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的詩歌賞析
1樓:網友
望嶽的詩歌賞析如下:
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領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 、高大。
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山勢座落之廣大 ,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 、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鍾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彷彿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裡了,乙個「鍾」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 .
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 、六兩句是近看之景,並由靜轉動。「蕩胸生層雲」描寫山腰雲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盪,騰雲而起,用「層雲」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乙隻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出了山腹之深。
乙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乙隻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後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後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 望嶽」,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乙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嶽》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望嶽的作者及寫作指景簡介
2樓:
望嶽》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寫作背景薯伏:這是一首七言律詩。這也是杜甫的一首失意之作。作數鎮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旅陪一朝不慎獲罪被貶,因此詩中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
望嶽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樓:長懷
1:情感:
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的情感。
2:賞析: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嶽,但通篇並無乙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佈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託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
4樓:秋雨脈脈
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勇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和豪邁氣概。
關於望嶽一詩中望的角度和特點
5樓:大愚若智
全詩沒有乙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嶽」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
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嶽產生了登嶽的想法,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
圍繞望字來寫作文,作文望圍繞中心意思寫
作文望圍繞中心意思寫 圍繞中心意思寫作文如下 生活中,人們都有自己所盼望的事情,有人盼望週末出去玩,有人盼望生日趕快到,還有人盼望地球環境能變好。我也盼望一些開心的 值得期待的事。記得有一次放學後,我和劉卓一起去車站坐車。一路上我們倆談笑風生,小鳥嘰嘰喳喳地唱歌,樹葉也奏起了交響樂,沙沙沙。一切都是...
杜甫作的望嶽怎麼背,杜甫寫望嶽和春望的寫作背景
多讀,反覆讀,讀出聲音,絕對比你理解的背要來的快,而且不容易背錯,因為你不是個詩詞愛好者,所以理解的背效果非常差,相信我,我是個語文老師。杜甫 作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
望嶽的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望嶽這首詩的尾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詩由 望 而 贊 再現了泰山的高峻雄偉,表現了詩人青年時代蓬勃朝氣與非凡的胸襟。後兩句充分表達了青年杜甫雖考場失意,仍充滿不怕困難,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和豪邁氣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不僅表現了詩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寫出了作者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望嶽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