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和,同,與,跟在句中是連詞還是介詞

2021-03-03 20:34:16 字數 1960 閱讀 6897

1樓:匿名使用者

看語境,這句話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再代入就行了。

2樓:科學普及交流

這得根據實際情況。

根據句子中的實際情況。

現代漢語,怎樣在句子中辨別「和、跟、同、與」這四個字是作介詞還是連詞?

3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漢語在句子中,辨別「和、跟、同、與」這四個字是作介詞還是連詞,可以根據其前後的成分來判斷。例如:我和他是同學。(連詞)我和他交朋友。(介詞)

如何判斷文言文中的與「與」是介詞用法還是連詞用法?

4樓:匿名使用者

介詞來是介紹並引出人物的動作源行為涉bai及的物件,與它後面的名詞du或代zhi片語成介詞結構(dao又稱介賓結構、介詞短語或介賓短語),一般作整個句子的狀語或補語。

連詞是連線兩個並列的成分,這兩個成分一般是名詞或代詞,也可以是動詞或形容詞等其他詞語。

二者的區別主要是:介詞是介引出名詞或代詞,它前面一般是動詞謂語;連詞主要起連結作用,前後的詞語詞性一樣,一般都是名詞或代詞。

所以,可以根據這個「與」字前後連線的詞語的詞性是否相同來判斷是介詞還是連詞。

5樓:巨蟹座幻想花園

與在文言文中作動詞:賜與

例:則與鬥卮酒。

取與者,義之表也。——西專漢· 司馬屬遷《報任安書》

與衣裳,吏護還之鄉。——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與在文言文中作名詞:

例:與,黨與也。從舁從與。與聲。——東漢·許慎《說文》

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東漢·許慎《史記》

群臣連與成朋。——《漢書》

王奪之人,霸奪之與,疆奪之地。——《荀子》

與在文言文中作介詞:跟、和、及

例: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

孰與君少長。——《史記·項羽本紀》

與城為殉。——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參與的意思

例: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運·大同》

懷嬴與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與師。(與師,參軍作戰。)——《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作助詞: 和、同

例: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學而》

然則師愈與?——《論語·先進》

豈非士之願與?——《史記·蔡澤傳》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戰國策·魏策》

希望能幫到你

6樓:匿名使用者

能夠不翻譯,直接用逗號代替就是連詞,必須翻譯就是介詞。

如何區分介詞和連詞,舉例說明從現代漢語

7樓:匿名使用者

「和、跟、與、同」這四個詞都是既可以作連詞,又可以作介詞,那麼,我們怎麼區分呢?概括起來,大致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辨析:

(1)連詞「和」所連線的兩個詞語如果是聯合關係,一般可以互換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變。介詞「和」的前後兩個名詞性詞語沒有直接的語法關係,不能互換位置。

如:《紅樓夢》和《水滸》都是古典名著。(可以互換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變)

我和他談了這件事。(不能互換位置)

(2)介詞「和」前面可以出現狀語,連詞「和」之前不能出現狀語。

我和他談了這件事。——我〔幾天前〕〔曾經〕〔和他〕談了這件事。

(3)連詞「和」有的可以略去,介詞「和」不能略去或改用頓號。

《紅樓夢》、《水滸》都是古典名著。

為了準確地表達思想,避免歧義,在我國憲法裡用「和」作連詞,用「同」或「跟」作介詞。例如:

我國根據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原則同其他國家建立和發展外交關係。

可見,如果一起使用,一般習慣是把「和」用作連詞,「同」用作介詞。比如:

小王同小張和小李吵了一架。小李和小張同小王吵了一架。

怎樣判斷這是什麼花,怎樣判斷花是雄花和雌花?

用軟體去檢測一下嘍 新版本出了這個ar植物的識別功能 可以直接開啟位址列上面的掃一掃,然後對準樹木掃一下,就會顯示出這是什麼花是什麼植物具體的資訊 怎樣判斷花是雄花和雌花?很多花蕊的是雄花 一個花蕊的是雌花 雌雄同花的除外 怎麼判斷植物和花卉是否需要澆水 成都伊甸園花卉很高興為 怎麼判斷你的花,需要...

怎樣判斷這是陰虛和陽虛,如何判斷身體是陰虛還是陽虛

根據你的描述,此時此刻出現的問題,回答如下 陰屬寒,陽屬熱,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陰陽是處於平衡的狀態,所以既不表現出寒證,也不表現出熱證。陰虛和陽虛以後,是指陰或陽任何一方低於正常的水平,所以就有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寒,是指人體的陽氣虛損,陽虛不能制約陰,則陰相對偏盛,而表現出一種寒象,叫陽...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關係是怎樣的

關係 1 價值判斷是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需要以及滿足程度所作出的判專 斷,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屬要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2 並不是所有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都是正確的,要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深入實際,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價值判斷 b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