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21-03-07 08:19:47 字數 5049 閱讀 6125

1樓:紫雪寒冰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進入新常態以後,增速下行之 新 已經明朗化,但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之 常 還未最終實現,這就需要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委員認為,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必須從供給側入手塑造新的動力源,以對衝經濟下行壓力,增強我國在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和發展後勁。

2023年我國新興產業保持快速增長,但一些傳統產業面臨著嚴重的去產能、去庫存壓力,「鋼鐵賣出白菜價、煤炭跌入最谷底」。代表委員們認為,當前階段,推動中國製造業由大到強,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依靠傳統的需求側管理方式難以實現,迫切需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結構性矛盾突出,有需求側的問題,更主要的是供給側的問題。」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湯宗偉代表認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通過調整供給結構、增加有效供給來適應需求總量和結構的變化,實現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這對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化解經濟結構性矛盾具有重大意義。

與此同時,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臨來自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巨大壓力,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賈康介紹說,我國約有94%以上的人口聚居於僅佔國土面積不足43%的東南半壁,這種「半壁壓強型」格局中的資源使用、能耗、環境壓力等因素,使我國處於「三重疊加」式環境承載高壓力之中,應對資源環境挑戰,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企業生產方式,在供給側形成體系化、高水平的對策方案,實現綠色發展。

代表委員們認為,當前我國正處於由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的關鍵階段。「避免落入 中等收入陷阱 ,必須通過改善供給環境增強供給動力、提升供給效率、優化供給結構。」賈康說。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計劃經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代表委員們認為,當前階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充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也要更好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給市場新活力、給企業新動力、給社會創造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要搞新的 計劃經濟 ,而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矯正以前過多依靠行政配置資源帶來的要素配置扭曲。」賈康表示。

代表委員們認為,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不意味著需求管理的退出,而是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需求多樣化、高階化和服務化趨勢,把資源更多配置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領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階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吉林省吉林市委書記趙靜波代表認為,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寬市場準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同時通過降低企業稅費,有效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鬆綁,讓企業把更多資源用於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

湯宗偉建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更強調精準發力、更強調發揮市場的作用、更強調企業主體地位、更強調金融的手段、更強調社會治理。

重點應突出創新和制度供給

代表委員們認為,與傳統的需求側管理依靠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不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應該突出創新和制度供給,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釋放經濟活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制度創新。」賈康認為,我國經濟仍面臨嚴重的供給約束與供給抑制,需要實質性的供給端改革創新舉措。當前要緊緊抓住制度和科技這兩大生產要素相關的創新,促進供給端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解除供給約束,推動改革創新攻堅克難、衝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充分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

「破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障礙歸根結底、最為根本的是需要創新。」趙靜波表示,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近年來,東北地區的出生率持續下降,已成為人口淨流出區域。

如何留住用好人才,打造創新創業的高地,營造人才引進培養的政策「窪地」,是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問題。

2樓:政_在你身邊

居民消費需求升級如何滿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解決之道

如何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3樓:ofweek人才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後一個

重要的任務,主要是三個方面:一個是化解過剩產能,二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三是新興產業的支援和培育。供給側改革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點任務是五項,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供給側的改革是根據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從現實出發做出的一個重大部署。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通過改革的辦法來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改善供給質量,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點任務是五項,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去產能方面,準備先從鋼鐵和煤炭兩個行業入手,因為鋼鐵和煤炭現在產能過剩的情況比較突出。至於殭屍企業的處置,各地就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它的範圍,採取具體措施,**也會有一定的支援政策,來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和處置殭屍企業。 去庫存方面,關鍵還是房地產庫存,特別是

三、四線城市。昨天釋出的訊息應該是個利好訊息,對去庫存會起到促進作用,現今也正在鼓勵新市民購房,推動保障房的建設,特別是貨幣化安置的政策。貨幣化就是享受保障房的這些群體,**不一定去蓋保障房,可以把現有存量的商品房收購集中起來,再安排給這些需要有保障性住房或者棚戶區改造的群體,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化解房地產的庫存。

去槓桿方面,主要是企業的槓桿,從金融系統一直到企業,都會非常穩妥地來處置。 降成本方面,現已在調查制定方案,特別是制度**易成本,另外還有不合理的收費,還有其他一些過重的企業負擔,都要降下來。 補短板方面,主要是通過加大投資的力度來補短板,促進結構的調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後一個重要的任務,主要是三個方面,一個是化解過剩產能,二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三是新興產業的支援和培育。

如何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人民**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是改革,物件是體制機制,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離開了這個「改革」實質,去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會偏離本來的含義。

實際上,僅從漢語語法上講,不管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供給側改革」,都是一個偏正結構短語,「供給側」是定語,「改革」是中心語,顯然「改革」是中心意思。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改變我國供給側的一些妨礙供給結構適應需求變化的舊體制。

所以,雖然「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但不是改革本身。關鍵是看,誰去做,以怎樣的方式去做。改革的物件是體制,而不是問題或任務本身。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結構性改革。總書記強調,我們提的供給側改革,完整地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稱「供給側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結構性」3個字。實際上,我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結構性改革,離了「結構性」的實質,談供給側改革就沒有意義。

結構性改革一詞其實**於西方,強調的是對產生結構性矛盾的體制問題,包括**和社會、**和市場、**和企業關係進行改革,比如,歐洲的勞動力市場和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國,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別是產能過剩問題嚴重。這種問題的產生有特殊體制原因,主要是**與企業關係扭曲。

其實,供給側原本不是問題,之所以有問題,是因為有一隻「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理順這些關係,讓市場真正起到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該入土的「殭屍企業」,就讓它「入土為安」。

第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等於供給學派的主張。總書記強調,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大家知道,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

供給學派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供給學派極力主張大幅度減稅,認為減稅能刺激人們多工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也包括通過降低稅費來減輕企業負擔的要求,但不僅改革的性質與供給學派主張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改革的範圍也要遠遠超過供給學派的主張。

第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等於結構調整。現在有一種誤解,認為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結構調整。其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與結構性問題有關聯,但無論是在內涵上,還是在具體措施上都不等同於結構調整。

過去,結構調整通常採用經濟的、法律的和行政的三種手段,更多的是採用行政手段。很顯然,這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也不排斥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比如減少虧損補貼、停止殭屍企業貸款、依法實行企業破產等,但與以往不同,對結構的調整將主要是通過改革的辦法,從體制機制入手解決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對傳統的調結構方式進行反思後做出的主動選擇。

第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計劃經濟。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說法,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計劃經濟」。這顯然是誤解。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決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過去正是由於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不夠,**干預過多,導致市場不能及時出清,引發各種結構性矛盾。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可能有各種不同的方案,但我認為,這樣的方案,即使冠以「計劃」之名,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計劃經濟了。現在需要的是體制改革,如果只調結構,而不改體制,就難免會陷入「過幾年又來一次調整」的怪圈。這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

5樓:慧聚財經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

供給側包含兩個基本方面:一方面,生產要素投入,如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土地等資源投入、企業家才能投入、**管理投入,分別對應著收入法計算的gdp中的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稅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由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如工業化、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等)、要素升級(即生產要素質的提升,與生產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術進步、知識增長、人力資本提升等,創新驅動即是解決這些問題)「三大發動機」(其中制度變革又是根源性發動機)決定。

隱含在其中還有三個重要的供給側因素:一是主體發展,包含勞動力或創業者、企業和企業家、投資者、**管理者等主體素質的提高,及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二是產業發展,含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新興產業成長等);三是區域發展,包含區域創新、區域結構優化、區域新增長點的形成等。

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問題、消費結構問題、區域結構問題、要素投入結構問題、排放結構問題、增長動力結構問題、收入分配結構問題等。

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幾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財稅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制度改革、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生態制度改革等。可以說,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相當於從「**調控側」轉向「全面改革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改革背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抄,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隨著人口紅利衰減 中等收入陷阱 風險累積 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因與外因的作用,經濟發展正進入 新常態 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經濟指標之間的聯動性出現背離,經濟增長持續下...

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供給側包含兩個基本方面 一方面,生產要素投入,如勞動投入 資本投入 土地等資源投入 企業家才能投入 管理投入,分別對應著收入法計算的gdp中的工資 利息 地租 利潤 稅收 另一方面,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由制度變革 結構優化 如工業化 城...

簡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意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含義和意義

含義 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階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意義 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 消費 出口三駕馬車,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