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倨後恭的意思及成語故事
1樓:民生為本
【解釋】: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後來恭敬。形容對人的態度改變。
出自】:《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曰:『嫂何前俾而後卑也。』」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
示例】:帝有葛仙翁笑誕:「猴子是何~?」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一回。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定語;含貶義出 處明·吳承恩《西遊記》:「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後恭;老孫於今是沒棒弄了。』」
例 句這個售貨員剛才對我大聲喝斥,現在卻熱情有禮,~,令我大惑不解,仔細一看,原來是檢查工作的領導來了。
前倨後恭的成語故事與意思
2樓:網友
前倨後恭。
古往今來,勢利眼常有,成語「前倨後恭」便是貶斥形容勢利眼的用語。「倨」字粵語和普通話都讀作「句」音,是傲慢的意思,所以,「前倨後恭」是先前傲慢、而後恭敬。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時有發生,比如你若穿戴普通一點兒,在高檔用品商店常被冷遇,但是當你這布衣客掏出厚厚一疊千元大鈔時,售貨員馬上換了恭維嘴臉;再如,一群人在高談闊論,根本沒把身邊某君看在眼裡,突然有人稱呼了他一句「局長」、「司長」之類的話,談笑者立刻鴉雀無聲,對其畢恭畢敬起來。這都是前倨後恭的生動寫照。
這個成語,**於戰國時期蘇秦的故事,在《戰國策》和《史記》中都有記載。蘇秦最早曾遊說秦惠王,但是遭冷遇不成功,他穿著破舊的袍子,錢也花光了,形容枯槁面有愧色地回家了。
一進家門,妻子連織布機也不離開,低頭織布不去理他;嫂嫂不給他做飯;父母根本不同他說話。
蘇秦自此發憤讀書、學成之後,他又到趙國遊說,受到趙王重用。再後,蘇秦逐一說服了共六個國家,聯合抗秦。蘇秦還掌握了六國的相印,威風八面!
一次,他又回家,父母走出三十里外迎接他;妻子見到他不敢正視,洗耳恭聽他的說話;嫂嫂甚至跪下拜見他。蘇秦感慨地問:「為何前倨而後恭啊!」嫂嫂回答:「你現在地位尊貴多了呀!」
前倨後恭的成語故事
3樓:龍之騰必潛乃翔
戰國時期,諸侯國林立,主要有秦、燕、趙、齊、楚、韓、魏,史稱「戰國七雄」。其中,秦國由於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實行一系列的改革,國家實力最強,時不時與其他六國交戰。六國的統治集團內部,於是出現了親秦、反秦兩派:
親秦派主張六國同秦國和好相連,儘量不招惹秦國,不給秦國發動戰爭的藉口叫做「連橫」;反秦派則主張六國由南到北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叫做「合縱」。
當時有許多謀士,在各個諸侯國推行自己的主張,一旦這些主張被採納,謀士們就一日成名,身價倍增。蘇秦就是這樣的乙個謀士。
蘇秦先到秦國,遊說秦王,竭力宣傳「連橫」的主張,鼓勵秦國先穩住其他六個諸侯國,然後逐步將其一一吞併。秦王拒絕採納蘇秦的主張,表面上的理由是秦國對別的諸侯國並無野心,因此對「連橫」沒有興趣。實際上是秦國還沒有做好統一中國的充分準備。
蘇秦眼看錢財行將用完,衣服也都破舊了,無奈之下,垂頭喪氣地回到洛陽的老家。
家裡的人,見蘇秦這樣狼狽地回來,父母懶得同他講話,妻子只顧織布,看也不看他一眼,他要求嫂子給他弄點吃的,嫂子不但不給,還數落了他一頓。蘇秦非常傷心,立志苦讀,一定要爭口氣。他日夜用功,研究兵法,研究各諸侯國的形勢,認為說服六國採納「合縱」的策略以應會秦國是可行的。
後來,他去燕、趙,說服了燕國、趙國,然後又逐步使燕、趙、齊、楚、韓、魏六國結成以楚國為首的同盟,聯合對付秦國。蘇秦則兼任六國的軍隊總參謀。秦國得知這一形勢後,再也不敢隨便出兵攻打六個諸侯國中的任何乙個了。
這種狀況相持了約十五年之久,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
蘇秦既是六國的軍隊總參謀,所以在六個諸侯國間來往就很有地位了。有一次,他因公路過老家洛陽,當地的**早就命人預先清掃街道,列隊歡迎。蘇秦的父母,拄著柺杖,也早早在大路口等候。
回到家裡,妻子躲在旁邊,不敢正眼看他。蘇秦的嫂子更是畢恭畢敬,連連行禮貌。蘇秦笑道:
嫂何前倨而後卑也?」意思是說,嫂子,你的態度怎麼變化這麼大呀。以前瞧不起我,現在卻這樣謙卑。
人貧窮了,父母都懶得瞧自己一眼,富貴了,連親戚都害怕你,難怪人們看重權勢利祿了!」
《戰國策·秦策一》
4樓:匿名使用者
前倨後恭:我們談論乙個勢利眼的時候,通常會說到前倨後恭。倨,即傲慢;恭,即恭敬。前倨後恭,就是指先傲慢無禮,後來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對同乙個人十分恭敬。
成語寓言故事《前倨後恭》
5樓:期待
戰國時期,有乙個人名叫蘇秦,他是一位著名的策略家,非常聰明。
蘇秦曾經到秦國去遊說,向秦王陳說天下大勢,顯示自己的才華。可是秦王有眼無珠,覺得他沒什麼才能,只會誇誇其談。
回到家中,他的父母、兄嫂,甚至是妻子都覺得他這輩子不會有出息,沒有乙個人瞧得起他。特別是他的嫂嫂,經常白眼相向,對他冷言冷語,罵他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並說若是他這種人都能出人頭地,這個世界就太怪了。
蘇秦非常生氣,於是發憤苦讀,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當中。後來,他研究出一套「合縱」之術,就是聯合六國,合起來對付秦國。他先去遊說燕王,很快得到賞識,拜為當朝相國。
後來,他又奉命到趙國遊說,又被趙王欣賞,掛了相國之印。再往後,他又去其他四國洽談聯合事宜。其他四國早被強秦欺負苦了,見到蘇秦的主張可行,就都封他為相國。
這樣一來,蘇秦就掛了六國相印,成為權傾天下之人。有一次,他去楚國議論國事,經過家鄉洛陽。他父母知道了,就將庭院打掃乾淨,擺下酒席,並率領全家人,到三十里之外迎接他。
他的妻子、兄弟只顧低著頭,看都不敢看他。他的嫂子則伏在地上,規規矩矩地拜了四拜,向蘇秦承認自己當年的錯誤。
蘇秦笑了笑,對嫂子說:「嫂嫂,你以前對我那麼傲慢,現在對我又這樣謙卑,這到底又是為什麼呢?」他嫂嫂又慚愧又害怕,對他說:「我之所以這樣,是因你現在地位高、金錢多啊!」
蘇秦聽了,不由嘆息了一聲,說:「同樣是乙個蘇秦,富貴時親戚們懼怕我,貧賤時連父母也瞧不起我。人世間不以貧賤富貴對待別人的,又有幾人!」
前倨後恭這個成語出自**?
6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前倨後恭」出自《蘇秦始將連橫說秦》
7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 前倨後恭。
發音 qián jù hòu gōng
詞性:貶義詞。
解釋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後來恭敬。形容對人的態度改變。
示例 帝有葛仙翁笑誕:「猴子是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一回。
原文:唐裴佶(ji)嘗話:少時姑父為朝官,有雅望(好聲望)。佶至宅看其姑,會其朝退,深嘆曰:
崔昭(時任壽州刺史)何人,眾口稱美?此必行賄者也。如此安得不亂!
言未竟,閽者(守門人)報壽州崔使君(即崔昭。使君,稱州郡的長官)候謁。姑父怒呵閽者,將鞭之;良久,束帶強出;須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饌,又命秣馬飯僕。
姑曰:「前何倨(ju,傲慢)而後何恭也?」及入門,有得色,揖佶曰:
且憩學院(書房)中。」佶未下階,出懷中一紙,乃昭贈官(shi,原指粗綢,當時可作貨幣流通)千匹。
譯文:唐朝人裴佶,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裴佶小時候,他姑夫在朝中為官,官聲很好,被認為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趕上姑夫退朝回來,深深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
崔昭何許人也,眾口一致說他好。一定是行賄了。這樣下去,國家怎麼能不混亂呢。
裴佶的姑夫話還未說完,守門人進來通報說:「壽州崔刺史請求拜見老爺。」裴佶的姑夫聽了後很是生氣,呵斥門人一頓,讓門人用鞭子將崔刺史趕出府門。
過了很長工夫,這位崔刺史整束衣帶強行拜見裴佶的姑夫。又過了一會兒,裴佶的姑夫急著命家人給崔刺史上茶。一會兒,又命準備酒宴。
一會兒,又命令做食飯。送走崔刺史後,裴佶的姑姑問他姑夫:「你為什麼前邊那麼踞驕而後又那麼謙恭?
裴佶的姑夫面帶有恩於人的神色走進屋門,揮手讓裴佶離開這裡,說:「去,到學堂休息去。」裴佶出屋還沒走下門前的臺階,回頭一看,見他姑夫從懷中掏出一張紙,上面寫著:
贈送粗官綢一千疋。
道理; 意思是前後態度截然不同,先是傲慢,後是恭敬。諷刺乙個人非常勢利眼。
8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策.秦策>> 說的是蘇秦的故事。
成語前倨後恭的主人公是
9樓:取凡累
蘇秦前倨後恭_成語解釋。
拼音】:qián jù hòu gōng【釋義】: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後來恭敬。形容對人的態度改變。
10樓:du人難度己
前倨後恭 [qián jù hòu gōng]生詞本基本釋義。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後來恭敬。形容對人的態度改變。
貶義出 處。
明·吳承恩《西遊記》:「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後恭;老孫於今是沒棒弄了。』」
歷史成語典故,來自歷史典故的成語
金屋藏嬌 漢武帝還是孩子時說要娶表姐陳阿嬌,然後造一幢金屋把她藏起來。此語甚得阿嬌母親館陶長公主 漢景帝他姐 的歡心,並決定支援漢武帝當太子 畫蛇添足 掩耳盜鈴 亡羊補牢 買櫝還珠 守株待兔 開卷有益 博而不精 百發百中必恭必敬 百感交集 兵貴神速 杯弓蛇影不寒而慄 不合時宜 不自量力 不拘一格不可...
含典故的成語,含典故的四字成語
成語有 完璧歸趙 四面楚歌 指鹿為馬 洛陽紙貴 草木皆兵。1 完璧歸趙 w n b gu zh o 解釋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引證 近代 姚雪垠 李自成 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請放心,不要多久,這兩件東西定會完璧歸趙。此事放在弟身上好啦。2 四面楚歌 s m...
來自歷史典故的成語,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
經典成語故事 四面楚歌 1.背水一戰。背水一戰這個成語 於 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2.四面楚歌。四面楚歌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出自 史記 項羽本紀 3.指鹿為馬。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