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這首詩中表示方位的詞語,江南一詩中五個方位詞是什麼

2021-05-23 20:18:06 字數 4407 閱讀 1867

1樓:知否

東西南北

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江南一詩中五個方位詞是什麼

2樓:講道書

原詩: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方位詞有:

東、南、西、北,間

帶方位詞的古詩

3樓:匿名使用者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白居易《觀刈麥》)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市《泊船瓜洲》)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 軾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 煜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 燮千年老幹屈如鐵,一夜東風都作花,張 庸

小園桃李東風后,卻看楊花自在飛.王 令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蘇 軾

不枉東風吹客淚 歐陽修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杜 牧

古來萬事東流水 李白

可憐一炬成焦土,留與東京說夢華.黃遵憲

鬥世無歸似轉蓬,今年作夢到巴東.陸游

何處東風傳笑語,隔花樓閣美人家.金逸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

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東風容易別.歐陽修

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蘇軾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劉禹錫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鬥開.元稹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呂本中

古詩《江南》的詩意是什麼?

4樓:淡淡不疼

意思是:江南水上可以採蓮,蓮葉多麼茂盛,魚兒在蓮葉間嬉戲。魚在蓮葉的東邊遊戲,魚在蓮葉的西邊遊戲,魚在蓮葉的的南邊遊戲,魚在蓮葉的北邊遊戲。

該詩出自漢代的《樂府詩集》,作者為無名氏。全詩如下: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樂府詩簡介:

秦有樂府,為少府屬官。漢初設樂府令,掌宗廟祭祀之樂。漢武帝立樂府,製作雅樂,採集民歌。

漢樂府詩主要儲存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十二類中的七類裡,雅樂在《郊廟歌辭》類,《鐃歌》十八曲在《鼓吹曲辭》類,民歌主要在《相和歌辭》、《舞曲歌辭》和《雜曲歌辭》類。漢樂府民歌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藝術上剛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雜言的詩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詩歌的先聲,是中國詩歌史上寶貴的財富。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歌唱江南勞動人民採蓮時愉快情景的民歌。前三句點明採蓮季節、場合,地點;後四句描述魚兒嬉戲的場景。全詩使用比喻和反覆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江南採蓮時的優美意境。

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採蓮人採蓮時的愉快心情,而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它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彷彿親耳聽到和親眼看見許多采蓮男女的歌聲和笑語聲融成一片,許多小夥子和採蓮姑娘們還在調情求愛。

5樓:匿名使用者

江南到了採蓮的季節了,蓮葉鋪滿了河塘。魚在蓮葉下快樂的遊動,一會兒在東,一會兒在西,一會兒在南,一會兒在北。

6樓:匿名使用者

《江南》

漢樂府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江南》 這首漢樂府古詩描寫了採蓮時觀賞魚戲蓮葉的情景,是一首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詩的意思是:在江南可以採蓮的季節,蓮葉是多麼的勁秀挺拔。

魚兒們在蓮葉之間嬉戲,一會兒嬉戲在蓮葉東面,一會兒嬉戲在蓮葉西面,一會兒嬉戲在蓮葉南面,一會兒嬉戲在蓮葉北面。

詩歌採用民間情歌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以「蓮」諧「憐」,象徵愛情,以魚兒戲水於蓮葉間來暗喻青年男女在勞動中相互愛戀的歡樂情景。「蓮」更多解釋是「戀」。語境而言,表喻「歡快」、「興奮」與「忐忑」交織的一種心理狀態,亦有時時處處「戀著」的含義。

詩歌的開頭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江南景緻。後四句以東、西、南、北並列,方位的變化以魚兒的遊動為依據,顯得活潑、自然、有趣。句式復沓而略有變化,是《詩經》的傳統手法,用在這裡,更令人聯想到採蓮人在湖中泛舟來往、歌聲相和相應的情景。

詩中沒有一字直接寫人,但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卻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氣,領略到採蓮人內心的歡樂。詩中大量運用重複的句式和字眼,格調清新健康,表現了古代民歌樸素明朗的風格。

7樓:杏花吹滿頭

憶江南1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2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3

能不憶江南。

【作者】

772-846 ,字樂天,太原(今屬山西)人。唐德宗朝進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遺,後貶江州(今屬江西)司馬,移忠州(今屬四川)刺史,又為蘇州(今屬江蘇)、同州(今屬陝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陽,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其詩政治傾向鮮明,重諷喻,尚坦易,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詞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對後世影響甚大。

【註釋】

1據《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雙調兩體。

單調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字,皆平韻。 2諳(音安):熟悉。

3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品評】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讚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

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

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豔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餘情搖漾的境界中。

8樓:巨集華開水器

詩的意思是在江南可以採蓮蓬的季節,連葉是多麼的挺拔,魚悶一會兒在蓮葉之間洗洗,一會兒又在東面,西面,南面,北面。

9樓:匿名使用者

江南可採蓮,蓮葉江南可採蓮

10樓:利桐古力言

譯文:江南又到了適宜採蓮的季節了,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的嬉戲玩耍。

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忽然游到了那兒,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還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

《江南》

兩漢:佚名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註釋:漢樂府: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後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

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兼管採集民間歌謠,以供統治者觀風察俗,瞭解民情厚薄。這些採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後人稱為樂府詩。

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

可:在這裡有「適宜」

、「正好」的意思。

詩歌鑑賞:

這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中的採蓮歌,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採蓮人採蓮時的愉快心情,而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它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彷彿親耳聽到和親眼看見許多采蓮男女的歌聲和笑語聲融成一片,許多小夥子和採蓮姑娘們還在調情求愛。

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迴旋反覆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圖畫。詩中沒有一字是寫人的,但是我們又彷彿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機的青春與活力,領略到了採蓮人內心的歡樂和青年男女之間的歡愉和甜蜜。這就是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11樓:匿名使用者

江南描寫的是採蓮時的情景,介紹了那的特產蓮丶魚。

12樓:侃哥之歌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13樓:鄭芳芳

江南到了採蓮的季節,蓮葉多麼茂盛魚兒在蓮葉間嬉戲,魚兒在蓮葉間玩耍。與兒子連線的東邊玩耍,魚兒在連夜的溪邊玩耍,學而思練習冊哪邊兒?圈子裡都被別人發。

江南這首詩中魚兒後面是填空,《江南》這首詩描寫了什麼?

江南 是一首漢代樂府詩。這是一首歌唱江南勞動人民採蓮時愉快情景的民歌。前三句點明採蓮季節 場合,地點 後四句描述魚兒嬉戲的場景。全詩使用比喻和反覆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江南採蓮時的優美意境。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中的採蓮歌...

憶江南詩中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憶江南,三首詩描寫了怎樣的畫面

是描寫江南的風景,寫出日出和江花紅的是火,作者以如畫之筆描繪出一幅江南春景圖,藍如藍草一般 輕波漾漾的江面上,泛著痕痕漣漪。上面開著火紅的江花。一輪朝陽漸漸地從地平線上升起,映紅了江面。微風拂過的江水,彷彿被岸邊的藍草染綠了一般,綠的讓人沉醉。憶江南 賞析 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蘇州做官,很受當地群眾的...

《憶江南》這首詩的意思

意思 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詩文 憶江南 江南好 唐代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註釋 1 憶江南 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 此曲亦名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