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有哪些句式?怎麼判斷這些句型

2021-05-22 21:34:34 字數 6120 閱讀 6149

1樓:匿名使用者

判斷句式

被動句式 倒裝句式 省略句式 疑問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

」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

「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鑑》)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

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

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戰國策.齊策》)

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被動句式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型別:一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誌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史記.屈原列傳》)這裡「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鑑》)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裡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

用「為」,「為......所.....。」表被動。

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鑑》)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誌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資治通鑑》)這裡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倒裝句式(主謂倒裝 賓語前置 定語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王—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

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說)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實際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等。

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係的句子,表領屬關係的定語則不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第

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第

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

」(《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還有一種民政部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年矣,而鄉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飢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時一個複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並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物件,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

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

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裡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後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

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

」(《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於」和「以」常被省略。如:「後數日驛至,果**隴西。

」(《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於」。又如:「賜之彘肩。

」(《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疑問句式

文言疑問句,一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有時也不用疑問詞。

另外,還有些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

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詞有否定副詞(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詞(莫)以及否定性動詞(無)。

2樓:匿名使用者

1.判斷句:   現代漢語的判斷句,一般要在主語的謂語之間加判斷動詞「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來聯絡,而是採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語氣助詞來表示判斷。  主語後用「者」字提頓,謂語後用「也」幫助判斷,構成「……者,……也」式。

有時省去「者」,有時省去「也」,有時「者」、「也」都不用。  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可譯為:

陳勝是陽城人。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可譯為:

南陽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人。  環村居者皆獵戶。可譯為:

村子周圍居住的人都是獵戶。  劉備天下梟雄。可譯為:

劉備是天下勇猛的人。(2)用副詞加強判斷或構成否定判斷。  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可譯為:應當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蘇。  此則岳陽數之大觀也。

可譯為:這就是岳陽樓的壯麗景色。 (3)以動詞「為」代詞「是」表示判斷。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可譯為:我認為大王攻打宋國。

這是和他們一樣的。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可譯為: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怎麼是夫子呢? 判斷句子特殊標誌,需要記住。 2.

被動句:  現在被動句常用「被」來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詞「為」或「於」來表被動,偶爾也用「見」或「被」,而且它們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為」或「為」、「所」配合表示被動。

  如,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可譯為:吳廣平素很愛**兵,士兵大多願意替他出力。

  其印為予群從輩所得。可譯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輩得到。

(2)用介詞「於」放在動詞後,並引出施動者。  如,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可譯為:

而您被趙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結好。 (3)用「見」表示被動,或「見」與「於」配合使用,或「見」與「被」對舉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可譯為:秦國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騙。 (4)沒有任何表示被動詞語的被動句。

  如,帝感其誠。可譯為:上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檣傾楫摧。可譯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槳被折斷了。

被動句需要仔細琢磨體會。3.省略句: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漢語都有的現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況更加普遍,幾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語省略。  省略主語的現象在古今漢語中都有,只是在古漢語中更多一些。

  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這句中的主語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這句中的主語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語。 (2)謂語省略。

  謂語是對主語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況下謂語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氣 再( )而衰,三( )而竭。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

這兩句中的( )中就是省略的謂語。 (3)賓語省略。  賓語是動詞的受動物件,我們要注意動詞謂語,就能分析被省略的賓語。

  如,隨園主人授( )以書。  餘人各復延( )至其家。  餘聞( )而愈悲。

這幾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賓語。 (4)省略介詞「於」。  介詞「於」、「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盡( )水源。  **人坐( )屏障中。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 )卷底衣褶中。

這幾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詞。 省略句需要字字對照,句句明其意。4.

倒裝句: (1)謂語提前句。  文言文中有的主語在前,謂語在後,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時為了突出謂諫或表達某種感情,也可以把主語謂語的順序顛倒過來。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矣哉,我少年中國。  甚矣哉,為欺也!

  現代漢語也有這種謂語提前的句子,如,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 (2)賓語前置句。  古漢語中的賓語,在一定的條件下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具體條件是:以疑問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子何恃而往?  微斯人,吾誰與歸?  在否定句中,賓語為代詞,賓語放在動詞之前。

  如,彼不我恩也。  城中皆不知覺。 (3)一般句子中,如果賓語需要前置時,必須在前置的賓語和謂語間加「之」或「之為」  「是」等作標誌。

  如,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4)定語後置句:  現代漢語的定語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飾的中心詞前,古文中有時為強調定語所表示的意義或使句子節奏短而鮮明,可以把較長的修飾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馬之千里者。  於是集謝莊精技擊之少年。  定語後置句的翻譯,可在譯文中後置定語提到中心詞之前,使之合乎現代漢語的習慣。

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譯,定語後置有兩種作用,一是突出修飾成分,一是避免定語太長。可根據哪種作用為主,選擇不同的對譯方法,或者選擇其它的對譯方法。 (5)狀語後置句:

  用「以」和「於」組成介詞短語,如果對譯成現代漢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作狀語,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謂語之後作補語。   如,屠懼,投之(以骨)。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諮臣(以當世之事)。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戰(於長勺)。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以上這些知識在學習古漢語時都應注意。 倒裝句的幾種型別一定要記清楚,此為考試之重點。

文言文句式是什麼意思,怎麼判斷,文言文句式怎麼判斷

1 判斷句,者,者也 等形式。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採用副詞 乃 即 則 皆 是 誠 為 等表示判斷 2 被動句 1.見 見 於 於 表被動。如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2.為 為 所 表被動。如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3 省略句 1.省略主語。2.省略謂語。如 一鼓作氣,再 鼓 而衰,三 鼓 而竭。3...

怎樣判斷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該怎樣判斷其中的句子成分,比如狀

你好,這個問題問的比較大哦,我儘量再能力範圍內解答吧。古代漢語中有哪些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斷句 被動句 省略句 倒裝句 特殊句式 固定結構等幾類。判斷句 被動句要從結構特徵上去掌握,省略句則要聯絡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裝句要掌握賓語前置 定語後置 主謂倒置 狀語後置的規律,固定句式要記住...

寫景文言文怎麼寫關於寫景的文言文有哪些?

1 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好的寫景作文,往往不取決於你在文章中羅列了多少個景物,也不在於你選擇的景物是否每個都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而在於無論你寫到多少處景物,有一處必定是文章的重點,可以用描繪性的語文對它進行具體描寫,也可以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景物的特點,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寫景作文最容易範的三個錯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