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思是出自那裡的

2021-05-25 19:28:00 字數 5270 閱讀 1780

1樓:北境陌上子

「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思……」出自《大學》。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翻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懂得停下來然後才穩定,穩定然後才能冷靜,冷靜然後才能平心靜氣,平心靜氣然後才能仔細考慮,仔細考慮然後才能有所收穫。

2樓:悄寂無聲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出自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大學》.含義是:

「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1)知止——明確原則,理清期許

「止」指「歸宿」、「立場」.「知止」即對目標、歸宿和自己的原則立場有明確瞭解.對佛教而言,「止」為梵文奢摩他的意譯,又譯「止寂」、「禪定」,指通過坐禪入定,掃除妄念,專心一境,達到寂靜的境界.

與「止」相對的範疇為「觀」,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譯,也被譯為「智慧」,是在「止」的基礎上發生的,指集中詳細觀察思維預定的事物和義理,獲得某種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穩立場,堅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學章句》解「定」字說:「知之,則有定向」.

知止指對歸宿有明確瞭解,則已經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應指堅定不移.「知止而後有定」即是說,能對歸宿有明確的瞭解,然後方能堅守不移.

3)能靜——動機純正,心不妄動

「靜」是靜心.朱子《大學章句》釋「靜」字說:「靜,謂心不妄動」.

對於「靜」,《禮記》雲:「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論語》也說:

「仁者靜」.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認為清靜是修道的基礎,故奉《清靜經》為玄門日誦課之首,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4)能安——身心安詳,從容有度

「安」是隨處而安穩.朱子《大學章句》釋「安」字為「安,謂隨處而安」.《管子.

內業》進一步談到「安」和「靜」、「定」的密切關聯:「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靜.」又曰:

「聖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再曰:「正心在中,萬物得度.

」最後則是「德成而智出」.

5)能慮——思慮周到,驅除偏見

「慮」是思考精審.朱子《大學章句》釋「慮」字為「慮,謂處事精詳」.

6)能得——合理選擇,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達成的意思.朱子《大學章句》釋「得」字為:「得,謂得其所止」.

是以明瞭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明瞭自己的價值觀,明瞭生命中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明瞭自己的追求,如此即便做同樣的事,你心中亦是非常清澈的而安定的.

望採納謝謝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是出自《大學》的內容。

拓展資料: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學》簡介: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4樓:圍城眾生

《大學》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出自**

5樓:小青蛙跳著走

出自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大學》.含義是:「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拓展資料:

1)知止——明確原則,理清期許

「止」指「歸宿」、「立場」.「知止」即對目標、歸宿和自己的原則立場有明確瞭解.對佛教而言,「止」為梵文奢摩他的意譯,又譯「止寂」、「禪定」,指通過坐禪入定,掃除妄念,專心一境,達到寂靜的境界.

與「止」相對的範疇為「觀」,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譯,也被譯為「智慧」,是在「止」的基礎上發生的,指集中詳細觀察思維預定的事物和義理,獲得某種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穩立場,堅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學章句》解「定」字說:「知之,則有定向」.

知止指對歸宿有明確瞭解,則已經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應指堅定不移.「知止而後有定」即是說,能對歸宿有明確的瞭解,然後方能堅守不移.

3)能靜——動機純正,心不妄動

「靜」是靜心.朱子《大學章句》釋「靜」字說:「靜,謂心不妄動」.

對於「靜」,《禮記》雲:「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論語》也說:

「仁者靜」.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認為清靜是修道的基礎,故奉《清靜經》為玄門日誦課之首,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4)能安——身心安詳,從容有度

「安」是隨處而安穩.朱子《大學章句》釋「安」字為「安,謂隨處而安」.《管子.

內業》進一步談到「安」和「靜」、「定」的密切關聯:「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靜.」又曰:

「聖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再曰:「正心在中,萬物得度.

」最後則是「德成而智出」.

5)能慮——思慮周到,驅除偏見

「慮」是思考精審.朱子《大學章句》釋「慮」字為「慮,謂處事精詳」.

6)能得——合理選擇,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達成的意思.朱子《大學章句》釋「得」字為:「得,謂得其所止」.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6樓:匿名使用者

來著《大學》。全句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7樓:鄭州首大研究

出自《大學》

解釋:能夠知其所止,止於至善,然後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後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後才能安於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後才能處事精當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8樓:匿名使用者

做什麼都有共性,心靜而成,否則失敗。

9樓:擊敗53的電腦

國學經典:《大學》全文朗誦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出自**

10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禮記·大學》

【原文】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譯文】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11樓:宇宙之衡說

儒釋道三者皆揭示規律,相互滲透。跳出「圍城」,我來別裁:

首先要知道自己人生未來究竟要確定在哪個道上走,哪個業上去奮鬥,也就是首先要明確人生奮鬥方向,而後自然就會有定,這個定,是心定,是堅定不移的信念,是初心不忘的定;有了對人生事業目標堅定的信念,而後方能靜下心來,心不再三心二意,心不再心猿意馬,心不再沒有方向;心靜下來了自然就會有所安排、有所佈置,這個「安」,就是立,安立之意;有此之「安」,自然就會有所謀略,此時,智慧之道和思想之術,都會統統拿出來,為達目標而思想智慧火花就會頻頻迸出;有此智慧,有所謀略,自然最終就有所得,得到的是最初的止業之福報,知止的人生目標得以實現。前後因果,絲毫不爽。

12樓:醉後的柔情灬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

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出自:《禮記·大學》

譯文: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禮記·大學》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相傳為孔子**曾參(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韓愈、李翱等把《大學》、看作與《孟子》、同等重要的「經書」;宋代「二程」、朱熹祖述這種觀點,竭力推崇其在經書中的地位,旨在弘揚理學。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書章句集註》,因《論語》記載孔子言行,《大學》為曾子所作,《中庸》為子思所作,《孟子》記載孟子言行,故又稱「四子書」。

元延祐年間,以《四書章句集註》試士子,懸為令甲,從此,「四書」成為芸芸士子幹祿之必讀經典。

13樓:匿名使用者

「止」,近乎「戒」,止

,減少不應為(非份)之事,

減少貪、嗔、痴、慢之慾念,減少妄念,不為財、色、名、食、睡**,安分守己,方能有定力。

2.「定」,有了定力,不為所動,是為靜。

3.「靜」,平息妄心則心安體安,心安體安才會有正念(慮)的體會、**。

4.「慮」,正確的(慮)的體會、**會得到智慧的答案(方向),謂之得。

——儒家的這段話,和佛家的「戒、定、慧」相似,異曲同工。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什麼意思

懂得停下來然後才會穩定,穩定然後才能夠冷靜,冷靜然後才能平心靜氣,平心靜氣然後才能仔細考慮,仔細考慮然後才能有所收穫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啥意思?古義 能夠知其所止,止於至善,然後意志才有定力 意志有了定力,然後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 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後...

非詩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是啥意思

是 詩窮而後工吧?歐陽修在 梅聖俞詩集序 中說 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於是人們總以為只有窮困潦倒的人才能寫出好詩來 換句話說,不是窮人就不是好詩人。連嶽麓書社出版的 古文觀止 也把這句話解釋為 詩人愈是窮困,寫出來的詩愈是技巧高明。既然這樣,那麼就不是詩能夠使人窮困,原來是...

高考真的能一考定終身嗎

對於大多數寒門學子來說,高考是改變命運的一種方式,但是真的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嗎?要知道這社會上有多少拿著名牌大學文憑卻依然找不到好工作的人。很多時候學歷確實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門檻,但這個社會設定的所謂門檻太多了,身高長相 家世背景都可以成為大多數普通人面前的一道障礙。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多少人以為僅憑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