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有什麼不同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具體是什麼

2021-03-07 01:21:13 字數 3167 閱讀 2772

1樓:漫步丶蝴蝶

1、首先所在朝代不同: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

科舉制隋唐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隋朝興起: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使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開始設立進誓愫悶,科舉制形成。

2、針對物件不同: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分為九個等級,作為**選用官吏的依據。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九品中正制是保**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

科舉制與九品中正制的明顯區別是選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試成績為依據,選官的權力不在地方而是收歸**。科舉制則是對全民開發,有才能而任之

3、意義不同: 九品中正制是東漢以來世家大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加速了魏晉以來士族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選官制的一大進步:它抑制了門閥世族勢力,擴大了官吏**,實質上反映了隋唐時期階級關係的變化;提高了**的文化素質,有利於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強了**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

2樓:凵一路向北

概括的講,九品中正制是以推薦考察為主的制度;科舉是以考試為主的選官制度.後這更公正,影響更深遠

九品中正制:出現在三國到南北朝.這一制度規定,各地設」中正」官負責考察\品評和推薦人才,也就是說,相當於是」推薦考察制」.起初地方中正由各郡有聲望的人擔任,選官標準比較注重德才.後來」中正」官有世族豪門擔任,他們品評人才時間只注重門第,是一批批有真才實學但身份卑微的人受到排斥\壓制,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現象

科舉制度:當隋朝建立且統一全國後,急需大批人才,隋文帝則廢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舉人」.隋煬帝時開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創立.其特點是,分科考試,擇優錄取;且形成相對固定的程式,常科考生通常在州府初試,合格者進京省試.總的來說是以考試為主,更加公平公開.且對我國\外國都有深遠影響.

3樓:落崖驚風

科舉制更公平,利於選拔人才,提**員素質,加強**集權,促進階層流動,切順應歷史趨勢

4樓:wan兮

九品中正制是按照門第來選官 科舉制是通過考試來選撥人才

5樓:匿名使用者

前者看出生看名聲,當官是世襲或者推舉。後者看知識看能力,做官得自己去考試。

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具體是什麼

6樓:劉拉帕格尼尼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選官制度。三國時開始實行,隋唐時被廢除。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打破了原有的統治秩序,使漢代的察舉制度無法繼續實行下去。

曹操為發展自己的勢力,採用「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曹丕當政時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做法是:**選擇「賢有識鑑」的**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訪士人,評列九品,作為官吏除授的依據;中正評定士人,家世、才能並重。

曹魏後期,尤其到了晉朝,九品中正制發生了變化,不再是選拔人才的途徑。由於中正官一職為世家大族所壟斷,選官任人唯看門第家世,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等級森嚴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東漢以來世家大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加速了魏晉以來士族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科舉制第一,隋唐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1>隋朝興起: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使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開始設立進誓愫悶,科舉制形成。

<2>唐朝完善:唐太宗時,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科舉制與九品中正制的明顯區別是選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試成績為依據,選官的權力不在地方而是收歸**。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選官制的一大進步:它抑制了門閥世族勢力,擴大了官吏**,實質上反映了隋唐時期階級關係的變化;提高了**的文化素質,有利於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強了**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

需要指出的是,科舉制雖然擴大了官吏的**,但它仍然是地主階級的選官制度,是為地主階級服務的。

第二,宋朝科舉制的發展。宋代科舉制比唐代有了進一步發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這主要表現在殿試成為定製和「糊名法」的實行,採取的名額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舉制的發展為地主階級各階層進入仕途開闢了道路,也進一步擴大了北宋的統治基礎,還起到了加強**集權的作用。

第三,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的變化。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以四書五經的文句命題,解釋以朱熹的集註為依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不能隨意發揮。八股取士的實質是一種文化**制度,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地阻礙了文化科學的發展,是造成近代中國科學技術落後於西方的重要原因。

清末戊戌變法曾改革科舉制,廢八股,改試策論。科舉制在中國古代選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2023年才被廢除。

第二階段從隋唐至明清,選任方式以科舉為主,以「考試」為標準,用人權完全收歸**。從選拔上看:隋唐實行開科取士,隋煬帝以科舉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為選拔各級**的主要方式。

全國各地的士子不用通過薦舉,直接報名考試,經過公開的逐級考試,由官府擇優錄取。士子在通過逐級**和**的筆試之後,要由吏部再進行面試,內容是考察「身、言、書、判」即身體容貌、言語應對、書法筆跡和判詞書寫。科舉考試的內容以儒學為主,兼及見識才能。

大致說來,科舉考試由禮部考才學,吏部考能力。明朝中期出現八股文,這是一種嚴格的排偶分股的應考文體,考生易於掌握格式,評卷標準也較為客觀。科舉制度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有過立廢之爭,朱元璋就曾一度下詔停止科舉,但始終未能找到一種超過科舉的有效選官方式,所以,不得不在停科舉九年後再次恢復。

科舉制度以相對公正、公平、公開的形式選拔和收攬人才,為整個政治機體輸送新鮮血液,在政治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從任用上看:地方主官仍然由**統一任用,這一點一直未變。變化的是,取消了地方主官自闢僚屬的權力,地方官不能再自行任命屬下**,所有進入流品的地方**都由****任用,《文獻通考》中記載,隋朝時「海內一命之官並出於朝廷,州郡無復辟署之事」。

從隋朝起,地方主官的用人權被**收回。

7樓:匿名使用者

九品中正制是曹丕建立曹魏之後,實行的**選拔制度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是運用這個制度來選拔**,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採納陳群的意見,說白了就是一種推薦選拔制度,方法是設定中正,這是九品中正制的關鍵環節。中正掌管對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設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數郡人物之品評, 九品中正制,各郡則另設小中正官。

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長官推舉產生,晉以後,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選授。這個制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門閥盛行,因此**由於是推薦產生,因此主要會在大的氏族中選拔**。

科舉制,是隋朝之後產生的選拔**的制度,具體就是通過多級多科的科舉考試,選拔相應的人才。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末。

漢語裡的九鼎,九州,九族,九品和九門指的是哪些

九鼎bai 是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 du至zhi高無上 國家統dao一昌盛的象徵。夏朝 專商朝 屬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古 九州 是中國古代的地理稱謂,主要有三種含義 一種是對古代中國的區域劃分,將古代中國分為九個不同的州 一種是用 九州 泛指天下,全中國 還有一種是指大九州,將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