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談談你對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

2021-03-07 07:04:10 字數 5227 閱讀 2114

1樓:驛路鬆韻

咱們是同學,所以熊海帆告訴你一個答案參考一下哈!

孔子關於「仁」的思想的提出,主要是針對西周末年那種禮崩樂壞的「亂世」而開出的一副濟世良方,目的是希望實現天下太平,社會和諧。他主張在政治上實行仁政,與人相處要施行仁愛,個人修身要具備仁德。「禮之用和為貴」,「禮」作為仁的重要表現形式,主要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規範人們的行為,旨在實現人們相處的和諧。

孔子十分重視禮的作用,他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不懂得禮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身處世,一個君子首先是懂禮、知禮的,並且要時時處處以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他說: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他又強調說:「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孔子認為,要真正施行於仁,必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因此,要真正成為一個仁者並非易事,他應該「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應該「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應該「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如此,方能實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人生境界。

仁者,愛人。孔子認為,仁者,就是愛人。所謂「博愛之謂仁」(韓愈)。

仁,就是對他人的關愛,是一種建立在自重、自愛、自強基礎上的對他人的關心和愛護,其核心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孔子關於「仁」的說法是很多的,含義非常廣泛,包括了恭、寬、信、敏、惠、義、禮、智、忠、孝、廉等等。孔子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他又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五者」即恭、寬、信、敏、惠。他又進一步解釋:「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以後,孟子又把這五句話簡要地歸納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儒家思想無論是對於個人的立身處世、事業的成功,還是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樓:惜緣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什麼叫仁?孔子的**樊遲問仁,孔子答曰:

「愛人」。(《論語·顏淵》)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孟子·盡心下》)就是說要以人為本。孔子的愛人是一種博愛,包括愛自己。他的社會理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認為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出生時都一樣,善惡之習是後天形成的。他強調通過教育,人人可以成為聖賢,可以成為君子,主張「有教無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特別是他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認為人人都有權追求自己所希望的東西,爭取自己的幸福,這讓我們似乎看到了現代人權的思想。

儒家的仁是否含有人權與民主思想?學術界的看法是肯定的。成中英(美國夏威夷大學)指出,2023年儒家經典傳到歐洲,西方人權創始人洛克等深受儒家經典啟迪,儒家哲學的人性倫理或德性倫理是現代人權的哲學基礎。

儒家認為要做到仁,最重要的就是忠和孝。「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所以歷代皇帝無不倡導「孝治天下」。

說到忠就不能不說儒家的民本思想。孔子的政治主張是君主制,他認為忠君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君要對民施仁政,要愛民,與民同樂,以民為本。孟子更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與封建社會現實存在的官本位針鋒相對,從這種對立中突顯出民本是民主的萌芽。

學術界對民本是否含有民主思想有不同看法。我認為民本潛藏民主價值觀,理由是孟子認為民意就是天意,民心就是天心,「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為天,這就使「天子」的「君權天授」包含了「君權民授」的思想。再者,孟子認為當君主成為**民賊,人民推翻他是天意,而天意在中國文化中即是宇宙之道,即是合法,這就承認了人民有起義權。

陳啟智(山東社科院)指出,起義權被寫入《法國人權宣言》第35條,要比中國晚了2000多年。當然民本不等於民主,但西方民主畢竟是商品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中國在2023年前的農耕文明時代就能提出「民貴君輕」理念,這是奇蹟。

怎樣才能做到孝,做到忠呢?孔子在《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可見《孝經》中的孝子形象還是有個性,有抱負的。而到了封建社會後期,怎樣盡忠盡孝更強調「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有的學者指出,「三綱」原是法家提出的,後為儒家接受。「三綱」規定的君臣、父子和夫妻關係是封建社會特有的人格依附關係。這種被現代人視為糟粕的「三綱」,在封建社會初期未必是錯的。

那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與生存鬥爭的嚴酷,不可能提出民主制,不可能在君臣之間,父子之間講平等。但「三綱」中的人格依附要有個「度」,不能過分壓抑人的個性。只要不過度,保持孔子所說的「中庸」,儒家傳統與當時的生產力還是相適應的。

我有理由認為,在中國封建社會初期,在大唐盛世,這種人格依附關係是不過度的。別忘了在公元3世紀至13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在全世界領先了1000多年。唐朝開國皇帝唐太宗曾立志富萬民,民眾上告,沿途還有官費資助。

這說明儒家民本思想切切實實對那時的皇帝產生過影響,造就了我們民族過去的輝煌。所以我認為儒家傳統原本是先進文化。

3樓:匿名使用者

暈死啊……這樣的答案也能上,所謂「克己復禮為仁」仁即愛人

試述對孔子仁學思想的認識跟理解

4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9·隨州)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在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這體現出人本思想。

5樓:冰雨現場版

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儒家思想最為重要的內容。孔子"仁愛"思想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仁",原本指對人親善或持有一種同情心,在孔子那裡被髮揮成了一種學說、一種哲學觀。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礎上的家國同構,是在農業文明為主的時代以家族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家天下。與這種家天下的譜系結構相平行的精神紐線是孔子的一系列與之相匹配的仁學思想。

這個仁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從這個核心出發,是孔子的"仁者愛人",進而是"入則孝,出則悌",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又一要義、又一個紐結,最後,他提出「泛愛眾」,完成了仁學思想的基本建構。

在孔子看來,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門敬(悌)兄長,才能把「仁」這種主觀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並且,「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學思想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奴隸制國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礎的。

最後,孔子為他的仁學思想這根精神紐線畫上了一箇中止符,他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了「天下歸仁」,他又提出一種辦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把它作為「忠恕」之道來行仁。

從「仁」出發到「歸仁」,顯然是孔子認為的一種完滿的精神境界。

禮治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範疇。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孔子很崇拜周禮,主張「復禮」、「為國以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治秩序。孔子提出的「復禮」的辦法是「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時,孔子還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禮治思想與孔子「仁」的思想是統一的,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的關係。

儒家傳統道德修養觀的主要內容和特徵,對儒家修養觀中具有永久性、普遍性價值的內容進行繼承和發揚,尋找和發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教育的結合點,賦予它新的時代氣息,使其成為大學生思想道德規範之基礎,並激勵大學生完善自身人格

6樓:匿名使用者

分不同的層面

對自己生活的範圍內的人和事,克己復禮

對陌生的人和事要有一種恭敬和學習的態度。

要上升到對宇宙蒼生的仁不容易啊

7樓:匿名使用者

克己復禮

《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

闡述對孔子仁學思想有哪些認識和理解?

8樓:蟈蟈蟈蟈

孔子的仁愛包含了三個大的層次:

1、是以家

庭為體系的愛;

2、是以社會為體系的愛;

3、是以宇宙為體系的愛。

而且這三個體系內的愛是相互聯絡的,並且有著共同的哲學基礎--儒家「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孔子的「仁」內涵非常豐富,其根本乃是「愛」的演繹和詮釋。

儒家思想,是中國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又被稱為儒教或儒學,它由孔子創立;然而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儒學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意義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學說流派,同時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他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9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9·隨州)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在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這體現出人本思想。

孔子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理解

10樓:檀香透窗櫺

「仁」是由西周人所造,最初代表兩個人相親相愛。孔子首次將「仁」的含義規定為「愛人」,並且建立了一整套的仁愛理論,後世的統制者又以此理論為基礎,發展出了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體系。

孔子認為「愛人」要由近及遠,首先要「親親」,做到「入則孝,出則悌」,然後才能達到「泛愛眾」,這與墨家的「兼愛」以及孫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博愛」又有所曲別。

「仁愛」則有遠近、有深淺,要推己及人,孟子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都是由「仁愛」發展出來思想觀點。

先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能力水平高了,就要愛天下。由此進一步發展,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僅「愛」要由近及遠,「惡」同樣要由近及遠,想要施加於他人的,先施加於自己。

由此可以看出,「仁愛」主張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型別的愛,是一種進取型的仁人之愛。

擴充套件資料

「仁」字左邊是一個「人」,右邊為「二」,代表多數。故「仁」本身就顯示了人活在世間,不是一個人的行為,是眾多人組成的群體活動。維繫人與人之間的群體關係是「愛」。

有**問孔子何為仁?孔子回答說「愛人」。

儒家講的愛,不是由雜染情緒推動的貪愛、溺愛等等的愛,而是「仁愛」。仁愛簡別於普通的愛,其特徵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在修身基礎之上,實現內聖外王,從而實現生命本質上的超越。

仁愛,在五倫關係中不同角色之間,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相狀。由此,儒家的仁愛,被人詬病為是不平等的愛、有等級的愛。

其實,正因為這種外相上顯現出的不平等,才使得我們每個個體在不同社會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藉此可以學習而得到提升。由此也顯示出,仁愛不僅是一種道德意義上的美好情感,而是含攝智慧的一種學習方式。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仁」上通「道」與「德」,是對道與德這一宇宙人生真理的最好詮釋與表達,下達「六藝」,即在工作和生活的一切對境中都可以實踐並顯發「仁」的內涵。

自己對仁的理解,舉例談談你對仁字的理解

仁,同人同音,想做到一個有作為的人,就必須有一心向仁。常言道 仁者無敵,仁者之所以能無敵。只因為仁者能包容一切,也因此仁者能收到所有人的包容 仁是無限大的,它包含了一切,也包容了天地萬物 這就是我的 仁 親親 就是仁,這是孔夫子的說法。孔子把 仁 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 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

談談你對社交禮儀的理解?(舉例子說明)

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收穫就是對社會交往很有幫助。體會能得到尊重信任。微笑是最好的禮儀。懂得打招呼 人的門面,多練,真的很有用啊。談談你對禮儀的看法 儀 表 儀 容要端莊。舉止 要文明。言辭,言談要恰當。禮儀是在交往中體現出來的人們之間互相尊重的意願,就是與人交往的程式 方式以及實施交往行為...

談談對儒家思想的仁的認識

仁的產生是社會關係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 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係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從另一個角度說,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係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劇烈變化,從而出現了 禮崩樂壞 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禮被破壞後,有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