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德都有什麼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包括哪些?

2021-03-05 16:54:38 字數 5234 閱讀 7308

1樓:淚

中華傳統

美德包括:勤儉節約,吃苦耐勞,表現在愛國,節約,勤奮等方面上。

簡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曆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並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於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概括起來就是:

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它標誌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係、人與社會關係和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踐的結晶。

2樓:匿名使用者

孝敬父母

尊師重道

團結友愛

立志勤學

自強不息

謙虛禮貌

誠實守信

嚴己寬人

人貴有恥

見義勇為

整潔健身

求索創新

勤勞節儉

見利思義

敬業盡責

清正廉潔

愛國愛民

天下為公

這是中華美德網的分類,應該有一定的權威性

3樓:**作坊

中國的美德體現在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即:仁義忠孝誠信。

儒家思想就是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現在日本,韓國,新加坡,我國臺灣省都把儒家思想列為人文思想的基礎。文化革命中大陸把儒家思想徹底否定了,甚至把偉大思想家孔子定為歷史反革命,與陰謀家**硬扯在一起混為一談。中國再不著手中國優良傳統的教育,正規社會的倫理和道德就會喪失待盡。

當然繼承儒家思想是指它的精華部分,對於封建消極的部分予以過濾掉,歷史總是在不斷髮展的。

繼承和發揚光大中華美德及優良傳統已迫在眉睫!

4樓:齊格龍冬牆

一言難盡......尊老愛幼 遵紀守法.. 肝膽相照..義薄雲天.....啊啊啊啊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包括哪些?

5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包括:愛 國,明 志,持 節,自 強,誠 信,知 恥,改 過,厚 仁,貴 和,敦 親,忠君,尚 勇,好 學,審 勢,求 新,勤 儉,奉 公,務 實。

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

它標誌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係、人與社會關係和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踐的結晶。

具體表現在三方面:

1、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

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則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並昇華成為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現了岳飛的「精忠報國」、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愛國主義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

2、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係。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

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一種植根於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充套件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3、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6樓:千山鳥飛絕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精忠報國、誠實守信、持之以恆、兄友弟恭、勤儉持家等等。

1、精忠報國——岳飛

岳飛從小勤奮好學,文武雙全,就在岳飛20歲那年,金兵侵犯中原,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岳飛是個愛國的熱血青年,他決定奔赴戰場,殺敵報國。

岳飛的母親最瞭解岳飛的心思,他鼓勵兒子奮勇殺敵,,報效祖國,他在岳飛的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岳飛銘記母親的教誨,奔赴抗擊金軍的站鬥前線,屢建戰功,成了一名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將軍。

他率領部隊北伐,收復了被敵人侵佔的大片國土。但就在他取得抗金斗爭全面勝利之時,昏庸無能的宋朝皇帝聽信奸臣秦儈乘機求和的勸說;一連頒發十二道金牌,強逼岳飛立即班師,岳飛壯志難酬,只好揮淚班師。

2、誠實守信——立木為信

故事: 立木為信,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

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

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

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3、持之以恆——孟母斷機

故事:孟母斷機,孟子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天不願讀書,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著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

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為什麼要這樣?」

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後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後怎能成才呢?

」若是現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話就扔給母親:「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畢竟不同一般,他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隨便曠課,後來繼孔子而成為「亞聖」。

4、兄友弟恭——孔融讓梨

典故:孔融讓梨,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

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

"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5、勤儉持家——房樑掛錢

房樑掛錢,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2023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之後在朋友的幫忙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

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一天只用一小份。

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一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裡,以備意外之需。

7樓:未來的希望

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等等。

1、愛國,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

2、利義,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係。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3、仁愛,孔子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4、誠信,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5、改過,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改過不吝。--《尚書·仲虺(huǐ)之誥》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擴充套件資料: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形成和發展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呢?「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古代儒家提出並歸納的五個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從文字記載看,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從口頭傳播來看,還要早得多。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隨著社會演變和文明的推進,逐漸得到明確、規範、昇華、豐富和發展。

首先,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禮、義、廉、恥」四個道德要素。管子對這四個要素非常看重,稱「四維張則君令行」,「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意思是說,這四大道德要素如果能夠弘揚,君主的政令就能夠暢通,反之國家就要滅亡。

春秋末的老子提出人要「上善若水」。意思是最善的人要像水一樣,具體地說,要「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顯然老子倡導「仁」、「信」等道德操守。

隨後,戰國思想家孟子在此基礎上把「仁、義、禮、智」這四個要素整理歸納出來,作為道德的基本要求。《孟子·告子》篇寫道「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的意思是說,「仁、義、禮、智」這四個方面是我自身獨有的,並不是外界給我的,人就應該有這樣的本質和品德。孟子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總結歸納為「仁、義、禮、智」,並把它們作為基本的道德規範、道德準則和道德理念。

把「仁、義、禮、智、信」五大道德要素整合在一起加以全面闡述和規範的,是漢代的董仲舒。他說「仁誼禮智信,五常之道」,要在世間推行,以此教育民眾,改變民間陋習,形成良好的民風。文中的「誼」即「義」。

《漢書·董仲舒傳》寫道「夫仁誼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王者修飭,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靈,德施於方外,延及群生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仁義禮智信」這個「五常之道」,即五大道德要素。

官方把「仁義禮智信」明確為整個國家要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綱領,是在漢建初四年(公元79年)的白虎觀會議以後。當時西漢政權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集會白虎觀,討論五經同異,會後漢章帝命班固把討論結果編成《白虎通義》作為官方典籍公佈,影響深遠。

《白虎通義》中寫道「五常者何?仁、義、禮、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愛人也;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見微者也;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

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常,仁義禮智信也。」不僅將「五常」正式確定下來,而且進行了明確具體的內容界定,這是歷史上官方文書關於「仁、義、禮、智、信」的最早記載。

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到魏晉之後,官方、民間出現了道德認識的不同觀點、不同主張,對「仁、義、禮、智、信」也進行了多種闡述,進行了新的創造和新的規範。儘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傳統道德之主要架構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其間,特別是作為宋明理學的「頂樑」人物程顥、程頤、朱熹等思想家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二程將「仁、義、禮、智、信」發展為「五常全體四支」說,即「仁義禮智信五者,性也。

仁者,全體;四者,四支。」意思是說,如果把「仁」看作是整個身體,「義禮智信」則是身體的四肢。朱熹則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論斷。

簡述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哪些?包括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 各種文化思想 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 以儒家 莊子,墨子的思想 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 1 華夏文明 2 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哪些?包括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 思想 文字 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 禮 樂 射 御 書 數,2 書法 武術 曲藝 棋類 節日 民俗等。3 古文 古詩 詞語 樂曲 賦 民族 民族戲劇 曲藝 國畫 書法 對聯 燈謎 射覆 酒令 歇後語等。4 傳統節日 均按農曆 正月初一春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 ...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什麼要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

以道德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應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堅持古為今用 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 尊道德 守道德的生活。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就是使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品質 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