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好人侃教育
安史之亂裡的永王是李璘。
李璘,初名李澤,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秦安)人,唐朝宗室,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唐肅宗李亨異母弟,母為郭順儀。
生母早逝,由皇兄李亨撫養。聰敏好學,工於書法。初封永沒襪王,領荊州大都督、開府儀同三司。
安史之亂爆發後,冊封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領江陵大都督,鎮守江陵。招兵買馬,設定官署。
至德元年(756年),唐肅宗以其陰謀叛亂、割據江東名義派兵圍剿,打敗李璘,南逃嶺外。至德二年(757年),為江西採訪使皇甫侁所擒殺。
寶應元年(762年)五月,他的侄子唐代宗(唐肅宗之子)為他平反。
李璘人物爭議
李璘的出生年月史籍無載,但根據其異母兄弟李敏和李瑁生年推測,應在719年到721年瞎野之間。
新唐書》卷八二《永王璘傳》:「季)廣琛知事不集,謂諸將曰:與公等從王,豈欲反邪?
上皇播遷,道路不通,而諸子無賢於王者。如總江淮銳兵,長驅雍、洛,大功可成。今乃不然,使吾等名叛逆,如後世何?
按《新唐書》雖成書於北宋,但其史源包括唐代實錄國史及傳狀記集等,當其中文字記載為今存原始文獻所未見而又能被相關原始文獻所證即時,即應以原始文獻視之。《新唐書·永王璘傳》載璘將領季廣琛所說永王璘「如總江淮銳兵」,亦證明永王璘下揚州時是如《舊唐書》及《冊府元龜》所載任江淮兵馬都督。
因為「總江淮銳兵」,是指統領江南東路、淮南路之兵,永王璘若只是統山南東路等四道節磨察喊度使,而非江淮兵馬都督,如何說得上「總江淮銳兵」?所謂「如」者,假如也,指未到江淮兵馬都督治所揚州已被打成「叛逆」,不得「總江淮銳兵」矣。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李璘。
2樓:網友
永王是李璘。 李璘,初名李澤,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秦安)人,唐朝寬鍵宗室慎滾巧,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唐肅宗李亨異母弟,母為郭順儀。 生母早逝,由皇兄李亨撫養。
聰敏好學,工於書法。初封永王,領荊州大都督、開府儀同備檔三司。
安史之亂是哪個帝王
3樓:39081錐低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和唐肅宗時期發生的。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開元后期,由於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
安祿山見唐室政治腐敗,武備廢弛,便於西元755年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南下,很快就攻佔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同時,太子李亨逃往靈武,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將領的支援下,即皇帝位,是為唐肅餘團判宗。唐朝再借回紇兵,豎改收復洛陽,史朝義自殺,這場持續了八年的安史之亂才告結束或帆。
安史之亂是誰和誰發起的,安史之亂的發起人是誰?
唐朝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 755年12月16日 身兼范陽 平盧 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 奚 契丹 室韋 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 憂國之危 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國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十五年佔領...
安史之亂的轉折點是什麼,為什麼說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大的一個轉折點?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多後世史學家解讀歷史,都這麼個腔調!反正呢,小屁孩乍一看內,就算去想,容也想不出別的,也就同意這種說法!呵呵!所以呢,什麼是學校呢?什麼是教學大綱呢?就是結合很多代人的人生,來制定符合小孩子學習的東西!這種教學大綱不要求培養出多善於思考,多優秀的人才!只要求培養出不離經叛道的那...
安祿山是怎麼發動安史之亂的?他發動叛亂時,兵力佔全國多少比例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 奚 契丹 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 憂國之危 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安祿山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譟之聲震地。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都震驚。河北都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內的,叛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