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出發,說明怎樣做道德的人,天地的人

2021-03-05 12:30:04 字數 4883 閱讀 9089

1樓:我是龍的傳人

要做一個道德的人,天地的人,那麼他的行為應以「予」為目的的,且多以為社會與個人是統一的。行義的行為是按照道德規律之「應該」行事的,是不計個人利害的,即堅持「公利即義」的觀點。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以天理的自覺行天道;這樣,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廣大的胸懷與更高尚的氣節,真正可以「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真正成為「天之驕子」。

附馮友蘭的《人生四個境界》:

哲學的任務是什麼?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這裡更清楚地解釋一下這個話的意思,似乎是恰當的。

我在《新原人》一書中曾說,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於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構成各人的人生境界,這是我的說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後,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

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2樓:筆有千秋業

1、做一個道德的人應該做到:

還有的人,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

2、做一個天地的人也就是馮先生講的最後一個天地境界是:

最後,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馮友蘭把人生分為四種境界,「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

3樓:暕泊磵

a試題分析:蘇格拉底提出「知識即美德」,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也重視倫理道德,①正確;文藝復興運動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教會的禁慾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著眼於人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一種貌似退步的進步思潮,②正確;道家和道教以道、無、自然、天性為核心理念,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據此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世園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體現了現代人對天地境界的精神追求,③④正確。故選a。

點評:馮友蘭的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其哲學思想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分為四個境界,其中最高的境界是哪個

4樓:天天天藍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又稱「哲學境界」

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分為四個境界,從低到高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

人若只是順著本能或風俗習慣做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所做的事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2、功利境界:

人意識到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必然是不道德的人。所做事情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做的各種事,有功利的意義。

3、道德境界:

人瞭解到社會的存在,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人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人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

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

4、天地境界(哲學境界):

人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人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人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

有這種覺解,人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瞭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5樓:可愛的zzz聖

自然境界

建議看完全文

很有幫助

人所面對的世界是同一個世界,人所面臨的人生是同樣的人生。就人的「覺解」物件而言是公共的,同一的;但人對於宇宙人生的「覺解」是具體的,有區別的,這使得人的境界也不相同。嚴格說來,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沒有作為個體的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馮友蘭認為對人生境界的區別,只能略其小異,而取其大同。在這種觀念支配之下,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區別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種型別,並依照人生境界的差別,來論釋他所理解的人生意義或人生價值。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種層次最低的境界。馮友蘭認為。生活在這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特徵是「順才」和「順習」。

馮友蘭所說的「才」是人的生物學意義的「性」。這樣的「順才而行」,亦即是所謂「率性而行」。這樣的生活行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這樣的生活完全是一種自然的、生物學意義上的生活。馮友蘭所說的「習」,是指個人的生活習慣和社會的生活習俗。「順習而行」,是依照個人習慣和社會習俗生活,這樣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主動安排,而是「照例行事」。

所以馮友蘭認為,「順才而行」和「順習而行」,都表明在這種境界中生活的人,對自身的生活和行為沒有了解。人生對於這種「順才而行」和「順習而行」的人來說,是一片混沌。由於這種人對於自己生活的性質完全沒有了解,他們雖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對他們而言,並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由於馮友蘭將人生境界歸之於人對於人生的「覺解」,所以在馮友蘭看來,對於人生是一片混沌的人,並不僅指那些生活在尚未開化的社會中的人,也不限於那些從事簡單工作的人。在工業社會中,在學術工作者和藝術家中間,在道德事功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中,也可能有隻具備「自然境界」的人。因為這些人中,有的人的行為和生活,也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們對於自己的生活也是「莫知其然而然」。他們雖然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他們雖然在事功方面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他們對於自身的生活和行為並沒有自覺地瞭解,故他們的人生境界仍只能是「自然境界」。馮友蘭認定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從事比較複雜的社會勞動的人仍可能只具備「自然境界」,是要進一步凸現人生境界只能決定於人對人生的「覺解」,人對人生的「覺解」決定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功利境界」在人生境界中高於「自然境界」。在馮友蘭看來,「功利境界」區別於「自然境界」的地方,在於生活在這種境界中的人,對自己的行為已有了清楚地瞭解。但這種瞭解限於通過自己「心靈的計劃」和自覺的行為來謀求自身的利益。

所以「為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的人的行為特徵。「為利」即是自私。一般而言,動物的行為都有「為利」的特徵。

但不能說「為利」即具有「功利境界」。動物的「為利」常常是一種本能,而非自覺地「為利」,動物不知道通過自己的行為來為自己謀利。一個生活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也會有為了自己的利益的行為,但這種人的人生境界之所以是「自然境界」,就因為他對於自己的行為和自身利益的關係並沒有清楚地「覺解」。

馮友蘭認為,一個人在生活中,可以消極地「為我」,也可以積極地「為我」,不論其行為的方式有何區別,但目的都在「為我」或說「為利」。有的人積極地「為我」,其結果也可能使他人得利,他們的行為可能是「功在天下,利在萬世」,他們自己也可能是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但就其人生境界而言,仍然只能是「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是馮友蘭認定的一種較高的精神境界。「在此種境界中底人,對於人之性已有覺解。他了解人之性是涵蘊有社會底」。

(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4卷,第499頁。)人性即人的社會性。

社會性既表現為人與人的關係,又表現為人與社會的關係。人在社會中生活,必然處於同人的各種社會關係中,必然具有自己的「位分」,前者馮友蘭謂之「人倫」,後者馮友蘭謂之「職」。人們依照「倫」「職」的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為,便是「盡倫盡職」;「盡倫盡職」的行為便是道德的行為。

因此,馮友蘭把「道德境界」的特徵概括為「行義」,「行義」即是「為公」。「為利」是「為我」,目的在「佔有」,重「取」;「為公」是「利他」,目的在「貢獻」,重「與」。馮友蘭認為具有道德境界的人,即使是「取」,目的也在於「與」。

「天地境界」不同於「道德境界」,這種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具有這種境界的人,不僅瞭解人在社會中的「倫」「職」,而且瞭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這種人的行為已不是停留在「行義」,而是「事天」。「事天」是以「知天」為前提的,因此,具有「天地境界」的人,對於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瞭解,這種瞭解是對宇宙人生的最終的覺解。

因此,「天地境界」可以使人的生活獲得最大的意義,使人生具有最**值。

誰知道人生的四大境界,人生的四大境界是什麼?

人生有四種境界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自然境界 人若只是順著本能或風俗習慣做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功利境界 人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

人生的四大境界是什麼了,誰知道人生的四大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

前赤壁賦反應了蘇軾怎樣的人生境界

此賦通過月夜泛舟 飲酒賦詩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既從客之口中說出了弔古傷今之情感,也從蘇子所言中聽到矢志不移之情懷,全賦情韻深致 理意透闢,實是文賦中之佳作。賦中語句 如怨 如慕 如泣 如泣 和 江上之清風 山間之明月 等,至今常被引用。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