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的都知道80後的想知道的事

2021-05-11 18:30:57 字數 5062 閱讀 7839

1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的中國毛派其實是70.80後.他們的父輩卻是右派.很奇怪.

2樓:匿名使用者

生於60年代人的觀點

關於「代溝」問題,我一直很糊塗,有時候覺得有,有時又似乎看不到它的存在。照理說,在時間上相距越遙遠的人應該是隔膜的,有著很深的「代溝」,但,其實也未必,對於古人,我就覺得很親近,親近得如同生活於同一時代,《三國演義》中的社交與鬥爭實在與現在的辦公室政治相似得可以,幾乎沒什麼「代溝」,倒是我兒子(他應算是80年代後)的言語與行為我真的有點解讀不了,雙方陌生得很,常常感覺是兩個星球的人在自說自話,「代溝」深得很哪!所以,我就想,「代溝」可能與視覺透視相似,遠處的東西模糊一片,難分彼此,近處的溝溝坎坎一目瞭然,界限分明。

我們同古人真的是很難辨出「代溝」,現代人之間「溝」的問題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嚴重。這裡還有個「社會佈景」換得快慢的問題,社會變動緩,「代溝」就不明顯,如今,社會瞬息萬變,代的替換也在瞬息之間。過去是30年算一代,後來20年、10年,啊呀,10年還是太籠統,10年中間還有溝壑,所以,就有了70年代後、80年代後,而60年代出生的人無異是該進博物館陳列了。

我正在寫字,所以就說書寫的「代溝」。書寫的不同,反映也影響著人的觀念不同。比較在60年代人與70年代和80年代人之間進行,有一位80年代人曾說,這是「新新人類」與類人猿的比較。

筆者不可選擇又非常不幸地屬於60年代人範疇,被人貶為「類人猿」總是很委屈沮喪,但,我又不能不豔羨70年代80年代人,「新新人類」確實要比「類人猿」進化許多。先說書寫工具,60年代人用筆墨(真的很慚愧,筆者現在還跟老農似的一個字一個字地在紙上耕種),而70年代80年代人則用電腦,一個笨拙,一個快捷,差之千里;再談發表問題,新娘培養出來了,總是想找個婆家的,60年代人的苦惱就在此,婆家難找,寫了東西不能發表老死閨中是常有的事,偶或發了篇豆腐乾文章也是欣喜若狂如登榜眼,現在就不同了,婆家有的是,醜女亦不愁嫁。即便沒正經婆家,還有網路,照樣能夠風流一時。

60年代人是飢渴的一代,因為飢渴而大驚小怪,偶爾吃到點好東西,接觸了某種新的思潮,便要興奮,要吶喊,要大肆申張;現在則不同,如今天天都是過年,入口的菜餚豐盛,思想菜餚也富足,所以,70年代與80年代人看什麼都有些不以為然,他們很高傲,他們有強烈的「代」的優越感。

「代」的優越存在於歷史的每個時期,每個時代的人都會覺得自己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代,其實呢,其實未必如此,翻翻歷史就可以知道,許多自視甚高的人物到最後也不過如此,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重要性,都只是歷史長鏈中的一環。 (文/右耳)

生於70年代人的觀點

1、生於60年代外加熱血青年

整個上世紀80年代,好像就是個讀書比吃飯還重要的年代,好歹「飢渴」了那麼多年,自然個個如海綿吸水。60年代出生的那撥人,算是趕上了好時代,整個知識大**,「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好傳統被重新恢復。拿「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比喻考大學,便是那時傳下來的「恐怖傳說」。

那時候也沒啥物質消費,書價也便宜。現在一本書能賣個幾萬冊已值得彈冠相慶,若擱在那時,只能算是「另類小眾讀物」。於是,人人都不遺餘力地把自己造就成文藝青年、哲學青年、搖滾青年,外加熱血青年。

不要說是大學生,即便是高中文化程度,哪個家裡沒有一套「拿來叢書」或是若干本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西方文學經典,「五角叢書」更是居家必備。那個才叫最具影響力的時尚運動。

60年代出生的人讀那麼多書,雖然未見得樣樣精,卻真正稱得上「淹通書史」。講起這個流派,那個作家,簡直如數家珍,仿似自家親眷。所以和這撥人聊天最有趣,隨便把犄角旮旯裡讀到的野史什麼的演繹成一驚一乍的段子,最是下飯。

當然碩果猶存,到現在還保持「憤青」本色的60年代生人者已不多了。如今,他們絕大多數是中流砥柱,雖然大把賺著鈔票,卻還保留著些許心底的理想主義。當他們在面試諸多70年代生,或者80年代生的小孩時,若偶爾遇見一個口若懸河大談詩歌、藝術、哲學的應徵者時,儘管此人百無一用,卻也不捨得將他拒之門外。

關起門來,在公司裡和自己搭檔一下做做小友也是好的。

但也有個把繼續成為「老文青」,誓將自己的青春期一直保持到更年期。仿似外界洶湧澎湃的物質生活與自己絕緣,新鮮事物統統看不慣。他們若是用電腦、pda把自己武裝起來,那幾乎可堪「母豬上樹」。

2、生於70年代7分力氣10分結果

70年代出生的人相對則腳踏實地得多。儘管允許自己內心仍有理想主義的一片天地,卻始終敵不過物質時代的**。青春期時,眼見身邊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沛,實在不甘寂寞做燈下的書蠹。

雖然個把人還夢想擁有一位「精神導師」,卻難敵「財富人生」來得實惠。再加上職業生涯伊始時,正趕上**瘋長、it新貴紛紛出爐,一轉眼窮小子變富翁的神話一直對他們有影響。於是,勤耕細作者有之,空手套白狼者有之,總而言之,堅決要把自己變成有產者,哪怕只是很虛幻地過一種有產有閒者的生活也好。

上世紀90年代是他們的青年時期,一切都開始越來越市場化,知識不再**,反倒速食的資訊開始大**。有用沒用成了他們判斷的基本標準,決不把時間浪費在「形而上」上。即便是寫作,也追求「出名要趁早」,以話題搏出位。

他們與社會的相處,越來越有技巧性,他們比自己的前輩更懂得公關的重要性,而不僅僅只是靠自身的實力。他們追求花7分力,取得10分的結果。

當然,他們擁有更寬廣的視野,坐在家中世界潮流皆掌握,仿似站在世界中心。國際大公司的紛至沓來,也把他們培養成中國有史以來最具實力的職業經理人。然而伴隨著財富的到來,他們也堅決地成為了西式生活方式的實踐者。

上咖啡館、玩dv、健身……他們是上海時尚最主流的倡導者。他們成了最會玩的一群人,儘管玩得並無創意,卻依樣畫瓢,有模有樣。

對於他們來說,不知道黑格爾是誰沒關係,不知道路易·威登是什麼才算得上大大的錯誤。

3、我們生於70年代:露天電影的回憶

僅僅隔了幾年,80年代和70年代卻有那麼大的差別。就像對於梁朝偉,在我們眼裡他是《花樣年華》裡條紋西裝和憂鬱眼神,而在70年代的哥哥那裡,他卻是韋小寶式的頑皮搞笑和無厘頭。

60年代生人沉迷於文學,80年代新新人類在影視和網路中泡大,而70年代生人,是他們開動了中國人對流行文化的觸角。也許只有在卡拉ok的時候,70年代們和60年代們的差距才真正拉開了---因為他們哼不出樣板戲中的任何一句。但是不要緊,2023年的羅大佑演唱會,生於70年代的哥哥乘飛機去聽,門票多貴也在所不惜,他說,演唱會上的觀眾大半和他年齡相仿,幾乎每一首歌他們都可以跟著唱下來,每一句歌詞他們都銘記在心底。

還有齊秦,還有崔健……「我們生於70年代」!哥哥很自豪地這樣說。他們可以不要有線電視,可以不要寬頻網路,但他們不能沒有**,老歌、老電影、老動畫片,他們都樂於重新翻出來回味。

露天電影對於他們就像是「歡樂總動員」,**露天電影時的沸騰氣息,70年代生人們記憶猶新,那份喜悅和迫切的心情,是70年代生人最早的對於大眾娛樂的記憶。哥哥說他印象最深的一部是《大西洋底來的人》---這也許可以算做中國人接觸到的第一部科幻片了吧,哥哥說,當年游泳池裡多了一種泳姿---麥克式,當然沒有一個人能用這種泳姿游出20米。 (文/伊安)

生於80年代人的觀點

「60年代生人」、「我們生於70年代」、「80年代下的蛋」。三個年代,三代不一樣的人。有人說,只有沒有自信的人,才總會將人劃成一個個小圈子,自己再鑽進去,希望在圈子內獲得支援。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同樣出生於70年代,偏遠山溝的農民可能從沒欣賞過鄧麗君,貧困災區的人們也沒心情沉溺於汪國真的詩。個體差異是存在的。

但是,生在同一個時代,畢竟有著太多的共同點,同一個年紀裡有著相同的政治、文化的經歷。

那麼,讓自信的人繼續孤獨地自信去吧,我們還是要鑽進這些沒有自信的圈子裡去——60、70、80,至少,我們可以一起懷念過去,憧憬未來……

60年代生人:激情年代的理想主義者

父輩們生於60年代,在他們的回憶裡,飢餓、下放、文革、插隊佔據了重要的位置。爸爸是右派的兒子,初中沒有唸完就帶著半包老鹹菜,走進了「廣闊天地」。從我記事起,「冬天裡捲起褲腿下水田勞動」這些爸爸的光輝歷史就成了我革命傳統教育的課程。

但是漸漸的,爸爸敘述過去時的說教口吻沒有了,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的回憶成了爸爸自言自語式的誇耀——也許,在60年代生人的心裡,那人生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本來就是想讓自己來慢慢咀嚼的。在經歷過眾多的徘徊與磨礪之後,60年代生人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打拼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也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支柱和脊樑。工作室裡、生意場上、談判桌前,以前的農場裡的拖拉機手們遊刃有餘、指點江山、風采絕倫。

但現在這些掌握著「絕對權利」的人們,在內心世界裡也有著和常人一樣的細膩與柔和,對於他們來說,愛是一種宗教,並且是惟一的宗教。他們的感情不是轟轟烈烈的,而是「潤物細無聲」。彼此尊重、相濡以沫的他們無法理解現在的「***」和「婚外戀」。

看看父母結婚20週年時補拍的結婚照,他們笑得依然幸福、甜美。

生於80年代不按常理出牌

有30出頭的人用「鬥智鬥勇」來描寫他與80年代出生的孩子之間的關係。80年代生的小孩統統是獨生子女,父母親聯合祖父母把他們捧在手上怕碎了,含在嘴裡又怕化了。加上父母開始逐漸殷實了起來。

80年代生的小孩個個被寵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物質對他們來說壓根不需要靠奮鬥便可獲得,好似天生伴隨著他們降臨人世。所以,他們身上沒有物慾,全然跟著感覺走,一個「爽」字對他們很重要。

如今剛剛出道的80年代年輕人藐視一切權威,幾乎成了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隨時隨地以自我為中心。70年代生人者,為了達到目的甘願承受「忍」字頭上的那把「刀」,而80年代生人卻「忍無可忍」,一有不順心便撂攤子走人。他們都是性情中人,隨便慣了,看著都可愛非常。

爽的時候就高聲喊出來,不爽的時候也絕不掖著藏著。倒頗有些「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風骨。可本質上是「懶」字作怪,活多了怕累,嫌錢少,收入高的工作,他們卻勝任不了。

頻頻跳槽是他們的本色,為的便是追求一個「爽」。

當然,網路的發達使他們價值觀不再向70年代生人那樣趨同,總能找到一個小圈子,讓自己實現自我價值,成為一部分人的偶像。無視規則,不按常理出牌,更全不把職場規則當回事,叫人哭笑不得,怪不得要與80年代生「鬥智鬥勇」。智者,需春風化雨,叫浪子回頭;勇者,需無畏青春的霸氣,與他們斡旋到底。

80年代下的蛋:我們活得好辛苦

我們活得好辛苦!不是我們怕吃苦,也不是我們對現在的幸福生活認識不夠,而是---我們的壓力太大。我們是第一代獨生子女,在父母長輩的「嚴加看管」下長大**,卻不幸落下了「小皇帝」的名聲;我們成長在「科教興國」的年代,老師們眼巴巴地盼望我們門門滿分,彷彿「趕超英美」的重任全部壓在我們的肩頭;好不容易考進了大學,畢業的時候卻迎來「就業高峰」,薄薄的一張畢業證書換不來自己理想的工作;更讓人擔心的是,「80年代下的蛋」還沒有完全孵化,90年代的新新人類已經開始「搶班奪權」……

60、70年代生人還掌握著各個要害部門,90年代的弟弟妹妹已經開始在我們面前「暴走」,夾縫中的「80年代下的蛋」們——看《恐龍特級克塞號》,玩寵物蛋的80一代——

70後80後90後的價值觀,70後,80後,90後和00後的價值觀有什麼不同

70後的人能吃苦耐勞,但缺乏創造精神,80後闖勁十足但穩重不足,90後多是及時享受主義者,花的比掙的多。70後價值 觀比較強,因為大多已成家責任負擔重,所以他們價值觀都圍繞錢,但價值不能與版親情衡量!80後的價值權觀定在學習賺錢,他們經驗不深,有的處於初熟期,有的還沒成熟,賺錢是為了婚姻以及事業,所...

70後,80後,小時候誰玩過這樣的東東 就是中間有個球,球中

玩過,似乎去年的時候還找到過小時候曾經玩過的那個!不過,繩子已經不行了,只把球留下來給毛頭玩了 我沒玩過這玩意,玩過一個東西,就是用個鐵絲,咕嚕一個鐵圈,我們那時叫遛圈 你去 上搜拉力球就行。就有賣的很小的時候玩過。現在不常見了 70後 80後的朋友們,請問誰記得我們小時候玩的有趣的遊戲?介紹一下吧...

70後的人當年是怎麼看待80後的?為什麼80後的都說90後腦殘

時代的問題吧.總會這樣的,這就是代溝存在的必然.現在也有人說00後吧?不想讓別人批評的話 就努力過好每一天 給那些前輩們看 代溝,呵呵,我是八零後,基本上沒聽到什麼說我們不好的,就說我們小時候過得真幸福,不過相比現在的孩子,我們那時候又很差了.我是80後,我不知道。不過現在的90後給我的感覺就是太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