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愚公移山》主人公面對什麼樣的困難?

2025-05-07 02:50:12 字數 4521 閱讀 1164

1樓:網友

愚公移山》是一箇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講述了乙個叫愚公的老人面對困難,不屈不撓地移動兩座大山的故事。愚公面對的困難主要有以下幾點:

年老體弱。愚公已經年邁,身體不太健康,無法像年輕人一樣輕鬆應對困難。

大山阻礙交通。愚公家住禪派在兩座大山之間,無法自由出行,經常被山體堵住道路。

周仔枝圍的人都不理解。周圍的人都認為愚公瘋念襲敏狂,認為他根本不可能移動兩座大山。

自己也沒有充分的資源。愚公沒有專業的工具和技術,也沒有足夠的人手來幫助他。

這些困難使得愚公面臨巨大的挑戰,但他沒有放棄,堅持不懈地移動山嶺,最終獲得了成功。

2樓:心樂

愚公移山》中主人公遇到了四個方面的困難:山勢險峻:方七百里,高萬仞;勞動力短缺: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工具簡陋: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路途遙遠: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他們的解決辦法是: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愚公移山》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寓言散鬥小品文。

文章敘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通過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懦,以及「愚」與「智」的對比,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說明了要衝好磨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擴充套件資料: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第五章,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亦說明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戰國時期是乙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的時期。寓言作為諸子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戰國諸子闡明各自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以及進行論辯的有力**。

列子》即是在這樣乙個時代背襪知景下,所產生的寓言和神話故事集。

愚公移山遇到了那些困難?

3樓:匿名使用者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切」——說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艱難。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說明路途遙遠,往返時間長。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說明運土的工具簡陋落後。

4樓:匿名使用者

勞動力少,才3人,山高,路長,還有天氣影響,工具又差,真是困難重重。

5樓:純牛奶

我們老師最近才講嘞!

1.方七百里,高萬仞:山的高和大。

2.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缺乏勞動力。

3.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工具簡陋。

4.寒暑易節,始一返焉:路途遙遠。

我想就這些啦!

6樓:匿名使用者

路途遠 所需時間長 人不夠多。

7樓:金學禮

還有乙個年且九十,年老力衰。

八年級上冊《愚公移山》寓公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從中可以看出愚公是個怎樣的人?

8樓:網友

《愚公移山》中有愚公和智叟兩個人物:

愚公:智者,胸懷大志,遠見卓知,堅持不懈的人。愚公要移山,不是頭腦一時發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確。「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說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這句話說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體會,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們的共同感受。

因此,愚公「聚室而謀」,立即得到熱烈的贊同。這是從消極方面說的。

從積極方面說,對於搬掉兩座山會給人們帶來什麼好處,愚公心中也是有數的。「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說的就是移山之利。可見愚公對移山的利害關係,早已考慮再三了。

其次,對於山能夠移走這一點,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駁智叟的一段話裡,就說得十分清楚。這段話是用「頂針」的修辭方法寫的,一句頂著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

最後用「無窮匱也」做結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說服力。接著用「而」字一轉,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會「更加增」。這樣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結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這說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對人力和自然的發展變化關係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智叟:自作聰明,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為又信口開河、好為人師。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

文中寫智叟的文字不多,卻把這個自以為是的老頭刻畫得淋漓盡致。他對愚公移山「笑而止之」。這種笑是嘲笑,是輕蔑,顯得既傲慢又武斷。

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裝句強調愚公不聰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對愚公的輕視。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說「憑你這一大把年紀和剩下的一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塊石頭怎麼樣呢?」這話說得尖刻、誇張,帶有明顯的嘲諷口吻。

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對移山的頑固態度。但最後他反被愚公駁斥得「亡以應」。智叟從開始時的振振有詞,教訓別人,到被駁得啞口無言,一副窘態,這正是自作聰明的人應得的下場。

9樓:網友

愚公移山中的愚公遇到了他家門前有大山,擋住了去路,愚公就帶領他的家人把山挖走,開出一條路來,從中可以看出愚公的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永不服輸的精神,奮鬥到底的精神。

10樓:幹湛枋

愚公是個堅持不懈的人我們要向他學習。

愚公移山有哪些困難

11樓:劍經業

愚公移山困難有:

1)山高而且大;

2)運土石的工具很小;

3)運土石的距離遠、時間長。

這可以從「寒暑易節,始一反焉」這句話中得知則沒巨集,也從側面寫出了移山的艱難。

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漢族寓言故事。

選自《列子·湯問察廳》

作者是春秋戰國的列禦寇。

愚公移山》講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乙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認為不能。愚公說:

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又何必擔心挖不平呢?」後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誇孫冊娥氏的兩個兒子搬走兩座山。

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求熱心網友幫幫忙

12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鉅愚公的品質也就越突出。

這是故事的背景,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提出移山,家裡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的發展。

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神將山揹走了,愚公的願望實現了。

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道理。

在挖山過程中有哪些困難?

1).「方七百里,高萬仞」山本身高大無比。 2).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路途遙遠。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始齔,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工具簡陋。 5).

河曲智叟勸阻,譏笑。

愚公移山所面臨的困難主要有哪些

13樓:仉冰雙

8,從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難有幾個方面?

文中從哪句話是側面寫出移山 的艱難?

愚公移山困難有。

1)山高而且大;

2)運土石的工具很小;

3)運土 石的距離遠,時間長。

這可以從"寒暑易節,始一反焉"這句話中得知,也從側面寫出了移山的艱 難。~

14樓:呼正文

這道題太難了,我不會。

從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難有幾個方面

15樓:讓勾子飛一會

(1)山高而且大。(2)運土石的工具很小。(3)運土石的距離遠,時間長。

1、愚公移山的精神。

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貴,就在於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當代仍值得我們學習。學習愚公,要學習他「主動挖山」的精神。

在我們的面前,還有很多的「山」,需要有人去「挖」。因為大家都明白,「搬家」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卻改變不了艱苦地區的落後面貌。

2、愚公移山的出處。

清·黃宗羲《張蒼水墓誌銘》:「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常人藐為說鈴;賢聖指為血路也。」

16樓:帝都小女子

8,從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難有幾個方面?

文中從哪句話是側面寫出移山 的艱難?

愚公移山困難有。

1)山高而且大;

2)運土石的工具很小;

3)運土 石的距離遠,時間長。

這可以從"寒暑易節,始一反焉"這句話中得知,也從側面寫出了移山的艱 難。

17樓:上海祝髮

1.年老力衰。

2.智叟嘲諷。

3.山高路遠。

4.工具簡陋。

18樓:網友

還有愚公年邁沒有氣力。

蘆花鞋這篇課文圍繞主人公青銅講了什麼和什麼和兩件事

蘆花鞋 這篇課文圍繞主人公青銅講了 青銅一家人做蘆花旗,然後青銅去賣鞋的事 還有就是青銅把自己腳上的鞋也賣了,給葵花攢學費。圖畫寫這篇課文主要圍繞主人公青銅講了。一家子編織了101之邪帝,101只顯示未籤,同邊的他也應該有一雙新的蘆花鞋了,所以他們全家賺了一大筆。寫這篇文章圍繞主人公講的是它的很多那...

銀河護衛隊男主人公那幾首歌是什麼

銀河護衛隊插曲 銀河護衛隊 的插曲有 沉溺感覺 我沒段燃有墜入愛河握閉虛 櫻桃炸彈 我希望你回來。 銀河護衛隊 guardians of the galaxy 是漫威影業出品的一部科幻動作電影,取材自漫威漫畫,是漫威電影宇宙的第十部電影。由迪士尼影業出品 漫威影業製作,詹姆斯 古恩執導,克里斯 帕拉...

手不釋卷的主人公是誰,成語手不釋卷的釋是什麼意思 手不釋卷的主人公是誰

主人公是呂蒙 光武 劉秀 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釋義 卷 指書。手中的書不肯放下來,比喻抓緊時間勤學,或看 書入了迷。故事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子明。年青時,家 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 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 你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