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的風俗有些什麼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2021-05-21 06:32:59 字數 5502 閱讀 6557

1樓:匿名使用者

昭通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古往今來,勤勞淳樸的昭通各族人民在這塊富饒遼闊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縱情歡歌,翩然起舞,在勞動中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昭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代代傳承,至今仍然有不少民族民間的文化資源較好地保護下來,成為各民族生活的重要內容。

漢族民間藝術:

寺廟文化及民間演藝活動。據調查,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昭通城及近郊,所存寺廟會館有60餘處。寺廟雖然是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但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不同的寺廟反映不同的社群信仰和風俗。

各種各樣的寺廟及其活動,實際上也反映了昭通漢族移民和傳統文化的多元性。若大致排列,昭通的寺廟、會館有如下這些:江西廟、廣東廟、、陝西廟、川主廟、禹王宮、黑神廟、財神廟、土主廟、文廟、武廟、城隍廟、三官廟、張王廟、魯班廟、呂祖廟、蘇祖廟、老君廟、火神廟、小紅廟、媽祖廟、梅葛廟、靈官廟、天后宮、文昌宮、玉皇宮等,另外還有善福堂、天主堂等外國人修的教堂,至於冠以姓氏的家族宗廟如李家祠、馬家祠等則是數不勝數。

昭通唱書,為雲南漢族獨特的一種曲藝形式。至今有150多年的歷史。昭通唱書的演唱活動一般在農曆正月春節和農閒季節。

閒暇和婚喪嫁娶也有唱的,但內容和唱腔有嚴格區別。辦婚事時多唱歌頌美好姻緣和堅貞愛情方面的內容;辦喪事時多唱忠孝節義、倫理道德,唱腔悲切憂傷,專曲專用,稱孝歌。昭通唱書的形式簡便,一人講唱,以唱為主,無須樂器伴奏。

  昭通揚琴,曾經流行於昭通等地的古老曲種,現已斷代,瀕於消亡。昭通揚琴是一種坐唱藝術,在說唱藝術基礎上發展而來,以唱為主兼有說白,演唱者自己打揚琴伴奏。

洞經**也是昭通民間文化中的古老形式。據調查,昭通洞經**的源頭在四川梓潼,同時,昭通洞經**又是雲南的源頭之一。舊時,昭通城內比較著名的洞經學社有四個,即:

「敦義學」、「倫理學」、「述孝學」和「普緣社」。昭通洞經學社,由於不拘於任何一個教派,其活動的內容也比較廣泛;關帝廟、孔廟、文昌宮、老君廟的各種「會火」活動都參加,而民間求雨、喪葬度亡等法事道場也參加。昭通解放後,洞經學社解散,洞經**無人演奏,瀕於消亡。

近來,昭通一些有識之士和熱心人自發組織了昭陽洞經樂團,致力於恢復和發揚光大,又初見雛形。

形式多樣的「龍燈舞」:昭通流傳著多種形式的「龍燈舞」。包括舞火龍、水龍、小彩龍、板凳龍等。

「牛燈」、「獅燈」: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稱「牛王節」;鎮雄、鹽津等地的農民還有敬牛,耍牛燈的習俗。昭通「獅燈」主要流傳於永善、綏江、鹽津等縣,由外地漢族移民帶來,南獅、北獅齊聚,「高臺獅」、「地獅子」和「杆杆獅」都有,技藝高超,精彩動人。

打鼓草:流行於金沙江、朱提江和白水江沿岸,農人們揮鋤落草,一挎鼓之人在人群中擊鼓揚歌,一唱眾合,滿山遍野歌聲、鼓聲、笑聲盪漾,於是人們樂而忘返,提高了勞動效率,這種勞動中的歌鼓就叫打鼓草。

四筒鼓:流傳於昭通市的昭陽區和魯甸、永善縣,是農村漢族喪葬祭祀中的一種舞蹈。這種伴隨喪葬而存在舞蹈,形態較為原始。

舞蹈時,舞者身挎自制的直桶形木鼓,合以鑼、鉸、鎳等響器;頂腰大獎賽胯,扣胸梗脖,顯得粗獷樸拙,極有韻味。舞蹈本身以套路為結構單元,以模擬動物形態和遊戲為內容,套路動作多達80餘個,如「喜鵲登枝」、「犀牛望月」、「老牛擦背」、「黃龍三轉彎」、「貓拿耗子」等,非常豐富。

昭通端公戲與儺文化:昭通儺戲由鄉俗間的端公(巫師)所為,俗稱端公戲,最早於明朝初期,由江西等地的漢族移民傳入,延續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並且保持著較為原始的形態,具有戲劇活化石意義。曾經在昭通市的大部分縣(區)流傳過,現僅保留在鎮雄、彝良、大關、威信的一些偏僻鄉村

2樓:

昭通過年很好玩的!

要吃好多好多的東西!

很好吃!

並且都是自己做的,很有特色!

祝你春節快樂!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3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

1 、阿昌族:分佈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佈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佈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佈在雲南,人口8.2萬餘,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佈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文字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誌,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佈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佈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佈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佈在臺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佈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糰,地戲

18、哈尼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佈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繡,繡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繡

20、漢 族:分佈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佈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佈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佈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佈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佈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佈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佈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佈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佈在**,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佈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佈在**,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佈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佈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繡、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佈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佈在雲南、四川和**,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佈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佈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佈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佈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佈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佈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佈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佈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佈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臺會

47、土家族:分佈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佈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髮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佈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佈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佈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佈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杆杆酒」,舞蹈**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佈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佈在**、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佈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都是棕色種族.當他奴役你的一天到來,他就不再是少數民族.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壯族壯族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 壓年飯 有的地區群眾稱為 吃立節 壯語為 過晚年 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 大年初...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哪些?詳細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哪些?詳細的!!

中國這個具有有就歷史的大國,共有56個民族,當然漢族應該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了,那麼大家知道中國有哪些少數民族嗎?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中國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其他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介紹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 ...

關於少數民族的風俗的作文,關於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作文在(600 700)字左右,急幫幫忙啊!

西湖copy的來歷 相傳在遠古時期,天河bai東邊的石窟之中住有一條du神龍,天河西邊zhi的樹林dao之中住有一隻鳳凰。有一次他們一同出遊,在銀河的仙島上得到了一塊璞玉。隨後數年,他們專心琢玉,終於將那塊璞玉雕琢成為了一枚光亮璀璨 珍貴無比的明珠。這顆明珠具有安撫萬物的神奇魔力,只要它照到 的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