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閣下 臺端 臺從 臺下 臺座 臺馭 尊臺。
這些是稱呼對方的敬詞,多用於社交場合或書信之中。如王安石《與馬運判書》:「運判閣下:比奉書,即蒙寵答,以感以怍,且乘訪以所聞,何閣下逮下之周也。」
大駕 臺駕 尊駕。
這些也是對對方的敬稱,常用於書信,也用於口語。如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回:「小子欲求大賢一看,恐勞大駕,特命小女乘輿而來,現在外面。」
公子 令郎 令嗣 令似 賢郎 令息。
這是敬稱對方或他人之子。如蘇軾《王定國真贊》:「雍容委蛇者,貴介之公子;而短小精悍者,遊俠之徒也。」
令嬡 令愛 令女 令千金 令小姐。
這些是敬稱對方的女兒。如清代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五十一回:「徐懋功道:『令嬡想是有才貌的了,今年多少貴庚?』徐義扶道:『小女名喚惠瑛,年一十九歲了。』」
令閫 令閨 令閣 令妻 尊閣 賢閫 賢閣 閣正 令夫人 尊夫人。
這些是敬稱對方的妻子。如馮夢龍《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李翁道:『令岳翁詩禮世家,令閫必賢內則,以情告之,想無難色。』」
令尊 令翁 臺翁 乃尊 尊府 尊君 尊甫 尊公 尊侯 尊翁 尊丈 尊大君。
這些是敬稱對方的父親。如清代無名氏《說唐全傳》第二十四回:「老太太道:『前年,表兄為了官司,問罪燕山,多承令尊救拔,尚未報答。今日何勞賢甥,送禮遠涉,甚是不當。』」
令堂 令慈 令母 令萱 尊堂 萱堂 尊慈 尊萱 老夫人。
這是敬稱對方的母親。如〈〈*** 書信選集·致張維〉〉:令堂大人八十壽辰,無以為贈,寫下幾個字,借致慶賀之忱。」
此外,「令兄」、「尊兄」、「令弟」是敬稱對方的兄弟,「令姐」、「令妹」是敬稱對方的姐妹。
傳統禮儀的分類都有哪些?
2樓:玉榕雪山
提問關於禮儀方面的型別都可以。
這個你最好要明確是需要哪一方面的才好找相對應的產品提問傳統服飾類。
回答傳統服飾類現在一般都是漢服文化和旗袍文化。你只要查查**有價效比超高,工藝設計底蘊較完美的服裝品牌瞭解下。暫時國內只做這些的大牌還不是很多,所以建議你可以網上查檢視。
排行榜123網依託全網大資料,根據品牌評價以及銷量評選出了2022年新娘中式禮服十大品牌排行榜,前十名分別是花漾綻放、愛洛華依、傾妍閣、花作衣、格羅菲、詩嘉琪娜、華侖笛詩、龍曼尼仕、裳霏、尋裳。
漢族有什麼傳統習俗?
3樓:匿名使用者
春節是漢族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原始社會有「臘祭」的儀式:秋收以後人們都要祭祖一番,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蔭庇,祈求來年再獲豐收。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風俗。堯舜時候起,人們就開始過春節了。
春節的時間在歲首,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古時候,歲首的時間不一樣。夏朝的歲首是農曆正月初一,商朝是農曆十二月初一,周朝是農曆十一月初一,秦是農曆十月初一,漢武帝時重新把歲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同時採用「太初曆」,規定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俗稱「新年」。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乙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
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公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乙個早晨,正月的第乙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4樓:夕顏
回答您好,很高興為您服務呢,您的問題正在查詢中,請稍等片刻哦~漢族的主要風俗習慣1、漢族主食以稻公尺、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公尺的吃法以公尺飯為主,另有粥、公尺粉、公尺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麵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捲、炸糕、煎餅等吃法。2、親屬稱謂是以輩分劃分的,不受年齡限制。
親屬稱呼也用於社會上鄰里之間或素不相識的人之間,以表示親切和尊敬。一般地說,注意層次,掌握角度,在稱謂的運用中十分重要,年齡層次不同,稱謂也不同,特別是信封上的稱謂。3、中國漢族傳統的輩分觀念長期存在,以本身為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的「九族」血親關係,這就是九個層次。
如果把旁系的血親關係和姻親關係聯絡起來,便形成了乙個龐大的親屬系統。4、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以上是為您查詢到的相關資訊,請您參考一下哦,希望能夠幫助到您您好!請問還有別的問題可以幫到您嗎?期待您的再次諮詢哦,祝您生活愉快!
中國傳統禮儀基本可以分為五類,這五類具體內容指的是哪些方面呢?
5樓:王王王王王思潔
即吉利,**,軍事儀式,賓禮,嘉禮,統稱為「五個禮節」 ,從而確認中國舊標籤系統的基本結構。**:悲痛,哀悼,懲罰和懲罰:
軍事和政治事務。 賓禮:上帝和客人支付了禮物。
嘉禮:日常生活。從舉行儀式的地點,物品的傢俱,儀式的數量到整個儀式的過程。
孔子在禮制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傳統禮儀的許多精神在今天被使用,如孔子的「文雅、恭敬、節儉」、「不待人、不待人、不丟人」等等。但傳統禮儀,特別是封建社會的禮儀,在統治階段使用較多。
而現代禮儀走進尋常百姓家,更親切、更隨和。特別是它已成為社會文明和時代風尚的象徵。現代禮儀更符合國際標準,體現了和諧、和平、平等的共同原則。
現代禮儀起源於傳統禮儀,但它是弘揚的、更廣泛的、更廣泛的、更親切的。
來賓是賓禮,軍事事務是軍事禮物,葬禮是**。民俗界認為,標籤包括生活標籤的四種型別:出生,王冠,婚姻和哀悼。
實際上,禮節可以分為政治和生活兩個主要類別。政治課包括獻祭,獻在大地上,祭祀祖廟,祭司,首位國王,智者;酒水,會議,軍事儀式等生活類包括武夷,高淳芝、儀,誕辰禮,王冠禮,食品標籤,禮品標籤等。
中國古代有五種儀式:祭祀是季禮,婚姻是禮物,客人是賓禮,軍隊是軍事儀式,葬禮是**。民俗界認為,標籤包括生活標籤的四種型別:
出生,王冠,婚姻和哀悼。實際上,禮節可以分為政治和生活兩個主要類別。
6樓:sxl603069莎莎
中國傳統禮儀基本可以分為五類,這五類具體內容指五類,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合稱為「五禮。
7樓:忘川渡幾何
中國傳統禮儀把禮劃分為五類,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合稱為「五禮」
8樓:必嗆蹲悔倉誠鞍
以及行禮的順序和不同的方式等,每一種禮的儀各不相同,因而便有了形式多樣的禮儀制度。
9樓:網友
具體有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大類,合稱為五禮。
10樓:東之美
國傳統禮儀:行走之禮;見面之禮;入坐之禮;飲食之禮;拜賀慶弔之禮。
11樓:爵士卡小孩
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就是我們常說的五類傳統禮儀。
12樓:水神
中國傳統禮儀基本可以分為:政治禮儀,生活禮儀三,社交禮儀。
13樓:cherry範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中國禮儀以周為最,中國古代一般推行周禮。
14樓:718來吧
行禮時的著裝和服飾、致辭與言語,直至各種人站立、致禮時的位置。
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格言是指哪些?
15樓:悠然向暖
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格言33條。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三人行,必有我師。
3.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4.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5.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6.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7. 遠水不解近渴,遠親不如近鄰。
8. 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9. 水清無魚,人急無智。
10.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
11. 一爭兩醜,一讓兩有。
12.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13. 長存君子道,須有稱心時。
14. 畫水無風空作浪,繡花雖好不聞香。
15. 德建名起,形端表正。
16. 結有德之朋,絕無義之友。
17. 見事知長短,人面識高低。
18. 水深流去慢,貴人話語遲。
19. 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漿。
20. 利刀割人痕易好,惡語傷人恨不消。
21. 忍得一時之氣,可免百日之憂。
22. 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23.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24. 以貴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25.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26. 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27. 為善最樂,為惡難逃。
28.人無信不立。
29.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30. 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
31. 諫之雙美,毀之雙傷。
32.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33. 人到無求品自高,心底無私天地寬。
中國傳統禮儀有什麼特點中國的傳統禮儀有哪些
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 趨禮 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 趨禮 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 行不中道,立不中門 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 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
中國傳統禮儀都有什麼,中國傳統禮儀有哪些?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 禮儀之邦 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 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中國古代的 禮 和 儀 實際是兩上不同的概念。禮 是制度 規...
中國有哪些傳統禮儀,中國傳統禮儀有哪些?
行走之禮 見面之禮 入坐。之禮 飲食之禮 拜賀慶弔之禮等。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 趨禮 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 趨禮 行走之禮 見面之禮 入坐之禮 飲食之禮 拜賀慶弔之禮等。行走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