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誰來種地","地怎麼種
1樓:網友
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目前已經形成的基本共識是,在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同時,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二者的有機結合,將是建設現代農業的理想格局,也是穩定糧食生產的長久之策。
可無論是農業生產經營隊伍,抑或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提供者,其核心都是人。如何穩定住這些人,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關鍵;如何提公升他們的素質,則是解決「誰來把地種好」的關鍵。如果他們的素質跟不上,創新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甚至建設美好鄉村,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農業生產經營隊伍中,普通農戶在今後相當長時期裡還將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主力軍」。有專家認為,素質不高、經營能力和合作意識不強,是當前普通農戶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未來加強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培訓,將有助於提公升農業生產者素質。
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頭人,其綜合素質和經營能力總體上高於普通農戶。但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他們也面臨著素質再提公升的問題。未來既需要加強對他們的培養培訓,也需要優化其成長環境。
在現代農業格局中,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提供者,應當利用先進的知識、技術、裝備來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服務和支援。他們能否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將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未來應當一方面增加他們接觸先進科技的機會,一方面提公升他們獲取資訊的能力,讓他們能夠隨時以先進的科技武裝自己,指導別人。
現代農業的發展日新月異,農業發展方式的創新永無止境。解決「誰來把地種好」,關鍵是建立一支高素質,富有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隊伍。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2樓:低調的鋼琴
背景是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儘管糧食生產實現了「十連增」,但未來「誰來種地」、「地怎麼種」的問題嚴峻,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必須加快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力度,全面提高務農農民的素質。
具體情況是,當前,我國許多地方留鄉務農農民以婦女、中老年為主,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過50%,佔農民工總量60%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大部分沒種過地,也不願回鄉務農,今後「誰來種地」已成為乙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及13億人的飯碗。「讓十幾億人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是現代社會對我國農業提出的新的時代要求。沒有高度知識化的農民,就沒有高度現代化的農業。
新型職業農民應該具備哪些創業素質
3樓:衝向海邊
正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當今時代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從建設新農村的巨集偉戰略出發,新型農民應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
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強農民思想道德修養,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首先,講政治。
新型職業農民主要是指在農村中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為主,掌握農業專業技能、擁有一定的生產經營規模,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和發展潛力,能起到示範帶頭作用的新型農民。 農民這個職業在過去的語境下一直被醜化,跟文化水平低、貧困等聯絡在一起,如何讓這個職業恢復其應有尊重,重新定義極為重要。近年來我國面臨的乙個突出問題是未來誰來種地問題,它涉及到我國農業經營主體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進城務工人員超過億,農村「誰來種地」、「誰來養豬」已成為繞不過的嚴峻問題。據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顯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再返鄉務農。而新型職業農民主要解決的就是未來誰來種、誰來養豬的問題。
誰來種地成重大問題
4樓:外號
「中國農業勞動力中,50歲以上的所佔比例已經超過百分之五十」,在全國人大代表梁建勇看來,「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已經成為中國的戰略問題。梁建勇覺得,要讓農民有尊嚴、有舞臺、有技能、有保障;要調整農業院校招生政策。
今年**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梁建勇擔任市委書記的福建龍巖,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下探索頗多,被中國農業部命名為「龍巖模式」。梁建勇此次也就此帶來相關建議。
現在全國各層次農業院校600多所,畢業30多萬,但畢業後在基層生產一線的比例很低」,梁建勇說,他建議制定特殊的招生政策,明確農業院校的培養任務。
在梁建勇看來,農業院校要應時而變,改革農業院校的教育模式,按產業的型別劃分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專業,併為農民制定彈性學制。
他還建議應把推進農民職業化提公升到戰略高度來統籌,編制規劃政策、土地流轉、金融信貸、農業補貼、社會保障、子女進城入學讓職業農民能夠得到足夠政策扶持。
梁建勇還期待國家要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福建龍巖是著名革命老區,是農村人口「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地區。他介紹說,龍巖雖然有200萬農村人口,但近年來有100萬農村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出來,「誰來種地」問題同樣在這個傳統農業地區出現。為此,龍巖和其所在的福建省也都推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
他說,龍巖的培育工作包括出臺檔案、制定培訓目標,健全工作機制,完善培育體系,執行嚴格的認定管理制度,兌現區別普惠制的扶持政策六個方面進行探索。
梁建勇舉例說,在「區別普惠制的扶持政策」上,龍巖就對職業農民貸款予以擔保,財政予以貼息。
梁建勇說,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上,他覺得要「四有」:促進主體年輕化,讓農民有尊嚴;促經營規模化,讓農民有舞臺;促進技能現代化,讓農民有施展空間;促保險社會化,讓職業農民有保障。
今後誰來種地怎麼種地?
5樓:網友
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要確保農業後繼有人。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首先要有人種地,再就是解決好怎麼種地,加快構建構造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來解決我國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加速,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日益嚴重,要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我以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糧食收購**,**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引導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指揮棒」,要想讓農民成為一種「體面的職業」,必須要讓農民種地有利可圖,種糧賺錢,不然農業後繼無人問題不會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第。二、因地制宜地引導土地適度流轉。所謂適度,就是要避免一廂情願地進行土地流轉,**過高的土地流轉,只能使流轉土地改變種糧的用途,實際是減少了糧田的面積,所以應提倡同村之間,鄰里親戚之間以適當的**流轉土地,讓流轉土地的繼續種糧有利可圖。只有這樣,土地用途才能保證用於糧食生產,而且經流轉的土地規模加大後,規模效益必然增加,年輕人能夠接受。
第。三、**及有關部門應引導提倡土地集中成方連片進行流轉。土地流轉後成方連片,一是有利於種植機械 化;二是能夠節省土地,實際上擴大了可耕地面積;三是利於提高農機工作效率;四是有利統防統治;五是有利於進行長遠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第。四、加強對土地流轉一定面積的經營者的農技、農藝、農機培訓,讓他們成為新品種、新農藝、新農機的示範、帶動、引領者,同時可採取由農業院校定向培養,國家進行補貼的方式,對家庭農場成員更深層次的專業培養。
第。五、各有關涉農部門,金融銀行部門加大對家庭農場的服務支援力度,讓他們沒有資金的後顧之憂。
第。六、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革農業補貼制度,探索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產掛鉤機制,新增補貼應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
以上幾種措施共用實施、發力,將會極大地提高家庭農場主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收入,才會實現當農民的「體面」,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無後顧之憂。
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如何認識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義
培養新型農民是中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沒有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新農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撐。三農 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素質問題,素質問題的核心是教育問題。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 據報道,日前農業部負責人表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項基礎性 長期性工作,近幾年職業農民培育取得了長足發展...
什麼樣的農民才算是新型農民,什麼是新型職業農民?
需要具有科學和文化素養,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管理技能,以農業生產,管理或服務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為主要 的農業專業人員收入,居住在農村地區或集市中。新型農民主要能力是什麼?管理能力 不僅種植良好,而且更好地 擅長經營的新型專業農民將為該領域的發展做出貢獻,並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學習...
新型職業農民的新素質不包括
新型職業農民的新素質不包括 b a.新能力。b.新市場 c.新素質。d.新觀念。新型職業農民的型別 生產經營專業農民 生產經營專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的資源,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具有一定的資本投資能力,以農業為主要收入 的農業勞動者。生產經營專業農民主要指種植大戶 養殖大戶 家庭農戶 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