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何其芳賞析

2021-03-05 09:21:47 字數 5952 閱讀 4763

1樓:洛林

黃昏如夢

——《黃昏》賞析

這是一篇美麗得教人憂傷的散文,典型的何其芳「獨語」調式,感傷的黃昏,沉默的街道,孤獨的文人,飄飛的思緒。一切都是那麼美,那麼純,彷彿一個夢。

一、 不經意的悲劇意識的流露

儘管作者是一個孤高自許的文人,面對暮色「如銀灰的歸翅間墜落,一些慵倦我心上」,「我傲然,聳聳肩」。可是,心中的憂愁卻如春水一般,慢慢地溢了出來。那是失落的愛情的感傷。

「我醒來,看見第一顆純潔的愛情的朝霞無聲地墜地。」

愛情,曾在作者心中留下多麼甜蜜而美好的回憶,那可愛的,親切的人曾多少次徜徉在夢中。「在渺遠的昔日,當我身側尚有一個親切的幽靜的的伴步者,徘徊在這山麓下,曾不經意地約言:選一個有陽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巔去。

」這是多麼讓人留戀的往事,「但隨後又不經意地廢棄了。這沉默的街,自從再沒有那溫柔的腳步,遂日更荒涼。」是的,愛情結束了,作者並沒說出愛情結束的原因,但我們知道,他是深深地珍惜這段感情的,更珍愛那曾經愛過的人。

那不經意的約言,被作者記在心裡,他渴望著能與所愛的人兒一登上那山巔,一起去尋找那山巔亭子裡的快樂。可伊人已去,「而我,竟惆悵又怨抑地,讓那亭子永遠祕密藏著未曾發揚的歡樂,不敢獨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縈繫的道路了。」「我」不敢獨自去,怕勾起往日的回憶,沉入對往日人心的思念,陷入深深的憂愁中去。

欲愛而不能,一種不經意的悲劇意識流露出來了。

二、 厚重的歷史感

作者所抒發的,是一種隱隱的憂愁,但聯絡當時的社會環境,我們就知道,這種憂愁不是憑空而來的,在當時的社會裡也不是罕見的。何其芳作為京派一個出名散文家,屬自由派,既不從屬於當時的國民黨政權,亦不贊同左翼作家的觀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政治紛爭,帝國主義侵略,一片混亂。

作為自由派作家,在沸騰的時代面前,何去何從?作者是茫然的。所以,他常常感到憂鬱,感到苦惱。

何其芳這一情況,在當時並不罕見。當時很多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都面臨這一心理危機。如現代詩人卡之琳、戴望舒等,戴望舒在《雨巷》中所抒發的感情,比何其芳《黃昏》中所抒發的感情更為深沉、更為憂鬱。

所以,何其芳在《黃昏》中所表現出來的憂愁,是一個時代的憂愁,是歷史的憂愁,具有典型意義。

三、 典型的「獨語」調式

這篇散文顯示了何其芳《畫夢錄》中典型的「獨語」調式,何其芳不滿當時的散文狀況,認為當時的散文,除了說理和告白,多是個人瑣事的敘述或個人遭遇的告白。他要創造一種嶄新的散文。《畫夢錄》是其代表作,體現了何其芳的風格。

何其芳的「獨語」調式,愛在黃昏的燈光下,吟哦內心的孤獨與寂寞,探索內心的感傷與矛盾。這篇《黃昏》完整地體現了這一特點。「我常有一些帶傷感之黃昏的歡樂,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風飄進我夢裡,又飄去了。

」「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陰,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長夜的爐火邊,我緊閉著門而它們仍然遁逸了。」作者是那樣地孤芳自賞,他不屑於向人傾訴自己的孤獨和憂鬱,只願與黃昏共享,只願自己默默咀嚼。

本文的語言也體現了「獨語」調式的特徵。何其芳整合了六朝詩詞和外國印象派藝術審美特點,語言絢麗而纏綿,纖弱的感情,霧般的朦朧,很而耐人尋味。

《黃昏》是美麗的,憂鬱的,它的朦朧、儲蓄完美地表現了何其芳的風格。只有在當時的時代氛圍中,只有懷著當時心情的何其芳,才能寫出此種美文。後來,當何其芳到了延安,當他的感情「粗」起來時,這樣纖弱纏綿的美文只能成為一種不可重複的歷史了。

我深深為之惋惜!

2樓:夏至線

誰幫我找些關於余光中《黃昏》的賞析急用謝謝倘若黃

3樓:匿名使用者

《黃昏》賞析 這是一篇美麗得教人憂傷的散文,典型的何其芳「獨語」調式,感傷的黃昏,沉默的街道,孤獨的文人,飄飛的思緒。一切都是那麼美,那麼純,彷彿一個夢。

一、 不經意的悲劇意識的流露 儘管作者是一個孤高自許的文人,面對暮色「如銀灰的歸翅間墜落,一些慵倦我心上」,「我傲然,聳聳肩」。可是,心中的憂愁卻如春水一般,慢慢地溢了出來。那是失落的愛情的感傷。

「我醒來,看見第一顆純潔的愛情的朝霞無聲地墜地。」愛情,曾在作者心中留下多麼甜蜜而美好的回憶,那可愛的,親切的人曾多少次徜徉在夢中。「在渺遠的昔日,當我身側尚有一個親切的幽靜的的伴步者,徘徊在這山麓下,曾不經意地約言:

選一個有陽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巔去。」這是多麼讓人留戀的往事,「但隨後又不經意地廢棄了。這沉默的街,自從再沒有那溫柔的腳步,遂日更荒涼。

」是的,愛情結束了,作者並沒說出愛情結束的原因,但我們知道,他是深深地珍惜這段感情的,更珍愛那曾經愛過的人。那不經意的約言,被作者記在心裡,他渴望著能與所愛的人兒一登上那山巔,一起去尋找那山巔亭子裡的快樂。可伊人已去,「而我,竟惆悵又怨抑地,讓那亭子永遠祕密藏著未曾發揚的歡樂,不敢獨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縈繫的道路了。

」「我」不敢獨自去,怕勾起往日的回憶,沉入對往日人心的思念,陷入深深的憂愁中去。欲愛而不能,一種不經意的悲劇意識流露出來了。

二、 厚重的歷史感 作者所抒發的,是一種隱隱的憂愁,但聯絡當時的社會環境,我們就知道,這種憂愁不是憑空而來的,在當時的社會裡也不是罕見的。何其芳作為京派一個出名散文家,屬自由派,既不從屬於當時的國民黨政權,亦不贊同左翼作家的觀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政治紛爭,帝國主義侵略,一片混亂。

作為自由派作家,在沸騰的時代面前,何去何從?作者是茫然的。所以,他常常感到憂鬱,感到苦惱。

何其芳這一情況,在當時並不罕見。當時很多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都面臨這一心理危機。如現代詩人卡之琳、戴望舒等,戴望舒在《雨巷》中所抒發的感情,比何其芳《黃昏》中所抒發的感情更為深沉、更為憂鬱。

所以,何其芳在《黃昏》中所表現出來的憂愁,是一個時代的憂愁,是歷史的憂愁,具有典型意義。

三、 典型的「獨語」調式  這篇散文顯示了何其芳《畫夢錄》中典型的「獨語」調式,何其芳不滿當時的散文狀況,認為當時的散文,除了說理和告白,多是個人瑣事的敘述或個人遭遇的告白。他要創造一種嶄新的散文。《畫夢錄》是其代表作,體現了何其芳的風格。

何其芳的「獨語」調式,愛在黃昏的燈光下,吟哦內心的孤獨與寂寞,探索內心的感傷與矛盾。這篇《黃昏》完整地體現了這一特點。「我常有一些帶傷感之黃昏的歡樂,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風飄進我夢裡,又飄去了。

」「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陰,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長夜的爐火邊,我緊閉著門而它們仍然遁逸了。」作者是那樣地孤芳自賞,他不屑於向人傾訴自己的孤獨和憂鬱,只願與黃昏共享,只願自己默默咀嚼。本文的語言也體現了「獨語」調式的特徵。

何其芳整合了六朝詩詞和外國印象派藝術審美特點,語言絢麗而纏綿,纖弱的感情,霧般的朦朧,很而耐人尋味。 《黃昏》是美麗的,憂鬱的,它的朦朧、儲蓄完美地表現了何其芳的風格。只有在當時的時代氛圍中,只有懷著當時心情的何其芳,才能寫出此種美文。

後來,當何其芳到了延安,當他的感情「粗」起來時,這樣纖弱纏綿的美文只能成為一種不可重複的歷史了。我深深為之惋惜!

求余光中的黃昏和風鈴的賞析

4樓:匿名使用者

《風鈴》賞析 《風鈴》是余光中的一首抒情詩,詩人以風鈴為載體,表達出一個遊子對故人的無限牽掛和對祖國母親刻骨銘心的思念。

詩歌塑造了一個鮮明的藝術形象——「七層塔簷上懸掛的風鈴」,它象徵著詩人的心。詩人的心就像風鈴,日夜不停地「叮嚀叮嚀嚀」。「這是最寂靜的脈搏」,這是在叨唸著一個人的名字。

故人何處,幾時重逢!秋窗風雨黃昏,詩人問風,風報以殘枝敗葉般的蕭瑟;問雨,雨報以淚眼迷離般的休慼。然而詩人抱定了堅定的信念:

「除非叫所有的風改道,鈴都摘掉,塔都倒掉」。縱使天荒地老,此生已種下不老的相思。

《風鈴》的語言質樸、平實,很口語化,通俗易懂。其句式長短相間,參差錯落,吟誦起來,富有節奏。詩間反覆出現擬聲詞「叮嚀叮嚀嚀」和動詞「敲叩」,創造出一種聲的意象,具有較強的音律美,給人以聽覺上的享受。

細品《風鈴》,不難發現詩中隱含著一種理性的情感美。詩歌以詩人的情感脈絡為線索,表達的感情時起時伏,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開始,詩人的心懸得老高,從未放下,表達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從未變化,感情凝重而深沉。

接著,詩人的心「禁不勝禁」,熾熱的感情終於噴湧而出。這是感情發展的高潮。最後,詩人的感情有了理智的收斂,又回到深沉的基調上來。

這一跌宕起伏的情感變化,使得讀者的情感與詩人的情感完全融為一體。

《風鈴》的結構別緻雋永,藝術上富有特色。詩作有《詩經》中「復沓」之藝術遺風,首尾詩句相互照應,反覆吟詠,深化主題。既有現代詩形式上的自由、灑脫之美,又有古詩的嚴肅莊重之美。

難怪有人說,喜歡《風鈴》的人,他一定喜歡古詩。詩的語言雖然平樸,但詩人遣詞上獨具匠心。「七層塔簷」,給人以極高的感覺,使人感覺到詩人唯有思念之情高於一切,其思念程度何其之深。

「惱人」、「禁不勝禁」,反映出詩人由於長期的思念,以致忐忑不安、輾轉反側的心境。「高高低低」則透露出詩人一種淡淡的憂鬱和無限惆悵的思緒。

《風鈴》一詩,沒有李白舞長劍而歌的狂放,沒有蘇子「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眼」的消沉。它自然、清麗、樸實無華,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是思想性和藝術性極高的作品。

5樓:匿名使用者

《黃昏》賞析 這是一篇美麗得教人憂傷的散文,典型的何其芳「獨語」調式,感傷的黃昏,沉默的街道,孤獨的文人,飄飛的思緒。一切都是那麼美,那麼純,彷彿一個夢。

一、 不經意的悲劇意識的流露 儘管作者是一個孤高自許的文人,面對暮色「如銀灰的歸翅間墜落,一些慵倦我心上」,「我傲然,聳聳肩」。可是,心中的憂愁卻如春水一般,慢慢地溢了出來。那是失落的愛情的感傷。

「我醒來,看見第一顆純潔的愛情的朝霞無聲地墜地。」愛情,曾在作者心中留下多麼甜蜜而美好的回憶,那可愛的,親切的人曾多少次徜徉在夢中。「在渺遠的昔日,當我身側尚有一個親切的幽靜的的伴步者,徘徊在這山麓下,曾不經意地約言:

選一個有陽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巔去。」這是多麼讓人留戀的往事,「但隨後又不經意地廢棄了。這沉默的街,自從再沒有那溫柔的腳步,遂日更荒涼。

」是的,愛情結束了,作者並沒說出愛情結束的原因,但我們知道,他是深深地珍惜這段感情的,更珍愛那曾經愛過的人。那不經意的約言,被作者記在心裡,他渴望著能與所愛的人兒一登上那山巔,一起去尋找那山巔亭子裡的快樂。可伊人已去,「而我,竟惆悵又怨抑地,讓那亭子永遠祕密藏著未曾發揚的歡樂,不敢獨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縈繫的道路了。

」「我」不敢獨自去,怕勾起往日的回憶,沉入對往日人心的思念,陷入深深的憂愁中去。欲愛而不能,一種不經意的悲劇意識流露出來了。

二、 厚重的歷史感 作者所抒發的,是一種隱隱的憂愁,但聯絡當時的社會環境,我們就知道,這種憂愁不是憑空而來的,在當時的社會裡也不是罕見的。何其芳作為京派一個出名散文家,屬自由派,既不從屬於當時的國民黨政權,亦不贊同左翼作家的觀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政治紛爭,帝國主義侵略,一片混亂。

作為自由派作家,在沸騰的時代面前,何去何從?作者是茫然的。所以,他常常感到憂鬱,感到苦惱。

何其芳這一情況,在當時並不罕見。當時很多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都面臨這一心理危機。如現代詩人卡之琳、戴望舒等,戴望舒在《雨巷》中所抒發的感情,比何其芳《黃昏》中所抒發的感情更為深沉、更為憂鬱。

所以,何其芳在《黃昏》中所表現出來的憂愁,是一個時代的憂愁,是歷史的憂愁,具有典型意義。

三、 典型的「獨語」調式  這篇散文顯示了何其芳《畫夢錄》中典型的「獨語」調式,何其芳不滿當時的散文狀況,認為當時的散文,除了說理和告白,多是個人瑣事的敘述或個人遭遇的告白。他要創造一種嶄新的散文。《畫夢錄》是其代表作,體現了何其芳的風格。

何其芳的「獨語」調式,愛在黃昏的燈光下,吟哦內心的孤獨與寂寞,探索內心的感傷與矛盾。這篇《黃昏》完整地體現了這一特點。「我常有一些帶傷感之黃昏的歡樂,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風飄進我夢裡,又飄去了。

」「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陰,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長夜的爐火邊,我緊閉著門而它們仍然遁逸了。」作者是那樣地孤芳自賞,他不屑於向人傾訴自己的孤獨和憂鬱,只願與黃昏共享,只願自己默默咀嚼。本文的語言也體現了「獨語」調式的特徵。

何其芳整合了六朝詩詞和外國印象派藝術審美特點,語言絢麗而纏綿,纖弱的感情,霧般的朦朧,很而耐人尋味。 《黃昏》是美麗的,憂鬱的,它的朦朧、儲蓄完美地表現了何其芳的風格。只有在當時的時代氛圍中,只有懷著當時心情的何其芳,才能寫出此種美文。

後來,當何其芳到了延安,當他的感情「粗」起來時,這樣纖弱纏綿的美文只能成為一種不可重複的歷史了。我深深為之惋惜!

何其芳《秋天》佳句賞析,何其芳的《秋天》賞析句子4句(每句15個字左右,不要太多,不要太少。

秋天 選自何其芳早年創作的詩集 預言 1931 1933 它不像那個時期的詩人們那樣愛用象徵手法,寫得神祕莫測,或愛尋味哲理,顯示思想的深高厚重 也不像他向前拘守個人狹小天地,纏綿悱惻於男女私情,除了幽怨 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難得地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現...

何其芳的《秋天》答案何其芳的《秋天》的原文

第一幅畫面是 農家 豐收圖 這裡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籬間背瓜果。山谷伐木置於篇首,丁丁之聲悠遠地飄來,訴諸聽覺 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真是一片世外風光,啟迪人追思那邈遠的印象,詩經 中不是有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之句嗎...

何其芳秋天全文不要意思就要全文,何其芳的《秋天》的原文

秋天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揹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秋天棲息在農家裡。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蘆篷上滿載著白霜,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秋天遊戲在漁船上。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