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安邦治國或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故事?

2025-07-11 10:41:17 字數 3177 閱讀 4451

古代納賢招賢的故事

1樓:網友

**臺招賢。

戰國策。燕策一》記載:燕國國君燕昭王(西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攬人才,而更多的人認為燕昭王僅僅是葉公好龍,不是真的求賢若渴。

於是,燕昭王始終尋覓不到治國安邦的英才,整天悶悶不樂的。

後來有個智者郭隗給燕昭王講述了乙個故事,大意是:有一國君願意出千兩**去購買千里馬,然而時間過去了三年,始終沒有買到,又過去了三個月,好不容易發現了一匹千里馬,當國君派手下帶著大量**去購買千里馬的時候,馬已經死了。可被派出去買馬的人卻用五百兩**買來一匹死了的千里馬。

國君生氣地說:「我要的是活馬,你怎麼花這麼多錢弄一匹死馬來呢?」

國君的手下說:「你捨得花五百兩**買死馬,更何況活馬呢?我們這一舉動必然會引來天下人為你提供活馬。」果然,沒過幾天,就有人送來了三匹千里馬。

郭隗又說:「你要招攬人才,首先要從招納我郭隗開始,像我郭隗這種才疏學淺的人都能被國君採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強的人,必然會聞風千里迢迢趕來。」

燕昭王採納了郭槐的建議,拜郭槐為師,為他建造了宮殿,後來沒多久就引發了「士爭湊燕」的局面。投奔而來的有魏國的軍事家樂毅,有齊國的陰陽家鄒衍,還有趙國的遊說家劇辛等等。落後的燕國一下子便人才濟濟了。

從此以後乙個內亂外禍、滿目瘡痍的弱國,逐漸成為乙個富裕興旺的強國。接著,燕昭王又興兵報仇,將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個小城。

關於友誼的歷史故事

2樓:sunny綿羊

1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是知心摯友的典範。

當初,齊僖公有兩個兒子,乙個叫公子糾,乙個叫公子小白。齊國的局勢很亂,於是,管仲和召忽保著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保著公子小白逃到莒國。不久,齊國發生內亂,齊僖公被殺,國中無君。

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同時往齊國趕——誰先到誰就是國君。路上,兩支人馬相遇了,廝殺起來,管仲趁亂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看見公子小白口吐鮮血倒下了,管仲他們就放心地繼續趕路。

等他們趕到齊國,卻發現公子小白已經捷足先登了。原來,管仲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帶鉤,而精明的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倒在地上,這本來既不高明又很冒險的一招竟然騙過了所有的對手,使他在王位爭奪戰中贏得了至為寶貴的時間。

管仲只好保著公子糾又逃回魯國。

公子小白在齊國站穩了腳跟,成了齊桓公。他並沒有忘記魯國還有個巨大的危險——公子糾。通過外交上的威脅,齊桓公迫使魯國殺掉了公子糾,召忽自殺殉主,管仲被活捉。

鮑叔牙說:「這個管仲應該留下,他有治國安邦的大才能,可以為我們出力。」

齊桓公說:「可他是我的仇人,怎能放過?」

鮑叔牙說:「當初結怨,是因為各為其主;齊國新定,正需要管仲這樣的人才。欲成王霸之業,怎麼能斤斤計較於個人恩怨呢?」

終於,鮑叔牙說服了齊桓公,將齊國的國政交付給了管仲。從此管仲成了齊國的「國父」——齊桓公稱他為「仲父」,輔佐齊桓公躋身「春秋五霸」之列。

2李白和杜甫。

3元稹和白居易。

4韓愈張籍。

5魯迅和許壽震。

3樓:孤獨戰鬥

高山流水 春秋戰國時,晉國上大夫(很高的乙個官職)俞瑞字伯牙,有一珍貴的五絃琴。乘船中秋遊覽江山之時彈起,琴絃忽然斷了一根,伯牙大驚,後發現是有人在岸上聽琴。於是招此聽琴人上船,見他是乙個樵夫,便很輕視。

沒想到這個樵夫其實胸裝才學無數,對他所彈的曲子、所彈的琴都瞭如指掌,於是說:「你對於**的道理十分明白,但如果我彈一曲,心中想著事情,你能知道嗎?」俞伯牙將斷絃重整,想著高山,彈了一曲,樵夫讚道:

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想著流水彈了一曲,樵夫又讚道:「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大驚,推琴而起,施以賓客之禮,問樵夫姓名,答姓鍾名徽字子期,兩人談得十分投機。俞伯牙總算找到了知音,邀子期留下,子期要盡孝道而不肯,於是兩人結為兄弟,伯牙贈子期**二鎰(48兩),約來年仲秋再見,灑淚而別。

光陰似箭,來年仲秋,俞伯牙又在江邊等鍾子期,卻等不著。他彈奏一曲,發現商弦悽切,感到子期未來的原因,不是父喪,就是母亡。於是詢問著找到了子期家,見一老者,是子期的父親。

老者哭著說,子期用所贈**,買書攻讀,日夜辛勤,卻心力耗費,染病於百日之前亡故了。俞伯牙大慟,淚如泉湧,在子期墓前悲奏一曲,卻被周圍不識音律的**的人所恥笑,它們只知道琴聲是用來取樂的。俞伯牙割斷琴絃,將琴摔向祭石,登時玉軫拋殘,今徽凌亂,嘆道: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後棄官到江邊侍奉子期的父母,曰:

子期即吾,吾即子期。」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齊國人,也都是當時齊國著名的政治家,他倆年輕時就成為了好朋友,後來他們一起經歷了許多的風風雨雨。我小時侯比較喜歡讀春秋戰國這段歷史,司馬遷在《史記》中也重點記述了不少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現在許多的成語典故也出自那個時期。

管仲與齙牙叔的故事

4樓:蛙家居

由於鮑叔牙政治嗅覺之敏銳,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從而使得本為階下囚的管仲一飛沖天,不但當了齊相,還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管仲投桃報李,對鮑叔牙及其後人也頗為知恩圖報。

後來,大家在稱讚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拓展資料: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於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最初見於《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

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係。

管仲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據說他早年經營商業,後從事政治活動。

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鬥爭中,管仲曾支援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後,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輔佐齊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徵"(見先秦租稅),並採取了若干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

鮑叔牙鮑叔牙又稱鮑叔、鮑子(約前723或前716~西元前644年),是鮑敬叔的兒子,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少時與管仲友善,曾一起經商。齊襄公亂政,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國,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國。

齊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囚管仲,鮑叔牙知道管仲之賢,舉薦管仲替代自己的職位,而自己則甘居於管仲之下,齊國因為管仲的治理而日漸強盛,被時人譽為"管鮑之交"、"鮑子遺風"。

5樓:網友

你的語文老師還在嗎?齙牙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