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攝影有著怎樣的發展

2021-03-06 20:25:58 字數 4656 閱讀 7492

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進入20世紀後,隨著攝影科技的發展和傳播,攝影器材的日益進步和小型相機逐漸推廣,越來越多的人掌握了攝影技術,攝影的題材也更加擴大。這些,為我國眾多攝影社團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20世紀20~30年代,是我國攝影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的時期。這期間,全國各地的攝影社團紛紛湧現。它們促進了攝影藝術的萌發和繁榮,在我國攝影史上留下了開拓者的印記。

一、北京光社

作為我國早期著名的攝影藝術團體,北京光社率先舉起攝影藝術的旗幟,開拓了藝術攝影的道路。光社的活動時間不到10年,但卻把攝影推上了藝術舞臺,做出了開拓者應有的貢獻。

光社的前身,是由北京大學的攝影愛好者,在2023年成立的「藝術寫真研究會」。最早的社員,只有黃振玉、陳萬里、錢景華等七八人,會址設在達智營,不久又遷到平安裡陳萬里的住所。2023年,劉半農、老焱若等一批新社員加入了光社,社員發展到20多人。

這時,光社已經不再是北京大學的攝影組織,而是名副其實的北京光社了。

光社的主要活動,是舉辦攝影展覽和出版攝影作品集—《北京光社年鑑》。2023年6月14日~15日,光社在**公園(今天的北京中山公園),舉辦了第一次社員攝影作品展,這是我國攝影史上第一次由攝影團體舉辦的影展。這次影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兩天內有五六千人前來參觀,大大鼓舞了社員的信心。

於是,一年一次的公開展覽連續舉辦了五次。

第四次影展後,參加影展的16人各自選出攝影作品2至5幅,共56幅,編成《北京光社年鑑》第一集,於2023年1月1日出版。這本我國最早出版的攝影作品選集,16開銅版精印,並刊有劉半農寫的《序》,陳萬里的《小言》和汪孟舒的《北京光社小記》等文稿,敘述了光社的宗旨和歷史。

在光社社員中,有很多早期著名攝影家。和錢景華、吳鬱周、老焱若一道,被譽為「光社四傑」的陳萬里,就是我國攝影藝術的拓荒者之一。

陳萬里生於2023年,2023年開始學習攝影。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攝影的工作是絕對機械的,只要有技術上的經驗就可以成功。而陳萬里則認為,這些見解都是「近視的、謬誤的」。他曾說道:

攝影離了機械的動作及技術上的經驗以外,對於取材,構圖陰陽,向背種種方面都是重要的。

陳萬里在自己的攝影實踐中,最早體悟到攝影的審美功能,提出了攝影「造美」的觀點,即在「極不美的境界中」,發現並「照成美」,把自然美創作成融入、表現攝影者個性的藝術美。這是攝影藝術理論中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提出這一觀點並在實踐中加以驗證,是陳萬里對我國早期攝影美學的貢獻。

陳萬里在中國攝影史上,創造了幾個「第一」:2023年,他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個人攝影作品集《大風集》,書中收錄了12幅**。同時,他為《大風集》所寫的序言,可稱得上是我國第一個攝影藝術宣言。

2023年,他分別在蘇州、上海和廈門舉辦了個人攝影作品展,開創了我國攝影個展的先河。

「光社四傑」之一的老焱若(1883~1966),出生於文人世家,在父親的影響下,從小喜愛藝術。五四運動前後,他積極參加攝影創作,成為光社的成員。

老焱若擅長風光攝影,有許多攝影佳作留存於世。《北京光社年鑑》第一集收入作品有《朝暮》、《枯木寒鴉》、《聯袂尋芳》、《漁翁》、《金魚》五幅。其他代表作有:

《一肩風雪》、《晨霧》、《群鵝》、《拉駱駝》、《賽馬》等。他的作品題材廣泛,畫面自然生動,構圖嚴謹,充滿詩情畫意,富有中國傳統藝術風格。

老焱若不僅是我國早期的攝影藝術家,而且還是一位科技工藝專家、發明家。他極具創新精神,研製出放大機、晒相夾等多種攝影器材,對我國早期的攝影器材工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二、中華攝影學社

2023年初,中華攝影學社(簡稱華社)在上海成立。在《華社簡章》中,開宗明義地提出「以研究攝影藝術為宗旨」。

華社的社員,主要服務於報界和商界。它舉辦的4次攝影展覽,在中國攝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時我國唯一的攝影雜誌《天鵬》,在記述華社影展盛況時寫道:

風聲所及,遠近來觀者摩肩相接,出品精麗絕巧,歎為觀止。上海閉會後,而京而杭,皆載盛譽而歸。

與光社不同,華社的影展除第1屆外,都廣泛徵集攝影作品,只要符合規定的放大尺寸,都可以展出,並在評選時對社外的作品還略有照顧,而不限於華社的社員。如參加第2屆影展的作者中,就有北京光社的劉半農、吳輯熙、鄭穎蓀,廣州景社的潘達微,常熟樂社的陸禎芝,香港的李崧,上海的黃秋農、林雪懷、郭錫麒等幾十人,松江華亭攝影會還以團體名義加入影展。

2023年12月21日的《申報》,還刊登了這樣一條訊息:華社第4屆影展時,美國攝影家葛司登(gaston)到會參觀,「於華社作品,深為讚美,對於邵臥雲、郎靜山、朱壽仁、胡伯翔尤為佩服,葛氏觀畢,立回寓所,出其精品九幀,送會陳列」。由此可見,華社的影展,只要作品精美,即使是外國人也可以參展。

華社的做法,擴大了攝影隊伍,培育了攝影新人,促進了攝影藝術的繁榮。

華社還編輯出版過《天鵬》與《中華攝影雜誌》。這兩家攝影雜誌,發表了許多優秀的攝影作品、藝術**和技術介紹,是我國當時影響最大的攝影雜誌。

他的拍攝物件,常是山野水邊鄉村街頭,把一些粗野瑣屑的搬上了鏡頭,立刻換來一股質樸純厚的風味,教人感出我們東方的美與雄厚。

華社的其他社員,如郎靜山、胡伯洲、邵臥雲、朱壽仁的作品,也都各有特色,有些人後來還成為享譽中外的攝影名家,他們為我國攝影藝術的民族化、個性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三、黑白影社

黑白影社,是繼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之後,20世紀30年代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攝影團體。

黑白影社成立於2023年的元旦。剛成立時只有7名社員,他們是:陳傳霖、林澤蒼、林雪懷、聶光地、曹雲甫、林雲聲和佘堂庸。

社址設在上海跑馬廳路845號,盧施福醫寓。不久,盧施福也成為黑白影社的重要成員。

黑白影社一成立,就制訂了「黑白影社社章」,對於命名、宗旨、社員、納費、組織等各項都有明確規定。

黑白影社之所以命名為「黑白」,社章中是這樣解釋的:

黑白是光的全部,就是色的全體。攝影就是光和色所寄託的型體,光和色也就是攝影的靈魂。

以黑與白的互相調和,象徵攝影。

影社的宗旨,在社章中也有明確規定:

本社集合有濃厚攝影興趣者,共同從事研究藝術攝影,以表揚我國文化及增進我國在國際藝術界之地位。

影社對於入社成員的要求是:

凡與本社宗旨相同而品行端正者,不論攝影經驗深淺,及營業與非營業者,籤立志願書請求入社,經委員會審查合格,均得為本社社員。

黑白影社對社員不論資排輩的做法,糾正了華社的關門主義,使社員很快發展起來。到抗日戰爭前夕,社員已經遍及全國,共計168人。著名攝影家沙飛、吳印鹹、敖恩洪、吳寅伯和畫家葉淺予等,都是當時黑白影社的社員。

黑白影社的作品,題材比華社的作品更加廣泛。除一般的風景、花鳥、靜物、肖像、建築、人體之外,反映現實生活和社會面貌的作品,佔有相當的比重。如司徒懷的《勤儉》,陳傳霖的《療飢》、敖恩洪的《荷鋤晚歸》、吳中行的《良伴》等,都把鏡頭對準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記錄了他們的生存狀態。

黑白影社舉辦過4次規模較大的「黑白影展」,兩次陳傳霖、盧施福的聯合影展。此外,還出版了3冊《黑白影集》,影集中,收錄了第2、3、4屆黑白影展展出的作品。

半農談影

在中國攝影史上,劉半農(1891~1934)佔有重要地位。這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猛將,著名的語言學家、文學家、詩人,涉足攝藝之初,就顯露出他對於攝影藝術的真知灼見,被稱為「中國攝影美學第一人」。

劉半農十七八歲時開始接觸攝影,當時只是隨便玩玩。後來,他到法國留學,才真正把攝影作為一門藝術進行研究。2023年,劉半農學成歸國,在北京大學任教。

當時,有的人大肆貶低攝影藝術,他卻不以為然,並在次年加入了積極倡導和推廣攝影藝術的「北京光社」。

2023年,劉半農出版了中國第一本攝影美學著作《半農談影》。在書中,他首先批駁了錢玄同所謂「凡愛攝影者必是低能兒」的論調,以及畫貴照賤的種種錯誤說法。他說:

畫是畫,**是**,雖然兩者間有聲息相通的地方,卻各有各的特點,並不能彼此模仿。若說照相的目的在於仿畫,還不如索性學畫乾脆些。

接著,劉半農把攝影分成三類,除照相館生意外,還有複寫的照相與非複寫的照相兩類。他認為,不同類別的攝影須用不同的法則。而非複寫的「美術照相」,則重在「寫意」。

什麼是「寫意」?在指出「寫意」並不就是「寫假」後,劉半農這樣寫道:

乃是要把作者的意境,藉著照相表露出來……譬如同是一座正陽門,若用寫真的方法去寫,寫一百張還是死板的一座正陽門;若用寫意的方法去寫,則十人寫而十人異:有的可以寫得雄偉,有的可以寫得清勁,有的寫得熱,有的寫得冷。

這就是說,單純的「寫真」、「複寫」是死的,而「寫意」、「非複寫」則是活的。在人們普遍認為攝影只能「複寫」生活的年代,劉半農大膽地提出攝影藝術要表現作者的意境,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於當時中外攝影界關於「清」(結像清晰)與「糊」(影像模糊)的爭論,劉半農認為,這雖是技術問題,但必須根據作者表達思想內容的需要進行處理,並對有些人一味以「糊」為美的觀點提出了批評:

至於寫意照相,卻要看作者的意境是怎樣:他以為清了才能寫出他的某種意境,那就是他的本事;他以為糊了才能寫得出,那也是他的本事。我們只能問他的意境寫得出寫不出,以及寫的好與不好;六至於清與糊,應由他自己斟酌:

他有絕對的自由。

……有的人不知道糊只是造美的資料,而竟認做了美的全體,於是乎糊!糊!糊!直糊到一塌糊塗,這就糟不可言了!

此外,劉半農還明確提出,要把表現中國人的氣息,作為中國攝影的一種要求。他反對以英、美、日的年鑑做「老祖師」,反對一味模仿外國人的作品,說這種「模仿到了頭髮白,作品堆滿了十大箱」,也「只是一場無結果而已」。在為《北平光社年鑑》第2集所寫的《序》中,他寫道:

我以為照相這東西,無論別人尊之為藝術也好,卑之為狗屁也好,我們既在玩著,總不該忘記了一個我,更不該忘記了我們是中國人。

……必須能把我們自己的個性,能把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情趣和韻調,藉著鏡箱充分地表現出來,使我們的作品,於世界別國人的作品之外另成一種氣息,夫然後我們的工作才不算枉做。

這段話在70多年後的今天聽來,依然令人「發聾振聵」。

求問20世紀化學發展的基本特徵和21世紀化學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一 提高靈敏度 這是各種分析方法長期以來所追求的目標。當代許多新的技術引入分析化學,都是與提高分析方法的靈敏度有關,如鐳射技術的引入,促進了諸如鐳射共振電離光譜 鐳射拉曼光譜 鐳射誘導熒光光譜 鐳射光熱光譜 鐳射光聲光譜和鐳射質譜的開展,大大提高了分析方法的靈敏度,使得檢測單個原子或單個分子成為可能...

19世紀20世紀英國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有哪些

19世紀30年代在歐洲興起的按事實描寫生活,並對現存秩序進行強烈批判的文學稱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誕生標誌 1830年司湯達 1783 1842 長篇 紅與黑 的問世。批判現實主義代表作家有 的契訶夫 托爾斯泰 果戈裡 陀斯妥耶夫斯基,美國的歐 亨利 馬克 吐溫,法國的巴爾扎克...

新中國外交成就 20世紀70年代的 20世紀90年代 21世

70年代中美中日關係正常化 90年代香港澳門迴歸 外交途徑 還有與臺灣方面的關係慢慢變好 21世紀中國加入世貿和與多達180個國家建交 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90年代 21世紀初期 的外交成就。三個時期啊 一定要完整啊!謝謝啦 20世紀50 70年代新中國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