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赤果果丶
李賀組詩《南園十三首》是作者辭官回到福昌昌谷後在家鄉的南園閒居時所作的一組雜詩,創作時間在西元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至816年(元和十一年)之間。
《南園十三首(其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2樓:資料不詳
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其一)》
原文如下: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
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
全部註釋。1.南園:李賀家鄉福昌縣的昌谷是個依山帶水的地方,有南北二園,南園是李賀讀書之處。
2.小白句:寫花色紅白相間。王琦注引梁昭明太子《十二月啟》:"蓮花泛水,豔如越女之腮。"
3.嫣香:指嬌豔的花朵。
這首七絕表達了詩人(以美女比擬鮮花,贊其美豔,憐其紅顏不永。或許其中寄寓著作者懷才不遇、感慨青春易逝)的思想感情。
全詩通體比興,清新委婉。"小白長紅越女腮"之句最為美豔活潑,具體可感而又耐人尋味。一般人寫顏色常用深淺濃淡之類詞彙加以修飾,此詩卻用"小白長紅",實在令人耳目一新。
通感的運用也值得注意:寫花香,人們通常用濃郁、幽淡、清新之類概念,這裡卻用"嫣香",感覺頗奇特。一般說奼紫嫣紅,嫣然一笑等等,是視覺感受,但說"嫣香",則是以視覺寫嗅覺,可謂奇思妙想。
嫁與春風不用媒"一句也是意味無窮之筆。風與花皆為旦償測鍛爻蹬詫拳超譁自然景物,用"嫁"字已覺活脫靈動,而"不用媒",則不知惜之?賞之?
供參考。
《南園十三首(其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
3樓:網友
1.答:這首七絕以美女比擬鮮花,贊其美豔,憐其紅顏不永。或許其中寄寓著作者懷才不遇、感慨青春易逝之意。全詩通體比興,清新委婉。
南園十三首(其一)的畫怎麼畫
4樓:驕傲的智者
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
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
你首先要知道他的意思:枝頭上,草蔓中,眼前百花盛開,有大有小,有白有紅,恰如美女的香腮。可惜到了黃昏,嬌豔芳香的花兒凋零,隨著春風亂飛,像草草嫁出的女兒連媒人也不用。
當然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你還需要去感知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李賀當時不過二十來歲,正是年青有為的時期,卻不為當局所重用,猶如花盛開時無人欣賞。想到紅顏難久,容華易謝,不免悲從中來。
詩歌是藝術,畫也是藝術。所以你應該用藝術的眼光去看待這首詩,有自己的理解,從而再藝術的表現出來。我的建議僅供參考,你可以畫乙個遲暮的美人倚靠在窗邊,而窗外就是百花盛開的景象,特別要畫好的是幾片飛花,和地上的落花,以及遲暮美人的姿態。
其他的元素,比如籬牆等,你可以看情況新增。
南園十三首 詩歌的後兩句是什麼意思
5樓:木木蕭蕭落
《南園十三首》,是唐代詩人李賀的組詩作品。
一共十三首詩。
其十三】小樹開朝徑,長茸溼夜煙。
柳花驚雪浦,麥雨漲溪田。
古剎疏鍾度,遙嵐破月懸。
沙頭敲石火,燒竹照漁船。
釋義:樹叢裡的小路在晨光中漸漸開朗,細嫩的雜草夜來被煙霧溼染。柳絮落滿河邊,令人驚奇,以為是雪,一場春雨,使水漲滿了溪邊的麥田。
古廟裡遠遠傳來緩慢的鐘聲,山頭雲氣中一彎缺月高懸。到了晚上,漁人們在岸邊敲石取火,點燃竹子,火光映照著漁船。
唐代李賀的帶拼音的《南園十三首》是什麼
n n yu n sh s n sh u 南園十三首 t ng l h 唐 李賀 n n r h b d i w g u 男兒何不帶吳鉤,sh u q gu n sh n w sh zh u 收取關山五十州。q ng j n z n sh ng l ng y n g 請君暫上凌煙閣,ru g sh ...
太師祖籤詩二十三首春田草茂解釋大意思
這是一首古詩,大意是春天來了,田野裡的草長得茂盛,讓人感到生機勃勃。這首詩的主題是春天,詩人描繪了春天的景象,特別是田野裡的草。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之一,田野裡的草也是在春天長得最茂盛的時候。這首詩通過對春天景象的描繪,表達了生命力的強盛和希望的到來。對於這首詩的實際解答,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創作一首兒童詩,自己創作的兒童詩(1首)
一生創作無佳品 首先找出自身評 兒女出人頭地見 童趣不減心花綻 詩情畫意山水間 我家荷塘出白蓮 愛和媽媽去看看 北去南來轉一轉 京口俺家一大院 天不颳風雨漣漣 安全到家心得安 門近寒溪窗外邊 創作一首兒童詩 雲 雲像一個忙碌的畫家在天空中畫出一幅又一幅的圖畫雲像一個貪玩的小搗蛋常常忘了回家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