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中國封建社會孝道教育

2021-03-07 07:39:56 字數 6067 閱讀 6218

1樓:月三皮

孝道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範,也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

舜是中國古代守孝的第一君主。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孝敬父母為核心的孝道文化。傳說很久以前我國有個君主叫舜。

舜出生在一個窮苦家庭,年幼喪母,父親是瞎子。後來父親又娶後妻,生一子叫象。從此後母常虐待舜,後來連父親也討厭舜。

每當父母發狠心要殺死舜時,舜只好逃跑。可當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顧時,舜又回到他們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著弟弟。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

當舜在歷山的農田耕田時,竟有大象跑來幫他犁田,小鳥飛來替他播種。後來,堯帝發現並提拔了舜,讓舜協助自己來管理國家大事。舜在堯手下幹了28年,做過各種各樣的官,都很稱職。

最後,堯把帝位傳給了舜。堯之所以選中舜為帝位繼承人,就是因為舜不僅有才幹,而且是個大孝子。可見,把孝親敬老視為最崇高的美德,作為選拔**的標準是自遠古就沿襲流傳下來的,並時代相襲、貫穿百代。

如周代將孝道作為人的基本品德。當時提出的「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學孝行,以親父母;學友行,以尊賢良;學順行,以事師長)。成為社會道德教化的核心內容;春秋時期強化禮教。

《左傳》中有「六順」: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孔子繼承了商周的倫理思想,建立了獨特的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倫理道德體系。他創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作為道德的根本。

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發展孔子思想。以「人性善」論為理論基礎,提出仁、義、禮、智(亦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孝、悌、忠、信。

孟子說:「世俗所謂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孝也」;朱熹是後漢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在繼承儒家傳統思想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構成了一套系統的、嚴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提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他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作為「五教之目」。朱熹把學校教育分為小學(8~15歲)、大學(16歲以後)兩個階段,無論小學大學,都以「明人倫」為目的。

他主張小學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遵守「孝、悌、忠、信」等道德規範。大學要「明明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0世紀初,以孫中山、章太炎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進一步提出「道德革命」、「家庭革命」口號。孫中山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目的道德規範,重新解擇並賦予其民主主義的新內容。

綜上可見,孝道貫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與核心價值觀。為了維護、形成這個孝道傳統,在周朝,每年舉行一次大規模的「鄉飲酒禮」活動,旨在敬老尊賢。

禮法規定,70歲以上的老人有食肉的資格,享受敬神一樣的禮遇。春秋戰國時,70以上的老人免一子賦役;80歲以上的老人免兩子賦役;90歲以上老人,全家免賦役。在中國民俗中,還有隆重的老年儀式禮。

在民間60歲的老人可以接受兒孫的祝壽;在宮廷中,則有皇帝親自主持尊老的禮儀。東漢時期,皇帝帶頭倡導養老敬老之禮。清朝年間還舉行過大型的尊老敬老活動——千壽宴。

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初二,在乾清宮宴請65歲以上的老人,共有1020人。筵席上,老人和康熙平起平坐,皇子皇孫侍立一旁,給老人倒酒。康熙還即興賦詩,名曰《千叟宴詩》。

為保障崇孝風尚固化,歷代皇帝採取褒獎孝行、勸民孝行的各種舉措。漢文帝時,詔令天下郡守,推舉孝廉之士,授以官爵;隋唐開始實行的科舉制度中,均專門設立孝廉科名。在整個封建時代,《孝經》是國家規定的教材,開科取士的考評依據。

小孩子從入學起便從童蒙教材《三字經》、《**規》中誦讀「首孝悌,次見聞」。此外,嚴懲不孝。隋唐後的刑律皆將不孝列入等同謀反不予寬赦的「十大惡」之中。

殺父母者歷代皆凌遲處死。明律中,凡不順從父母致使父母生氣的事皆視為忤逆,可告於官,要打板子直至判刑。民間流傳的「打爹罵娘,天打雷劈」,表明不孝者皆為世人所不齒,天地所不容。

「百善孝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又是和諧文化,中國特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理應承繼這份道德遺產,發展這份優良傳統,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倫理精神與道德規範。

2樓:心芝蘭香

百善孝為先,如果連含莘茹苦把你養大的父母都不能盡孝道,那就談不上什麼其他的仁義禮智信了。

孝道如何定義?

3樓:匿名使用者

看了你的問題,我想了很多。人老了,就像樹葉要歸根。但是,假設是奶奶,那麼,跟了我們家一輩子,忽然就要回老家了,那就意味著回家等著終老的一天。

這是多麼讓人心碎的時刻!她一輩子為我們操勞,已經習慣了城市的生活,甚至,聽不慣鄉間的蟋蟀聲蟲鳴蛙唱,而為了家鄉那幾個很少往來的兄弟,終於,要回去了。

家鄉的人也許真的很不錯,可是,想過沒有,家鄉的條件沒有這裡好,而且,這麼多年,奶奶也習慣了這裡的生活,連看病都已經習慣了什麼藥,她回去了難道真的就是習慣?我們的父輩給我們的解釋,總是很大的道理在壓著我們,讓我們的靈魂經受另外一種拷打,可是,這也許不是奶奶輩們要選擇的。

舉個例子:一個患病的人說「還是讓我去死吧」,從表面死是為了讓家屬免受痛苦,其實,她是在發出求救的訊號「救救我吧」!奶奶輩說要回去,只是怕父輩怕孫輩嫌棄老了的人不會幹活,怕給我們添麻煩。

所以,我不認為拿了多少錢,把自己的奶奶輩們送到鄉下老家去。那裡的條件那麼差,那裡的親戚雖好,總不如自己好。這一去,也許相隔江山萬里,再次相見,或許就是永別!

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正在向著更合理的方向進化,不能因為是傳統,就一成不變的遵照執行,要讓它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這才是最好的繼承傳統的方法。讓我們用真誠的聲音挽留曾經照顧我們一輩子的奶奶輩們,讓她留下來,在她辛勞了一輩子的兒孫的圍繞、關懷中,度過人生最瑰麗、最燦爛的晚年。讓我們用最真誠的語言,懇求父輩們留下我們唯一的牽掛,留下這最後一抹夕陽,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總有一天也會老去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維繫統治(「家國同構」,混淆群己權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禮教準則,是漢民族家庭美德與傳統文化罪惡糟粕極具爭議和威力的混合體。需要明辨的是,理論上及現實中的儒家孝道體系是中國特色封建**主義社會歷史的產物,並非人類的「普世倫理」或客觀的普遍真理。

儒家所主張的依靠暴力實行的「慈-孝」(倒設前提)(無條件的奴隸主義:所謂「親憎我,孝方賢」,舜就是以此起家的政治陰謀家,開了扭曲人性、高壓倫治、孝廉腐敗的惡例。此後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後世有無數「以〔特定關係〕人為神主聖王」的儒家邪教造成的社格人格畸變良知理智淪喪的案例。

附: 參考資料2)、「權力-責任」嚴重不對等,制度倒掛設計的孝道是違背《世界人權宣言》、《兒童權利公約》的根本原則與具體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性質,違背現代文明社會的契約倫理與責任倫理、生物界的「責任倫理」和自然法的「道德金律」的。

儒家禮教——孝道推行的實質包含著不平等自由主義、道德相對主義、倫理特殊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上位霸權主義及主觀唯心主義。(參見:自我中心 內聖外王 權力意志)沒有平等——公平正義,就沒有法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對真理和人權、人類尊嚴的尊重,也就沒有真愛和博愛。

封建孝道在中國根深蒂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自古以來嚴重威脅著中國人特別是弱勢兒童的生存權(儒家傳統認為包括身體髮膚在內的整個人格的主權屬於父母,通過國家暴力和群氓暴力維護這種賄賂人心、婆媳迴圈、輪流坐莊、一盤散沙的反動統治秩序,卻從不願正視並防止父母侵害其法定被**人的身體髮膚等等)、生命健康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獲得救助權、表達權、參與權、發展權、婚姻自由權、不作偽證權……以至年長公民的社會保障權益(妨害社會進步,只能養兒防老——現在有的人都不需要「養兒防老」了,更容易暴露人性中的罪惡與孝道之本質)。中國的家庭暴力與社會腐敗(絕對權力,絕對腐敗;淫情暴孝,從小訓練;有禮有眾,無法無天。)問題形勢依然嚴峻。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成長過程都沒有正常的父愛(包括教育)和家庭結構。

偉大的哲學家老子這樣看待「禮教聖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子指出:「天下之為父母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為法。」

儒家孝道思想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只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立健全民主法治,才能最終**封建禮教的社會基礎。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魯迅先生曾撰文批判,揭露禮教的吃人本質和孝道對國民性的巨大危害,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二十四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4章內容相關,故一併解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

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

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志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只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

此章有三種解釋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

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須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應只擔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則不宜過分擔心,否則反而會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為第一解涵意較廣,故詳細說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則人的主控力較強,所以作子女的必須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現良好,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擔心操煩。

事實上以今日醫學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傳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這些地方就應該儘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與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預防措施就一定不該省略,如瘧疾可以藉行前開始服藥預防。

另外也有些傳染病與個人的行為有關係,當然也能且該禁力避免危險的行為,如性病。還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自己也應定時按醫師指示使用藥物,因為這與病情的控制相當有關;適當的飲食和運動也同樣重要,同時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還有一些健康行為,如:

均衡的飲食、體重的維持等也與健康息息相關,這些應該也屬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觀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許可以理解為:子女須盡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擔操煩。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

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也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這兩者呢)?

此章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兩解:1.狗和馬也一樣有人供養;2.狗和馬也一樣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種解釋似乎就不須「有」字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當有事時,年輕人去做;有豐盛美食時,由長輩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此章的「色難」亦有兩解:1.晚輩的神色(詳解如上);2.長輩之神色:是指能夠在父母神色未變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為政篇這四章加上學而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6(5)章皆屬「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

綜合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儘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

封建社會 的特點是什麼,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角度來分析,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然經濟,地主階級 統治階級 佔有土地,農民很少,幾乎沒有土地.封建君主制是典型的政治制度.封建社會就是所謂的地主壓迫農民,來榨農民們的血汗錢,以至於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生產資料私有制.都掌握在地主階級手裡.農民很苦 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什...

西歐封建社會制度與中國封建社會制度有什麼不同

1 時間不同 中國的 主義 集權制度 指政治制度,經濟上的土地私有制要開始於戰國時期,結束於土地改革。正式開始於公元前221年,結束於公元1911年。也就是自秦朝建立開始,至清朝滅亡結束。西歐封建社會制度從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500年左右的歐洲歷史,被西方史學家稱為 中世紀 其中從十世紀開始到...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的,中國封建社會什麼時候開始的?

現在普遍觀點認為 中國封建社會的萌芽產生於戰國時代 正式形成於秦朝 在中國公元前481年齊國的政權實際被地主勢力田氏掌握,公元前453年,韓 趙 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各自建立自己的政權,此後秦 楚 燕各國都相繼建立了地主政權,標誌中國的歷史進入了封建社會 中國春秋時期的魯國實行 初稅畝 標誌著我國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