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叫禮儀之邦

2021-03-05 09:20:33 字數 5172 閱讀 3821

1樓:小白糖漿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於海外。相傳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瞭解中國禮儀文化。

不無遺憾的是,近代以來,禮樂文化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反而受到了種種責難,歸結起來,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

一是禮樂文化的性質問題。有人認為,禮樂文化是封建時代的文化,早已過時,誰再提倡,誰就是逆潮流而動。態度最激烈的是"文革"時期的**等人,他們誣衊孔子是搞復辟的祖師爺,說孔子" 克己復禮"就是要復辟奴隸制。

二是禮樂文化是否還有現代價值。有人認為,當今的時代已經完全不同於先秦、兩漢,社會面貌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三禮》表述的禮儀對我們已經毫無用處。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萬世一貫的,而只能與時俱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優秀文化的因子,往往歷久彌新,長久地存活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影響著民族的精神和麵貌。例如,公元前六世紀前後,是世界古文明的軸心時代,出現了諸如孔子、老子、孫子,以及蘇格拉底、伯拉圖、釋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經典。

兩千多年來,他們始終伴隨著歷史的程序,我們幾乎處處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存在。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還每每要回到那個時代去尋找智慧。對於孔子倡導的禮樂文化,我們也應該作如是觀。

近代以來,由於國勢衰微,列強入侵,國人激於時變,把落後捱打歸咎於傳統文化,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盡然。試想,一個知書達理的書生捱了強盜的打,人們可以責怪他沒有拳勇,但卻不可以責怪他不該知書達理。如果書生從此丟掉書本,只練武功,變成了沒有文化的"強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劇。

人類社會終將進入一個人人講信修睦、彼此謙敬禮讓的文明時代。因此,我們既要習武強身,又要弘揚既有的文化,禮樂文化終究會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等人批孔、批"克己復禮",是出於批"周公"的罪惡目的,完全沒有學術依據可言。孔子真是復辟狂嗎?只要讀讀《禮記·禮運》就可以知道,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要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它曾經鼓舞了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千千萬萬的志士仁人為之奮鬥。

"克己復禮"就是復辟奴隸制嗎?奴隸制的主要特徵之一是人殉(用活人殉葬),儒家若是擁護奴隸制,就應該贊**殉。可是,只要讀讀《禮記·檀弓》,就可以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

齊國大夫陳子車客死於衛國,其妻和家宰打算用活人殉葬。子車的弟**亢堅決反對,說"以殉葬,非禮也!"還有一位叫陳乾昔的貴族,臨終前要求讓兩個婢子在他身邊殉葬。

他兒子拒絕照他的要求辦,理由也是"以殉葬,非禮也"!兩人都說殉葬是"非禮"的行為,說明禮是不允許殉葬的。春秋時期,人本主義成為社會思潮的主流,人殉已不多見,一般用木俑殉葬,即便如此,孔子也覺得不能容忍,他憤憤然說: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惠王上》)不僅如此,儒家還反對一切不人道的做法。魯國大旱,穆公先是要暴晒國中的尪者,後來又要暴晒巫婆,希冀博得上天的憐憫。

縣子批評說:因天不下雨而懲罰殘疾人,太過殘忍,有悖人道!類似的例子,《禮記》中在在多有,不勝列舉。

孔子反對人殉,提倡仁愛;反對苛政,提倡仁政,代表了時代的進步和人類的良知。說孔子提倡禮就是要復辟奴隸制,真是愈加之罪,何患無詞。

那麼,儒家的禮樂文明還有沒有現實價值呢?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其一,十年動亂之後,國民道德水準嚴重倒退,不僅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而且直接影響到了經濟的發展,最明顯的例證是旅遊業。

幾千年文明鑄就的禮儀文化,原本可以成為旅遊經濟的強項,可是,許多行業成員連"對不起、謝謝、沒關係、您請"十個字的禮貌用語都說不好,遑論其它。儘管眼下賓館、酒店等越造越華麗,而服務質量卻始終是旅遊業發展的軟肋,令人長嘆。此外,近年出境旅遊的國人與日俱增,但舉止粗俗,缺乏禮儀教養者不乏其人,海外**的批評時見報導,使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損害。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近年,**將"明禮誠信"作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內容,如何重建符合時代要求的禮儀規範,已經提上議事日程。我國傳統的禮儀文明,是寶貴的思想資源,正可以為我們提供重要的借鑑。

其二,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競爭,將會越來越多地在文化領域中。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徵,文化存**族存,文化亡**族亡。古往今來,真正滅絕於種族**的民族並不多,而滅亡於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卻是不勝列舉。

中國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發生過文化中斷的文明。在未來的世紀中,中華文明能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強勢的本位文化,這無疑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禮樂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能否將它的精華發揚光大,對於本位文化的興衰至關重要。

令人汗顏的是,我國傳統禮儀文化在韓國、日本儲存頗多,並繼續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而在我們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卻是非常驚人。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語和舉止的人已經日漸稀少。作為民間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禮、生日禮儀等慶典,正越來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劇地西化;而聖誕節、情人節等正日益成為中國年輕人的重大節日。

作為民族文化表徵的禮儀、節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經被國民拋棄,它的消亡也就不會太遠了。炎黃子孫、有識之士,當知憂慮。

第三,中國古代禮樂文化中有許多高妙之處,可惜不為世人所認識,我們不妨以先秦的鄉射禮為例加以說明。作為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古代有沒有體育精神?如果有,它與古希臘的奧運精神有何不同?

這是2023年北京奧運會必須向全世界回答的重大問題。而在我們獲得奧運會的主辦權之前,幾乎沒有人考慮過。現在問題突然提出,不免令人感到手足無措。

其實,我國至遲在春秋時代,民間就流行一種稱為鄉射禮的射箭比賽,它的比賽儀則,完整地記錄在《儀禮》的《鄉射禮》中。這是一種非常正規的競技運動,有長度固定的射道、嚴格的比賽規則。但是,評價一名射手,不僅要看他能否命中靶心,而且要看他形體是否合於**節奏,此外,還要求他處處禮讓競爭對手,正確對待失敗等等,總之,要求他的身心與體魄和諧、健康地發展。

這與早期奧林匹克運動片面強調體魄強健的理念判然有別,顯示著東方文明的特色。諸如此類,古代禮儀文化中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發掘。

我們這一代人,曾經身逢"文革"之亂,深刻地感受到了這場文化浩劫的創痛。"文革"之後,孔子的名譽漸次得到恢復。自2023年起,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儒學聯合會,每五年舉辦一次紀念孔子誕辰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每次都有國家領導人到會致詞,並接見與會的知名學者,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毋庸置辯的是,孔子與禮樂文化是不可分的:沒有孔子就不可能有禮樂文化;反之,離開禮樂文化就不成其為孔子。肯定孔子,就必然要肯定禮樂文化。

但是,當年的"批孔"運動,是以舉國之力、在全社會的,其惡劣影響至今未能徹底肅清,要使國民真正瞭解禮樂文化,還需要作很長時間的努力。

二十年前我讀研究生,選擇的研究方向就是禮學,孜孜於此,不敢旁騖,日日涵泳於《三禮》之中,在體味古代禮樂思想的精深與高妙的同時,每每感嘆它在大眾面前正變得越來越陌生。因而常想,能否用淺近的語言,比較系統地將古代禮儀文明介紹給大眾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準備,2023年春,我嘗試著在清華大學本科生開設了"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的選修課,居然受到學生的歡迎。不無巧合的是,當時適逢《文史知識》創刊二十週年,在參加紀念座談會時,時任編輯部主任的胡友鳴先生對我說,《文史知識》曾組織專家寫過許多文化史的系列專題,唯獨沒有關於禮的專題,讀者對此反映強烈。他希望由我來做這項工作,以便讓更多的讀者瞭解中國古代禮儀文化。

而我為了將"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這門課程建設好,也正想將講稿正式寫定。於是,雙方就將選題談定了。這是本書的緣起。

要將繁難的古禮寫成讀者易於接受的文字,是非常困難的工作。為此,每次撰作,不得不反覆斟酌,從紛繁的材料中選擇最重要的內容來介紹。按照編輯部的要求,我原則上每月要提交一篇文稿,以便**。

而我每寫一篇,至少要耗時一週,有時甚至需要十天,其中的甘苦真是難以表述。原計劃本書有三十個專題,由於我承擔的教學科研任務非常繁重,難以長期佔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時間來寫作本書,因而在**了兩年多之後,不得不打住,這是需要向讀者朋友致歉地。未能完成的專題,只有留待它日了。

在本書各篇的**過程中,收到許多讀者的來信,給我以親切的鼓勵和指教。編輯部的各位同志對每篇文稿的處理都非常仔細,精益求精;主任呂玉華先生親自擔任本書的責任編輯,從版式設計到**安排,無不親勞駢指,感人至深。在本書結集出版之際,我的研究生張煥君、林振芬、刁小龍、李莉等幫助校對文稿、選擇插圖,也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在此三申謝忱之意。

2樓:銀豐張

經過這次疫情,我才感覺我們的先祖是多智慧,多有先見之明,今後我國應推廣抱拳禮,避免握手及擁抱近距離傳播疫情…

中國「禮儀之邦」的由來是什麼?

3樓:愛濤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這從禮紀中就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整個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的精華均是傳承華廈文明就是確證.

尊老敬賢,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係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係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裡面尊 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

2.尚適宜 ,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 俗成的儀矩。

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 ,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

3.禮貌待人,是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都十分注重的。因為禮貌是人類社會據以促進人際交往友好和諧的道德規範之一,是構建起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橋樑。

它標誌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式,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中華民族歷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禮貌待人。其中許多耐人尋味的經驗始終給人以啟迪。

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古老的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秀的傳統美德,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自古來被稱為「衣冠上國,禮義之邦」。典籍依據:

《詩》序:「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禮記》:「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2、禮義之邦,與儒家主張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很大的關係。就是說當國君的要符合當國君的要求與規範,當臣子的要符合當臣子的要求與規範;當國君的要懂得事事時時按當國君的道理去做人行事,當臣子的要事事時時按當臣子的道理去做人行事。治民先治心、齊民先齊心,「禮義」實則是立國安邦的基礎。

把「禮義之邦」譯作「state of ceremony」,意即典禮之國,是不對的!

我國是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現代社會講究文明禮貌有什

讓別人覺得你有教養,這樣別人願意和你交往 不論對人對己,這是一種尊重,相互的。也許表達方式會不太一樣,但本質是一樣的。說實話,只有不文明的人才老是講文明,之所以現在中國不好的現象到處是,就是太不注意三綱五常,吸收了西方的糟粕,中華要和平的崛起,咱們國人的素質需要提高,文明禮貌是基本的。你就反過來想想...

皇帝從什麼時候開始叫天子,皇帝稱呼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天子一詞出處 詩經 大雅 江漢 明明天子,令聞不已。一般認為,將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稱為 天子 始於周代。倒是皇帝這個詞出得晚,是秦始皇發明的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自認為是 德兼三皇,功過五帝 將 皇 帝 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為自己的帝號,從此天子稱為皇帝。天子始於周武王,皇帝晚於天子,是秦始皇...

你從什麼時候開始討厭人的,你從什麼時候開始討厭一個人的?

我不是一個總討厭別人的人,但我比較討厭那種沒有邊界感,沒有原則的人。我可以對你好,但是你如果覺得理所應當那隻能再見了。我不是一個會拒絕別人的人,所以我希望你可以凡事有點自覺。當然是做了我不喜歡的事情呀。比如我不喜歡借錢不主動還,一直找別人借錢的。然後她這樣做了我就不喜歡。比如自相矛盾,她又賣慘又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