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有哪些主要方式

2021-03-05 09:22:13 字數 5505 閱讀 5313

1樓:威海博銳化機

(1)民族遷徙,雜居相處。

經戰國至秦漢,中原廣大地區逐漸為華夏族——漢族的一統天下,非華夏族大量得到融合,其餘的亦從中原遷移到邊遠地區。

(2)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

兩晉、南北朝原居住在中國北部和西部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受漢族先進生產方式的影響,這些少數民族逐漸由遊牧轉變為農耕,社會結構,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也漸次「漢化」。到隋、唐時期,他們差不多已全部融合為漢族了。

(3)聯合鬥爭,即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剝削壓迫的鬥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絡和友誼。

不同部族和部落之間,通過和平交往或兼併戰爭,使許多非華夏部落相繼融入華夏族,其部落名稱也就此從史籍上消失。

(4)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5)民族之間的戰爭在客觀上也有助於民族融合。

伴隨著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與發展,以及統

一、**、再統一的反覆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鑑,促成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歷史進步。

2樓:烏孫靈玉

(1)民族遷徙,雜居相處。

(2)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

(3)聯合鬥爭,即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剝削壓迫的鬥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絡和友誼。

(4)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5)民族之間的戰爭在客觀上也有助於民族融合。

(6)和親懷柔政策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追問:那麼請問新時期我國加強

民族團結

有何現實意義

回答:1.加強

民族團結

有利於維護祖國統一,這是全國人民的願望也是我國事業必定要取得勝利的基本保障。

2.加強民族團結有利於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把我國建設稱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

社會主義國家

,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

3.加強民族團結有利於把各族

人民的意志

集中起來,積極性調動起來,聰明才智發揮出來,同心同德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4.加強民族團結有利於維護少數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也是我國每個公民責任和一項基本義務。

3樓:繼潤

1、民族遷徙:中國魏晉以來,一些少數民族大批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內遷),他們和北方漢族人民雜居相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民南遷江南地區帶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江南的開發;唐朝,黃河流域的人遷往邊疆;元朝時期,各民族互相遷徙。

2、聯合鬥爭:各族人**合起來,共同反對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使民族聯絡更加密切。它主要發生在中國封建國家的大**時期。

3、友好交往:特別是在中國古代的大統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環境中友好相處,融合加速。(民族融合的最主要形式)

4、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和少數民族的封建化程序。

4樓:溼疣**中心

1.民族遷徙,雜居相處。 2.

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 3.聯合鬥爭,即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剝削壓迫的鬥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絡和友誼。

4.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5.

民族之間的戰爭在客觀上也有助於民族融合。 6.和親懷柔政策

5樓:匿名使用者

通婚、遷居 (1)民族遷徙,雜居相處。 (2)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 (3)聯合鬥爭,即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剝削壓迫的鬥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絡和友誼。

(4)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途徑有哪些

6樓:古巴

1、政權之間的和好及各民族間的友好往來:中原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和好,促進中原與邊疆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邊疆地區的發展,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程序;無論在大一統時期還是在封建國家的**割據時期,都存在著民族間的友好往來,這是民族關係的主流,也是促進民族融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形式。

2、戰爭: 頻繁的戰爭在客觀上使各民族之間的聯絡加強,促進了民族融合。漢族以及各少數民族統治者彼此攻戰,在攻戰中,各族原有的民族佈局被打亂,各民族間差異逐漸縮小,向著民族融合發展。

3、民族遷徙:如魏晉以後,一些少數民族大批內遷,他們和北方漢族人民雜居相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民南遷江南地區等等,各民族相互雜居、通婚,差異逐漸消失,加強了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

4、少數民族首領的改革:如北魏、 遼、西夏、金等政權的統治者,為鞏固統治都學習了先進的漢文化,利用漢族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來鞏固自身的統治。其中最突出的是北魏孝文帝採取了一系列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促進了鮮卑族的封建化,為各民族的融合創造了條件。

注:民族融合是指不同的民族之間通過長期的交流、學習,漸漸地融為一體(民族特徵不再明顯、民族差別逐步縮小),最後形成一個新的民族!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歷史上從沒有實質上的民族融合

漢民族是世界上血統最純淨的民族,有現代dna驗證為證的不要被民族虛無論者影響

歷史上民族消亡全部都是血淋淋的**滅絕

18世界美國人如何對待美洲印第安人的,這個例項非常清楚的描述了民族融合的真相

試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有哪些主要方式

8樓:du知道君

鮮卑族是通過漢化,元朝與清朝是通過獲得政權,漢族與匈奴是通過婚姻

我國古代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 謝謝

9樓:sunny臨沂老鄉

民族融合的途徑:

(一)互補互惠的族際經濟聯絡與民族融合

經濟關係是民族間的基本關係和必然聯絡,所以,歷史上的民族融合,是要受經濟發展規律支配的。在服從經濟支配的前提下,民族融合自身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基於生態環境和社會傳統的多樣性,歷史上我國各民族傳統經濟區域呈現為南北三個發展帶和農耕、畜牧兩個大的經濟區。從南北方向看,秦嶺-淮河以南是以漢族為主體經營的水田農業發展帶,秦嶺-淮河以北至秦長城是以漢族為主體經營的旱地農業發展帶,而秦長城以北是歷史上以北方民族為主體經營的遊牧和狩獵經濟發展帶。從經濟區來說,西部和西北部遊牧民族活動的中心,是傳統的畜牧經濟區。

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是發達的農耕經濟區。

不同的經濟型別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一般而言,農耕民族以種植業為主,兼養家畜,經濟穩定,基本上能夠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但也向往遊牧民族優質的畜產品。遊牧民族在茫茫草原上放牧牛羊,畜群為主要的生產資料,產品相對單一,需要與農耕民族進行頻繁的交換,換取農產品和手工業品,以補生活之需。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歷史發展的任何時期,兩大河中下游發達的農耕經濟,一直對周邊地區各族群起著凝聚和核心的作用,產生出很強的吸引力和「向心力」。這種農業文明蘊藏的力量,使許多進入漢區農業社會裡的民族,不同程度地融入漢族之中。

歷史上,我國各民族間的經濟交往是多層面、多途徑的。總體而觀,至少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官方層,如移民實邊和屯墾、「馬絹互市」和「茶馬**」。

第二個層次除了跨地區的民間**以外,更主要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助、互惠、互利。無論在任何時期,即使在**和戰爭年代,在這兩個層面上互通有無的經濟聯絡,也未曾中斷過。這是漢族與各民族人民經濟聯絡的紐帶,也是各族間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重要經濟基礎。

(二)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認同與民族融合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認同,從來沒有停止過。先秦時期,華夏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輻射、膨脹,吸收新鮮血液,為秦漢「天下為一,萬里同風」的大一統文化格局奠定了基礎。自漢以後,儒、釋、道相互融合,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力量。

魏晉南北朝時期,遊牧或半遊半牧民族的「胡」文化與中原農耕民族的「漢」文化激盪交匯,在衝突中走向融合。隋唐時期,統治者提倡「華夷一家」,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與滲透,提供了寬鬆融洽的氣氛。宋遼夏金元時期,各民族文化又在**迭起的歷史鉅變中,經受了進一步的鍛造。

明清,中華文化系統內再次出現各民族文化整合的高潮。就這樣,經過悠悠數千年的不斷碰撞和交融,中華傳統文化形成了一個多源匯聚的龐大體系。在這個兼收幷蓄、相容幷包的思想文化體系中,大一統思想成為民族融合的精神動力,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理念和精神是民族融合的基礎,中原文化與「四夷」文化的交融,是實現民族融合的途徑。

考察中國古代史,雖然不乏征戰、**的歷史真實,雖然封建統治者多有「夷夏之別」的觀念和大民族主義思想的桎梏,然而,「華夷一家」的大一統思想和中國文化中的「和」、「合」精神,一直是民族融合的精神動力。大一統思想萌芽、發展於先秦,在秦漢的政治實踐中得到實現,經魏晉南北朝的正統之爭,逐步實現南北文化思想的認同。之後,進入了大發展的時期,至清發展成為中華整體的觀念。

這種思想體系,表現在認識和處理民族關係上就是「華夷一統」、「華夷一家」、「夷夏一家」,體現在文化中就是「和」、「合」精神,具體又通過「懷柔」、「羈糜」等對邊疆民族政策得到實踐。它的推行,有利於衝破民族畛域,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融合。

談談我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幾個階段,民族融合的方式又有哪些,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

10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的應該是春秋時期秦國融合西戎和楚國融合南方少數民族的過程,第二個應該是西漢時期融合匈奴人的過程,第三應該是五胡亂華時期,持續到南北朝,第四是為唐朝融合周邊民族的過程,主要是西北部,第五為五代十國時期,第六為元朝蒙古人時期,第七為滿清時期,最後為新中國時期。基融合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戰爭征服,然後政治和內部遷移。

11樓:1987的中秋

五代十國,魏晉南北朝,戰亂,元代時間長,範圍廣,

12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五代十國,好像宋時大遷移也是吧

13樓:q東風雨

黃帝時期 東周時期 東漢 隋唐 兩宋 清末**

我國古代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

14樓:**ile逝憶心

1、互補互惠的民族間經濟往來,促進民族融合。

2、思想文化上的交流和相互交融、認同,促進民族融合。

3、各民族遷徙與雜居、聚居,促進民族融合。

4、民族間的通婚,最明顯的是和親,促進民族融合。

5、戰爭後的大一統,讓民族漸漸融合在一起。

15樓:午夜申吟

遷移 戰爭 教育

16樓:巴楚柴德惠

民族融合是歷史發展、經濟發展與民族發展的必然。

首先從政治上來講,存在的和親政策其實就是一種民族融合。從漢代到唐代再到清代,許多公主或者皇族宗室女子被送往外族或者附屬國聯姻,這是一種政治目的的民族融合;另外還有少數民族內附、戰敗後被**政權招安等等民族融合形式。

其次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講,民族融合成為必然。隨著絲綢之路的勃興,中國與西亞繁榮經濟交往越來愈密切,在經濟交往過程中,往往出現所謂的「胡人漢化」或者「漢人胡化」的情況:吸收彼此民族文化之中的優勢之處,為己所用,這就在經濟生活中潛移默化的進行了民族融合。

另外,從文化角度而言,民族融合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外國文化,尤其是歌舞的傳入,是民族融合成為一種有精神歸屬和精神共同感的必然。

歷史上民族融合形式多種多樣,各個朝代情況也不同。

我國歷史上有哪些少數民族隱患

我國曆史有很多少數民族隱患,比如說比較著名的有匈奴,契丹,突厥,鮮卑等。還有比較近的就是滿族建立的清朝。眾所周知,清朝是我國歷史上由滿族建立起來的統一封建王朝。當時努爾哈赤建立金之後,野心勃勃,並不安於現狀。雖然每年向中原供奉,但是一直在謀劃統一各部。所以他借用聯姻的辦法一直和中原即當時的明朝聯絡。...

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有哪些中國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中國著名民族英雄有衛青 岳飛 文天祥 于謙 戚繼光 史可法 鄭成功 林則徐 鄧世昌 王銘章 張自忠等 1 岳飛 岳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建炎二年 1128年 遇宗澤起到紹興十一年 1141年 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靖康元年 1126年 岳飛應招在相州參加趙構為大元帥的部...

簡述中國歷史上哪幾次民族大融合?分別在什麼時期

中國歷史上4次民族大融合 第一次 春秋戰國時期進行於中國腹心地區,形成中華民族的主體 漢族。第二次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遷徙出現對流,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少數民族往內地來。第三次 宋 遼 金 元時期,進行於邊疆地區,不僅少數民族融合於漢族,而且大量漢族融合於少數民族。第四次 明清二代奠定了現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