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有哪些內涵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涵

2021-05-13 14:02:59 字數 4549 閱讀 6102

1樓:魔發少年甲修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這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婦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為民 造福的大仁大義;「克己復禮,仁在其中」,好象仁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但孔子說的不是一 人個人的仁,而是有權勢在手的統治者的仁,要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慾望,遵守秩序,有步驟 地管理國家,這決不容易,自古極少數大權在手的人能做到;連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說能做到, 只敢說自己好學,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與「仁」的學說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羅永珍,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徵都可以從孔子那裡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徵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後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

那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麼特徵呢? 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達109次之多,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孔子所謂的「仁」究竟是指什麼?

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針對不同主體物件,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給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施行「仁」的過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間,任何一種學說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論根據。

具體說來,我們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孔子的「仁」:

一、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在內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 的態度,孔子這種在內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被後來的孟子引伸為「四端說」理論。孔子對「仁」的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 「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匯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恆價值。

三、「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

「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孔子「仁」的表現方式還體現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物件,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

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昇華 、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

孔子還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鬥終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 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為後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聖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後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人學思想中永恆的「不滅之火」。

2樓:廿春秋

一、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在內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 的態度,孔子這種在內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被後來的孟子引伸為「四端說」理論。孔子對「仁」的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 「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匯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恆價值。

三、「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

「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孔子「仁」的表現方式還體現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物件,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

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昇華 、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

孔子還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鬥終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 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為後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聖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後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人學思想中永恆的「不滅之火」。

參考資料

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涵

3樓:天天看你苦笑

1、孔子為他推崇的「仁」下的定義就是「克己復禮」,「克己復禮」就是「仁」。「克」就是剋制、約束。「克己」就是剋制、約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講的話就是淨化心靈、發揚正能量。

2、仁,其實就是佛家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的境界。孔子接著闡述這個「仁」的境界:「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一旦大徹大悟後,就會明白,這個世界根本就無我無他,萬物本是一體的,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是自己。

3、孔子關於仁的論述是克己復禮為仁。意思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實際上,就是提倡人們要以剋制和禮讓的態度來調和社會矛盾。

4、「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可能達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他認為自己最得意的門生顏回,也只能做到「三月不違仁」。

5、「仁者愛人」。這種愛,有不同的層次。首先,這種愛是從「親親」(愛親人)開始的,所以孝悌是「仁之本」;其次,是廣泛地愛他人,即「泛愛眾,而親仁」。

對他人的愛,主要表現為「忠恕」。「忠恕」的意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總之,孔子的「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推近及遠的愛。

6、「仁」是德性的統稱。孔子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此外,作為人的最高道德原則的「仁」,可以統攝作為社會篇道德規範的、與義、禮、智、信並列的「仁」。

試述對孔子仁學思想的認識跟理解,闡述對孔子仁學思想有哪些認識和理解?

2019 隨州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仁 他提出 仁者愛人 在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這體現出人本思想。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儒家思想最為重要的內容。孔子 仁愛 思想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仁 原本指對人親善或持有一...

孔子仁的思想有哪些特點,核心又是什麼

成思想及人性觀,對人的教育意義很深 只曉得一點點孔 bai子思想中的禮du.中國之zhi所以被稱為禮dao儀之邦,少不了孔子千內百年來的影響 他教人以容禮儀化解一切,而不必太過注重自身的內在修養而莊子則提倡注意自身內在修養,不必太過注重自己的外表不好意思,只知道這一點點.孔子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理解 仁...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什麼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 有教無類 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 學而優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