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怎麼演變而來的

2021-05-21 02:57:34 字數 4838 閱讀 6346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是世界造紙技術發源地,人們常說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其實在公元前的西漢時期,中國人就已發明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技術。

公元105年,東漢時期的宦官蔡倫,總結了前人和民間的造紙經驗,採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等一此廉價材料,搗爛製成漿液後,將其均勻地鋪攤到細竹簾上,製成薄薄的纖維層,然後擠壓晾晒,使其乾燥,創造了人造的、可用於書寫的紙。

近年來,一些考古學家在新疆的羅布淖爾漢代烽燧遺址、西安霸橋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更早的古代麻紙和其它類纖維紙,由於其質地粗糙,是否能用於書寫,能否還稱其為紙,尚有待於研究。但蔡倫所創造的一整套造紙工藝和方法,一直流傳至今,他在造紙術的發展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夠的。中國發明的造紙技術,對世界造紙技術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傳播起到了極大作用。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製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

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在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闢了的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見之古籍記載,《後漢書·蔡倫傳》中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筒;其用縑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

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世遂尊他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針對企圖否定蔡倫是造紙術發明人,否定中國是造紙的發明國的歪風,在比利時馬爾梅迪舉行的國際造紙歷史協會第20屆代表大會一致認定,蔡倫造紙術的偉大發明家,中國是造紙的發明國。

據洛陽市地方史志編委會石建厚同志考證。位於洛陽漢魏故城近郊的緱氏(今本魏書注: 「紙氏」作「緱氏」,馬澗河流經緱氏那一段河流古時為「造紙河」,沿岸原有「造紙河碑刻」,昔已失損。

據史書記載:漢和帝曾到緱氏巡視過,有可能是參觀這裡的造紙作坊)和紙莊(現分前紙莊和後紙莊,位於洛陽漢魏故城東約2000米,面臨洛河)很可能是漢代造紙作坊所在地。這兩個地方,附近有造紙需要的優越的地理環境,有比較豐富的造紙資源(如麻、楮林等)。

近年來,在其附近的漢代墓葬中,發現有數百塊形狀各異的空心磚磚的規格為長140—169公分,寬52—70公分,厚14—17公分),既有不同的磚孔,又有不同的榫口,如同現代建築的預製構件,象是按一定程式裝配的。漢代造紙的焙乾體是什麼樣式,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和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說:

「焙紙先以磚砌成夾巷。用磚蓋夾巷,火薪從頭穴燒發熱,溼紙逐張貼上焙乾,揭起成帙」相對照,這些特製的大型空心磚很可能是漢代用於修築紙焙乾體的原材料。在這些出土的大型空心磚的磚面上,繪製有很多楮樹、木芙蓉、扶桑的圖案,這些樹皮都是造紙原料,很可能反映了當時造紙的現實。

如果我們按照空心磚孔、榫口、傳熱程式來研究恢復造紙所用的焙乾體,將會使研究漢代造紙工藝取得新的突破。

自從蔡倫改進造紙技術以後,造紙業就迅速發展起來。到了晉朝時候,紙就為人們普遍使用,代替了帛的地位。

兩晉、南北朝時候,造紙的原料已經不限於樹皮、麻頭、破布、破魚網等東西,它的範圍逐漸擴大了。

西晉的文學家張華在他寫的《博物志》中說:剡溪 (現在的浙江嵊縣地帶)出產古藤,可以造紙,所以就把紙稱為剡藤。

隋朝的虞世南寫了一部《北堂書鈔》,書裡引用東晉人範寧的一句話說,土紙不可作文書,文書都是藤角紙。

從上面這些記載中,我們知道,我們知道,晉朝時候人們已經用藤和竹做造紙的原料了。

那麼,範寧說的「土紙」,又是什麼原料製造的呢?

有人認為這種「上紙」,就是麥稈、稻杆等粗纖維造的草紙。

在南北朝時代,北方人還用椿樹皮造紙。那時候,有個傑出的農業科學家賈思勰,寫了一部著名的農業科學著作《齊民要術》。這部書在講到北方農民種植櫧樹的時候說:

他們煮剝樹皮,雖然很辛苦,但是貨利很大;如果自己能造紙,得利就更大了。這段記載告訴我們,北方農民種植櫧樹的目的,就是為了造紙;而且煮剝樹皮是造紙的一道重要工序。

造紙原料範圍的擴大,對於造紙業的發展和進步有重要意義,各地就可以利用當地出產的材料來造紙了。

由於原料範圍的擴大,紙的種類也越來越多,紙的質量也越來越好,生產的數量也大大增加了。

紙張多了,抄寫書籍的風氣就流行起來。於是,又出現了一種保護書卷紙張的新方法,人們在製造的時候,再加進一種味道非常苦澀的叫做黃孽的草藥。這樣的紙可以避免蟲咬,長期儲存。

這種新方法稱為「入湟」,在唐代就非常流行了。

在隋唐時候,我國造紙業更加發達起來。這跟當時的政治經濟是分不開的。自東晉以來,原來經濟落後的江南地區,經過勞動人民的長期努力,經濟也已經上升到黃河流域的水平。

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長期**局面。到了唐朝時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很大的發展,封建經濟非常繁榮。輝煌燦爛的唐代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

這種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局面,必然要求發展造紙業,造出更多更好的紙張,滿足各方面需要。

唐代造紙業發達的地區是相當廣泛的,南方北方很多地方生產紙,好多古書上都有這方面的記載。

這時侯也出現了不少大規模的造紙作坊。唐代皇甫枚的《三水小牘》裡,寫了這樣一件事:鉅鹿郡南和縣於北,有個造紙作坊,牆壁上常常貼滿了紙,讓太陽把它晒乾。

一天,突然之間刮來一陣旋風,把牆壁上的紙幾乎都捲了下來,這些雪白的紙漫天飛午,遠遠看去,簡直象雪花一樣。我們從這個記載可以想見,這個紙坊的規模是相當大的。

唐代的紙張品種很多,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麻、藤、櫧三種。當時的益州(現在的四川)和揚州等地,都是麻紙的著名產地。藤紙的生產,也從原來的產地剡溪逐漸推廣到浙江、江西兩省許多產藤的州縣。

用櫧樹皮造的櫧紙,在唐代更加流行。唐朝文學家韓愈曾把紙稱為「櫧先生」,就是指櫧樹皮造的紙。

除了上面講的幾種主要原料以外,唐朝又開始用海草、檀樹皮等造紙。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宣紙是很有名的,講究寫字繪畫的人,都喜歡使用宣紙。這種紙直到現在還是手工紙裡的精品。宣紙用檀樹皮和稻草造成。

它潔白細密均勻柔軟,質地堅韌,經久不變色,還有吸水力強的特點。早在唐朝時候,宣紙就已經是宣州的著名產品了。

從宋朝開始,竹紙的產量越來越大。我國長江以南,氣候溫暖,竹子到處都是,生長起來也很快。所以,採用竹子做造紙原料以後,造紙業的發展就更快了。

明朝時候有個科學家叫宋應星,他寫了一部《天工開物》,裡面就講到造竹紙的方法:先把竹子截斷,剖成竹片,拌了石灰浸在水塘裡,再取出來煮爛,製成紙漿,然後用繃在木架上的竹簾子從紙漿面上蕩過去。這樣,竹簾上就留下一層纖維,把這層纖維揭下來烘乾,紙就製成了。

當時用石灰等蒸煮紙漿,實際上就是化學處理法。這以經是一套相當完整的造紙方法了。

造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近幾年來,我國造紙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生產力佈局有了很大改善,基本建成包括生產企業、設計、科研、裝置製造、化學助劑、專業器材生產與人才培養在內的比較完善的造紙工業體系。

2樓:空白格

首先大家都知道紙的原材料是木頭嘛,工廠通過各種加工才能變成大家現在用的紙張

紙的發展史 5

3樓:河傳楊穎

紙是蔡倫發明的。

最早的紙在2023年前,西漢初期已有了紙,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

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早期的造紙方法:

一是將砍伐來的植物,比如麻類植物,用水浸泡,剝其皮,再用刀剁碎,放在鍋裡煮,待晾涼後再進行浸泡、腳踩,用棍棒攪拌,使其纖維變碎、變細。

二是摻入輔料,製成紙漿。

三是用抄紙器(竹簾之類)進行抄撈、晾乾,即可製成為紙。

4樓:youth小杰

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後,造紙術就從河南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其它地區傳播。蔡倫被封到陝西洋縣為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並逐漸傳向四川。

公元二世紀造紙術在我國各地推廣以後,紙就成了和縑帛、簡牘的有力的競爭者。公元三到四世紀,紙已經基本取代了帛、簡而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公元三到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擴充套件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在加工製造技術上,加強了鹼液蒸煮和舂搗,改進了紙的質量,出現了色紙、塗布紙、填料紙等加工紙。

紙的來歷: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

談到「紙」的**。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

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如今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蓆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

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后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后趙飛燕姐妹的**,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藥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藥!

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係。

5樓:蘇堤舊事

紙,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一個重要的發明。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逐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產生了紙。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造紙術與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一起,給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複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造紙術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用於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

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紙。

用植物纖維製成的薄片,作為寫畫、印刷書報、包裝等。紙張:紙的總稱。紙以張計,故紙張一般分為:凸版印刷紙、新聞紙、膠版印刷紙、銅版紙、書皮紙、字典紙、拷貝紙、板紙等。

人是什么演變而來的,人是什麼演變而來的

應該是類人猿.早期猿人 200萬年前至175萬年前 能人 坦尚尼亞的奧杜韋峽谷 腦量637 ml,直立行走,拇指和其他四指可對握,但動作不精確。可將礫石打製成砍砸器,這種石器文化叫做奧杜韋文化。能人完全依賴自然界生活。晚期猿人 175萬年前至20 30萬年前 元謀人 中國雲南省元謀上那蚌村 北京猿人...

人是由什麼演變而來的,人的起源是由什麼演變過來的。

對小朋友來講是猴子 大一點的講是猿猴 初二 初三叫森林古猿 最早是 露西 300w年 前 非洲 的 正在形成的人比較晚的是 什麼藍田洞人 元謀人 半坡人 山頂洞人 北京人 可能有錯的啊 初二書上有幾種說法 主流是 地球產生後 冷卻了 產生原始海洋 產生閃電 氮氣 等 但是沒氧氣等 閃電分解了氮氣什麼...

擇善而從是從什麼演變而來的,擇善而從和擇善從之哪個是成語

從 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擇善而從,成語出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述而 指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實行。論語 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善而從和擇善從之哪個是成語 擇善而從 復拼音 z 制 sh n r c ng 簡拼 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