重陽節得由來,重陽節的由來

2023-09-03 12:16:57 字數 3834 閱讀 6718

1樓:吳田田

重陽節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裡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這裡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

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

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2樓:易書科技

中國古代經典故事。

3樓:動物臉

重陽節的**是什麼。

重陽節的由來

4樓:金融梁老師

6、我輕呵出一團氣,將滿天飄舞的思緒,凝結成一朵白雲,用心把它繪得五彩斑斕,載上沉澱的祝福,帶去重陽節的問候:願你開心天天!

7、太陽、月亮、星星裝扮美麗天空;高山、流水、綠野組成廣闊大地;親情、愛情、友情編織幸福畫卷。國慶節、重陽節、小長假組合開心行程。重陽節快樂!

8、二九相重為重陽,秋風迎來菊花香;親友相聚去踏秋,遍插茱萸討吉祥;齊登高處來祈求:親友一生樂無憂;九月九日重陽節,願朋友健康平安,幸福一生。

9、喝一口重陽的酒,握一下祝福的手,讓秋風吹動好兆頭早棚,讓秋水映襯無憂愁。重陽節即將到來,預祝你生活一流,事業超牛,樣樣都出頭!

10、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重陽佳節,不要忘記給自己的父母送上自己的一份祝福,願天下所有的父母健康長壽,願所有漂泊在外的遊子都能早日歸家。重陽節快樂!

11、重陽節到了,不管三七二十一,還是九九八十一,平安才是唯一。年齡存進銀行,健康就是利息;重陽當成六一,七十也變十七。祝您心情永遠美麗!

12、路人相螞睜橘聚叫緣分;親人相聚叫溫暖;朋友相聚叫開心;戀人相聚叫甜蜜;九九相聚叫重陽,重陽來了福滿堂,願您親友齊相聚,幸福快樂喜洋洋!

13、無論天涯海角,總有一條牽掛的線,始終圍繞在你身邊,逢年過節就出現在你眼前,重陽節悶團到了,祝願我的朋友幸福健康,平安快樂,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重陽節的由來

5樓:漢匠文化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重陽節的民俗重陽節常有的民俗是曬秋、登高、放紙鳶等。“曬秋”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還保留了“曬秋”這個民俗。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高陸辯只戚缺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風箏)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悉蔽。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重陽節的由來

6樓:唐甜說民生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由於年代久遠,跟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的形成已經不易考察明確,但民間流傳著眾多關於重陽節起源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是認為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種儀式。

大火”即心宿二(天蠍座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確定季節的標誌。“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內火”之說。

大火星的隱退,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這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內心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因此,在“內火”時節,正如其出現時需要迎火儀式那樣,人們也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現在我們雖然很難知曉古人的祭拜儀式,但從後世重陽節習俗中,我們可以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有些地區重陽節有祭灶神的習俗,灶神就是家居的火神,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遺俗。

漢劉歆在《西京雜記》中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可見,古人是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相對應的春秋大節,而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便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代代傳承。

重陽節的習俗

1、登高遠眺。

登高是重陽節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故重陽節又名“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並無定數,一般是登高山、高塔。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非常盛行,唐代文人墨客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其中有大部分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成為了寫重陽節登高的名篇。

2、出遊賞景野餐。

人們登高並非單純的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花綠草,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登高之風頗盛,不**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後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臺、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並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別有一番趣味。

重陽節的由來,

7樓:橘汁又撒了

由來: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

關於重陽習俗活動有現存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

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意思:命令太宰,在農作物全部收成之後,建立登記五穀的帳簿,把天子籍田中收穫的穀物藏入專門儲藏供祭祀上帝神祗所用穀物的穀倉,必須恭敬嚴正。

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習俗: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慶祝重陽節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名字的由來。

重陽”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

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重陽節的由來

8樓:青春的小舟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的由來,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為農曆九月初九。易經 中把 九 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 踏秋 與三月初三 踏春 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 避災 插茱萸 賞菊花。重陽為歷代文人墨...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陽習俗活動有現存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 呂氏春秋 季秋紀 九月 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 祭祖,以謝天帝 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

重陽節的由來簡寫怎麼寫,重陽節的來歷30字要怎麼寫,重陽節的來歷30字介紹

重陽節,為農曆九月初九。易經 中把 九 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的由來簡介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 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 季秋紀 有載,古人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