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住的心與有所住的心是一顆心嗎

2025-04-06 13:45:09 字數 1158 閱讀 7049

1樓:財格格姥姥

是一顆心,只不陪磨過有的時候有所住,有的時候無所住,需要自己渡劫,也可以請人渡劫,多唸經物巨集,多誦咒,多精進自己的功德,能夠入定,自然而然就有所住了罩亂冊。

心有所住即為非住應無住而生其心

2樓:教育愛好者

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的核心。也是金剛經修行法門。住是執著的意思,執著就會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生死輪迴,所以一切行為都不得有執著。

比如行善,如果有執著於善報,這就是住相佈施。住的含義,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無所住。

此經的註疏很多,在印度,除彌勒所造八十偈釋本之外,尚有無蓍《金剛般若論》、世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功德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相不壞假名論》,以及未被漢譯的師子月、月官等人所撰的論釋。

在中國,從東晉到民初,各家撰述不絕,主要有後秦僧肇《金剛經注》、隋吉藏《金剛經義疏》、隋智顗《金剛經疏》、唐慧淨《金剛經註疏》、唐智儼《金剛經略疏》、唐窺基《金剛經贊述》、慧能《金剛經解義》《金剛經口訣》、唐宗密《金剛經疏論纂要》等書。

近人註釋亦有印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等多種。

3樓:桐彬量

心裡有答案了,其實這個答案是自己給的,並不是最好的。應該心中無答案,經歷磨難才能得到最好答案。

什麼是心無所住?

4樓:五車蓋菜

佛教術語,出自《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無住心、非心。與般若心經中「空即是色」義同。

意即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

這話題有點大,我試著舉例說明,看你能不能明白。

比如說你念佛的時候,老是想著佛主能給我帶來什麼,大冊握這就是有所住。在我看來一心念佛,不帶任何期盼,心裡只有佛而沒有你,就是心無所住;

又比如說,你放生的時候祈求你會得到什麼,這也是有所住。個人得利方面的什麼都別想,姿祥只一心想著被放生的生物能平安,這就是心無所住;

總的說來,無論你是念佛,還是做其他事,只順其自然一心想著這件事就行,不滾慶要有任何功利心在裡面,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個人淺見 不一定正確。

心無所住是怎樣的境界,有誰能說一說?

無所住是 覺 醒的境界。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因此 覺 悟。無所住意思是不執著而 覺 打個比方,有個水杯,空的,因為空而有用,用來盛水。水滿,水少,都是現象。執著於現象叫有事。有事就有了煩惱。不執著於表象叫無相,無相亂好是不譁頌鉛住。清空水杯見杯體。當然這是比喻。心無體而有用。無體所以無所住。我們日...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的意思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出自金剛經第十篇。意思是說 做事不要去祈求結果,但要有認真去做的心。放在俗世簡單來說 就是你只管按你的本意去做,不要去擔心做出來的結果。這樣就沒有困憂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 金剛經 裡的句子。所謂 無所住 就是叫人不要執著,要坦然,緣來則應,去而不留,要超脫。所謂 生其心 就...

(一顆好奇的心)作文,(一顆好奇的心)作文600字

當你對這個世界不再有好奇心時,你不是在長大,而是在慢慢變老。題記好奇,是一種天性,是一種自然,是真情實感的火花。在生命之初,每個人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因為世界是未知的,是陌生的,一切都是那樣新奇。但隨著年齡增長,人們被凡塵世俗侵擾,心湖翻滾激盪,思緒雜亂。在追名逐利中,漸漸失去最初的好奇,漸漸習慣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