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被哪個國家偷了,永樂大典如果發現意味什麼

2025-06-06 04:45:22 字數 1539 閱讀 1857

1樓:招俊逸籍愛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這部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

翰林院副本分兩批運往北京,第一批於永樂五年(1407年)運到北京,第二批於永樂六年(1408年)運到北京。因此可以得知,《永樂大典》的正本在永樂元年即開頌或始編纂,而副本在永樂五年以後才運到北京。

關於《永樂大典》被哪個國家偷了的說法,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永樂大典》的副本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被偷走了大部分,而正本早已經蕩然無存。另一種觀點野遲伍則認為,《永樂大典》的正本在明末清初時被毀損或散失了,而副旦含本儲存得比較完整。

因此,《永樂大典》的命運是十分坎坷的,經歷了多次的損毀、散失和盜竊。

永樂大典如果發現意味什麼?

2樓:八卦娛樂分享

如果《永樂大典》找到意味著很多疑難雜症能夠找到解決方法,很多政治問題能夠找到突破口,也許很多未解之謎能夠撥開迷霧。

如果《永樂大典》的正本,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驚現於世。那麼中國文化史上的某一些內容,或許將會重新改寫。要知道《永樂大典》要比18世紀才問世的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裡面記錄著明朝初年以前的各種科技,也記錄著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

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大展示,更是世界級的文化瑰寶。如今只留下殘存副本,史學家和國人都在希望著,這部珍貴的書籍有一天能夠重新問世,推動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程序。

簡介。《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

初名《文獻大成》,後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約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被誰毀了

3樓:老黑生活百科

永樂大典不是人為毀的,是自然毀滅的。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最大、最全面的百科全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書之一。它由明朝永樂年間的皇帝朱棣下令編纂,歷時五年完成。永樂大典共有二萬四千卷,收錄了當時世界上的各種知識和技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遺產。

據史料記載,明朝末年,由於政治腐敗、戰亂頻繁等原因,永樂大典的儲存狀況逐漸惡化昌帶。到了清朝時期,永樂大典已經面臨嚴重的危機。清朝皇帝康熙曾經下令將永樂大典纖陸重新整理,但由於經費、人力等問題,整理工作一直沒有完成。

最後導致損壞自然毀了。

永樂大典的內容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耐豎蘆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永樂大典》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最初令解縉主持編纂,一年後修成《文獻大成》。

但朱棣親閱後甚為不滿,欽點姚廣孝擔任監修,同時編纂隊伍擴大到了2196人,於永樂五年定稿,朱棣親自作序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於永樂六年才抄寫完畢。

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到底哪個更好,《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哪個規模更大?

四庫全書還有個名字 四庫毀書 調侃 清朝是一個自卑的朝代,可見一斑,所以其文化也是自卑的,猥瑣的。明朝的永樂大典是漢人正統編篡的,旨在為後世留下珍貴的文化資源,雖然可以想象對朱隸的出身 出兵等有一定的掩飾,但是其對明朝以前的各種文獻資料都無鉅細的保留下來。永樂大典的編制需要巨大的國家財富支撐,當時編...

哪個地方儲存了完整的永樂大典,哪個地方儲存了完整的永樂大典

全套的完整的永樂大典基本已經沒有了.流失經過 現在 永樂大典 存世僅百之三四,經過情況如下 學術界一般認為,大批書毀於明清之際的戰火,也有人提出可能作為嘉靖皇帝殉葬品埋入永陵,有些學者稱之為未解之謎。比較可靠的情況是 一 嘉靖副本先是存放在故宮東南的皇家檔案庫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間,又移貯到天安門以...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哪個更偉大呢?

永樂大典規模更大。二者體例不同,大典是類書,四庫是叢書。永樂大典 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縉 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初名 文獻大成 後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 永樂大典 全書22,877卷 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 11095冊,約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