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新鮮妃子笑
因為日本是個島國,他們很缺物資,因此中日史上的交戰讓他們一千年沒有翻身。
2樓:小自信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唐朝軍隊的實力非常的強勁,把日本的軍隊打得潰不成軍了所導致的結果。
唐太宗時期日本派遣唐使來華,為何中日卻在唐高宗時期爆發戰爭?
3樓:曉宇的搞笑理念
這是因為唐高宗時期國立太弱,這是中日兩國歷史上的一次戰爭。它發生在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唐朝和新羅的日本和白暨豚聯軍的實力是他們自己的數倍。
他們在朝鮮半島的白江口被擊敗。這可以稱為一場經典的海戰,少數人贏得了更多。在清朝以前的許多中日戰爭中,它也是唯一取得重大勝利的飢激飢。
這場戰爭發揮了唐軍的國威,中國人民歡欣鼓舞!讓我們還原這場經典之戰,並瞭解結果!
<>西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被東北和西部地區的部落稱為「天汗」。就是在那一年,日本國家(西元670年後更名為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鉛晌一批使節。在此之前,他們曾三次派使者到隋朝。
在這一時期,日本正處於從原始部落向民族形態過渡的階段。因此,迫切需要從中國吸收更先進的思想和物質文明,實施國家制度建設。事實上,日本在歷史上一直有與中國交流的傳統:
日本考古學家曾在佐賀縣高萊縣三匯樹園的麥生文化墓中挖掘出最早的紡織品。這是一英吋見方的殘餘物:40到50根直徑的線和30根緯線,與當時中國奇迪生產的絲綢大致相同。
西元611年,隋朝的楊帝從江都來到卓縣,命令徵兵次進攻朝鮮。全國的士兵爛返都集中在卓縣。宮殿裡有110萬士兵。
他們每天派一支軍隊,40天就完成了。在軍隊出發之前,隋朝的楊皇帝曾對人們說:「朝鮮的人和馬沒有我的乙個縣那麼多。
這次我率領了這麼多的軍隊和馬。你認為你能攻擊所有的人和馬嗎?」
五世紀中旬,koguryo(koguryo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而不是後來的高麗),朝鮮半島上的baekje和silla(南韓的乙個古老國家)發生了爭執。這三個國家都想統一朝鮮半島。因此,三國之間的關係似乎極為微妙,既有朋友也有敵人。
新羅最初與高句麗結盟對付白暨豚。由於這一威脅,白暨豚轉向了與之有著長期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日本,日本也希望通過白暨豚實現其擴張實力的意圖。因此,兩國結成了聯盟。
因為新羅遭到白暨豚的襲擊,他失去了30座城市,轉而求助於大唐。大唐最後出兵幫助新羅消滅白暨豚。唐軍歸國後,白暨豚王儲立即造反,邀請日軍與唐軍作戰。
中國唐朝征服過日本?
4樓:china貓
lz說的是白江口海戰的事吧,先看看白江口之戰是怎麼回事再說吧當時的日本想要以救援百濟為名入侵朝鮮半島,新羅向唐朝求援,可唐朝出師未捷反倒吃了敗仗,恰逢此時太宗病故高宗即位,百濟與高句麗再次聯手攻打新羅,此時百濟發生內亂,顯慶五年7月百濟覆滅。
我認為唐朝派郭務悰入倭,除了顯示實力外最主要是震懾,而且當時的日本政局並不穩定,從661年7月齊明女皇病逝到668年1月3號中大兄皇子即位,這幾年中日本『群龍無首』,中大兄皇子以皇太子『稱制』的方式處理朝政。日本吃了敗仗後深恐唐軍乘勝進攻本土,而唐朝為了震懾日本,於次年相繼派出使者郭務悰、劉德高來日,故665年12月的這次遣唐使是為了送劉德高而派遣。同樣,西元669年的那次遣唐使也是為了修補白江口之戰造成的唐日關係裂痕而派出的。
5樓:留戀武俠
壓根就沒有,只是在白村口之戰中大敗過日軍使其對東方大唐心生敬畏。
6樓:網友
不是真的。估計是yy的。
唐朝和日本的戰爭?
7樓:匿名使用者
白村江海戰,是日本與唐朝的一次直接較量,它確立了唐朝在東亞地區的中心地位。面對強盛的大唐帝國,戰爭的慘痛教訓,促使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對外政策。於是,日本及時修正對外政策,恢復了與唐朝的國交,開始積極選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在白村江戰役之前,日本已經派遣過4次遣唐使。但史實證明,白村江戰役後,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頻率、使團規模和影響力都遠遠超過戰爭之前。最具典型意義的第7次至第10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團規模較大,一般為4條船,五六百人,約是戰前的兩三倍。
這一時期中日間的文化和經濟交流也最為興盛,彪炳史冊者很多。遣唐使作為日本朝廷派遣的國使,政治上發展與唐朝的睦鄰關係,經濟上交換宮廷貴族需求的珍貴物產,文化上積極吸取唐代豐富的典章制度,他們推動日本社會進入了乙個新的發展階段。
回顧歷史,日本的每一次重大飛躍都會出現一種現象:在與其他國家的戰爭中失敗———積極向對手學習———實現自身的重大飛躍。白村江戰役後的古代日本,在吸收唐朝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很快發展成為東亞強國。
近代日本同樣是在歐美列強的炮艦下開放國門,不斷西化,在極短時間內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強國之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日本掀起了學習美國的熱潮,不到25年便崛起成為世界第三工業國。這種現象正是日本民族雙重性格的體現。
島國的閉塞性、狹隘性和排他性使其落後、自卑,而靠近大陸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開放性、吸收性又使其能適應潮流、趕超先進、產生優越感。雙重的性格、氣質是力量的源泉,有時也會成為與其他民族對抗的根源。日本民族只有發揚積極的一面、克服消極的一面,才能保持發展活力,對世界文明做出貢獻。
8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當時還是木牌呢,唐朝死了5個人,日本貌似是2萬人全軍覆沒,喪亡比例是1:4000
9樓:匿名使用者
西元663年的白村江(今南韓西南部的錦江)海戰,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正式交鋒。正是這次戰爭,影響了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國家的歷史發展程序,改變了當時的東北亞國際關係格局。 日本想成大陸國家的夢想第一次破滅。
10樓:網友
唐攻滅朝鮮半島南部百濟時,由於百濟人在倭國勢力較大,出現了倭國勢力參與協助作戰情況,雙方在白江口有過一戰,規模不大,但奠定了日本學習唐朝的百年風尚,一如黑船風波。
11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當時的實力遠不如唐朝。
唐朝時的中日大戰詳細情況
12樓:繼潤
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西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今南韓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西元663年,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餘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 )在百濟白江口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
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燬,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
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其以唐朝、新羅聯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如何看待唐朝中期名將僕固懷恩?
唐朝名將僕固懷恩,為何會起兵造反?原因是什麼?唐朝名將僕固懷恩,為何會起兵造反?這個問題答案大概是 ,被人算計,滿門忠烈。眾所周知,僕固懷恩是唐朝知名的將領,其人生前凳渣戰功赫赫,在唐廷對安史叛軍的鎮壓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不但如此,他的家庭中也有著大量子弟,成為唐帝國的忠烈,但是就是這麼乙個充滿了...
在唐朝時期中國和羅馬打過仗嗎,唐朝時期中國和阿拉伯帝國打過仗嗎?結果如何?
羅馬帝國 公元前27年 395年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 395年羅馬帝國 分為東 西羅馬。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東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 亡於1453年。395年還沒有唐朝,而且東羅馬 拜占庭帝國 不與中國接壤,所以不會打仗。應該沒有 唐朝在鼎盛時期勢力範圍只達到阿拉...
明朝中期,沿海地區受到大方面的破壞是因為什麼呢?
明朝中期,沿海地區受到大方面的破壞是因為什麼呢?中國是乙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雹歷的國家 這個國家有著豐富的歷源叢搜史文化 有許多燦爛的歷史 無論是文化遺產還是自然風景都是數不勝數的 如果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唯一沒有出現歷史斷層的乙個國家 對於世界歷史的完整性以及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有著巨大的貢獻 在中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