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搜詩奇可大觀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察擾。
清新漏搜庾開府,俊逸鮑敗搜旦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
李白和杜甫的詩歌有何不同
2樓:秦玉蘭掌珍
二者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由盛轉衰的變革過程中。李白主要生活在唐玄宗開元盛世的時代。形成了其豪放、灑脫的個局姿性,而其詩句大多凸顯這點。
例如: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人生得意須盡歡,莫讓金樽空對月等等。突出了李白崇尚自由夢幻的意境。
而杜甫年齡悔臘迅比李白小些,他正好經碧此歷了安史之亂的災禍。使其養成了細膩、憂鬱的風格。如:
國破山河在,曾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等無不體現了其憂國憂民的思想。既大氣磅礴又充滿了現實感。
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說的就是兩位大詩人在不同風格的詩句上的天壤之別。可以說,李白比較浪漫,而杜甫比較現實。
個人見解,請樓主參考。
李白與杜甫合稱什麼?
3樓:愛娛樂的小鴿子
李白和杜甫合稱為「李杜」,有的人為了區分李商隱和杜牧,也稱他們為「大李杜」。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侍歲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緻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激空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
杜甫的詩風主要為沉鬱頓挫,但早期也有浪漫主義的作品,如《登嶽》,詩歌特色有重視敘事,煉字煉句,對仗整齊等。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聖」,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李白的人物評價。
杜甫:「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杜甫:「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
辛棄疾:「當年宮殿賦昭陽,豈信人間過夜郎。明月入江依舊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尋飯顆山頭伴,卻趁汨羅江上狂。定要騎鯨歸汗漫,故來濯足戲滄浪。」(憶李白老鉛睜》)
杜甫和李白合稱
4樓:網友
杜甫和李白合稱李杜。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創作了《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有《李太白集》傳世。
杜甫是現實主義橘咐詩人,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有《杜工部集》傳世。
李白和杜甫的區別:
1、創作題材不同:李白是主觀感受很濃,浪漫派,寫虛,浪漫主義。杜甫圓行純是寫具體的事物,反映現實,現實派,寫實,現實主義。
2、意象不同:李白的意象疏朗、寫意。如寫大鵬、青山明月等。杜甫的意象深沉、凝重。如寫激流高峽、秋楓瘦馬、鳳凰等。
3、風格不同:李白善用古體詩,章法跳躍。杜甫多律詩,章法嚴密。
李白和杜甫的相同點:
1、詩詞內容都反映帶或了現實的黑暗,同情勞動人民。
2、渴望為國建功立業。
3、都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
後人白居易《與元九書》論道有詩人豪傑的,人們稱呼李白杜甫,李白的作品稱之為驚奇,人很厲害,創作風格優雅,十個裡面沒有乙個比他好,杜甫的詩很多,傳頌的就是一千多篇,從古時候到現在,你看他的格律,幾乎完美,有超過李白的意思。
天寶三年,這一仙一聖攜手同遊洛陽,把酒論詩成為文學史上的佳話。仰視著兩位詩文巔峰的俊豪,吟詠著他們留給後人的詩章,細細咀嚼,足以體味出那字裡行間蘊藏的無窮奧妙。
4、李白杜甫都很善「畫」詩。
李白的《送友人》和杜甫的《絕句》就是兩首充滿詩情畫意的詩。《送友人》跳出了一般的兒女情長與秋風蕭瑟,用優美動人的景色來反襯出離別的傷情。青翠黃白,色彩璀璨,千秋雪,萬里船,又將尺方畫布延入了無限的時空,給人一種野雲孤飛,言近而思無窮的瀟灑之感。
李白和杜甫的區別李白與杜甫的詩風比
李白和杜甫的來區別即李白與 自杜甫的詩風 詩仙 李白與 詩聖 杜甫的比較,他們是中國兩種文學風格,也就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典型代表,兩位宗師,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們所代表的兩大門派,暗合了兩種不同的文化產業政策。李詩想象獨到 恣意汪洋,難以模仿和學習,可說是內容溢位形式,如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
李白與杜甫的關係,杜甫和李白是什麼關係
朋友忘年交 年齡差距太大啊 杜甫和李白是什麼關係 朋友天寶三年 公元744年 杜甫身在洛陽。同年三月,李白離開朝廷,四月途經洛陽,兩位詩人相見。爾後同往開封 商丘遊歷,次年他們又同遊山東,賦詩作歌 親同手足。請問李白與杜甫是什麼關係?兩者之間有心心相惜的友誼。李白 杜甫初遇於天寶三載 744年 夏天...
請問 李白 杜甫 白居易三人之間的年齡差,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絡
李白比杜甫大11歲,比白居易大71歲,杜甫比白居易大60歲。由於李白在762年去世,杜甫在770年去世,而白居易在772年出生,因此白居易與李白杜甫沒有聯絡。天寶三載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裡,他遇到了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唐玄宗天寶三年 公元744年 至天寶四年 公元7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