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戰爭中最早使用的冷兵器是什麼

2021-03-07 13:38:20 字數 5376 閱讀 1856

1樓:筱鳶

中國古代戰爭中最早的冷兵器是石頭,遠古的石斧,石刀,**,石矛,投石。冷兵器的發展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三個階段。

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火藥、炸藥等熱能打擊系統、熱動力機械系統和現代技術殺傷手段,在戰鬥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裝備,廣義的冷兵器則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冷兵器按材質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兵器;按用途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3類;按作戰方式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結構形制分為短兵器、長兵器、拋射兵器、系兵器、護體裝具、戰車、戰船等。

中國古代兵器跨越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綿延數十萬年。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可分為石兵器、青銅兵器、鐵兵器及古代火器四個歷史階段。從大範圍劃分,前三個階段歸於冷兵器階段,此後進入冷兵器與火器並用階段,直到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近代火器傳入中國,才逐漸結束了使用冷兵器的歷史。

2樓:匿名使用者

人類社會的發展出期,工具

和兵器是不可分的,隨著社會的複雜化以及工藝的進步,工具很自然地因用途的不同而有了形形色色的改變,兵器於是在此時產生了較為明確的定義;它與獵具、工具所不同的是:兵器專門意指人與人武力鬥爭的器具,扮演著令人又敬又怕的矛盾角色,千載之下,常生「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感嘆。到目前為止,人類似乎仍脫離不了戰爭,古代的刀劍卻已然脫離了戰場(軍用刀除外),儘管如此,與生俱來的狩獵本能,仍使我們對刀劍有一股難以言喻的感情,或許,這也是尊崇古人生命力的一種表現吧,促使我們不時回顧,並從中得到啟發。

為了與後來的槍炮火箭等產生熱能的火器有所區分,一般將兵器分為分熱兵器和冷兵器兩種,本文只針對冷兵器-特別是刀和劍的部份來加以簡單的介紹,並將中國古代刀劍的發展大略區分為三個階段。

前期殷商之前,由於使料及實物的缺乏,我們對當時的戰爭型態與兵器的運用方式仍少有了解,因此直至目前為止的研究一般均以殷商為起點,並將我國早期的戰爭型態分為車戰、步戰與騎戰三個過程,春秋中期之前以車戰為主,戰國時期則以步戰代之,秦至漢初逐漸轉為以騎兵主導戰場;從對戰爭型態的瞭解,我們可以知道刀劍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而對刀劍的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商朝的步兵單位採十進位制,稱「什」(戰車甲士則以三人為一單位),此制延續至周初,之後以五人為一基本的編制單位,稱「伍」,每五個「伍」(即二十五人)形成一個方陣,稱「兩」,「兩」即是最基本的戰術編組,在每一伍中,成員彼此熟悉,平時一起下田勞動,戰時互相呼應支援,這是生死與共的緊密關係,也形成了軍隊牢不可破的基礎。伍並不單憑個人的技藝或體能,它是一個組織化的武裝力量,個人發揮手中兵器的最大效能,而達到最高的整體戰力;按「司馬法」所言:

「長以衛短,短以救長」,短兵在前,長兵在後,分別是:戈手、戟手、矛手、殳手、弓手,其中戈和戟、矛和殳是可以互換的,前四人所持的兵器足以互相支援,戈最短而殳最長,最後的弓手以前四人為縱深,可以不斷地以箭射遠,同時指揮全伍,這些步卒根據現有的戰國圖案,是都佩有銅劍的,可在近身肉搏時用以刺殺敵人。

青銅的使用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的後期,人類進入了青銅器時期,在中國也不例外;由於銅加入了鉛和錫之後形成青銅合金,硬度高而熔點低,容易加工,逐漸取代了石器,人類的工具從此進入以金屬為主要素材的階段。依據<考工記>的記載,戰國時期的工匠以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能充分的掌握冶煉青銅的技術,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銅與鉛、錫比例也有所不同,「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五分齊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齊金而錫居二,謂之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

」斧斤、戈戟要求一定的硬度與韌度,而大刃則硬度更高,但韌度稍差一些,<考工記>上所提出的比例,經過現代科學的驗證,是相當正確的。還有一點必須說明的是:青銅器氧化後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氧化層,對器體反倒有保護的功用,雖經千年的埋藏,仍大致完好;而鐵器除了極少數經過表面處理的,往往鏽蝕殆盡,使得我們在考證出土的文物時相當困難,這是如今對唐宋兵器的瞭解遠不如戰國兵器的原因。

青銅刀劍的發展

青銅的特點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從出土的實物中可以證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頗為原始,單刃曲背,若作為攻擊性**的話,恐怕稍嫌單薄脆弱了些,事實上,當時的刀作為切削工具的作用可能還大於護身,真正作為兵器的,應該是長於刺擊的劍。早期的青銅劍約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最初僅長十餘公分,直脊雙刃,劍身扁闊,柄以木片夾束,亦無劍格,而後發展出固定的形制,除了兩段收束的劍身外,並有了格、莖、箍、首的完整握柄,長度在四十公分之內,劍柄以絲麻筋皮等物纏繞,方便持握,主要以木作鞘;在未來的千年間,這種劍的造型逐步邁向成熟,並作為步兵的基本**而活躍於戰場上。青銅劍的盛行與中國古代戰爭的形態有著密切的關係,自商代到春秋之時,正式的戰爭以車戰為主,接戰的範圍、迴旋的空間較大,因此戰車上的「士」較常用的武是戈或矛,劍只在近戰或肉搏時使用,而劍能刺能砍、兩面開刃的特點以當時的條件來說,的確具有優勢,隨著鍛冶技術的發展,劍的長度逐漸增長到

五、六十公分,進入了第一個高峰期。

吳越的名劍

春秋時期,互為世仇的吳越兩國卻同以鑄劍精良聞名於當世,我們由現存的實物可以充分證明此點,其技術之精湛、工藝之華美,可稱舉世無匹,尤其是劍身的表面處理,不但具有神祕華麗的花紋,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鋒銳如新,這種處理技術至今仍然是個謎。此時,鋼鐵製的兵器也登上了舞臺,或許對於青銅兵器的鍛冶技術已累積了足夠的知識,又或許摺疊鋼的技術本來就承襲自打造青銅兵器的經驗,無論如何,這個時期的鋼鐵兵器,其水準的確領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鑄劍大師如:歐冶子、干將等人,鏈就一批千古名劍:

干將、莫邪、湛盧、巨闕、純鉤、龍淵、太阿、工布、魚腸等,即使實物不存,它們的赫赫威名仍令我們心馳神往;『吳越春秋』中記載薛燭評純鉤劍:「光乎如屈陽之華,沉沉如如芙蓉始生於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劍「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劍「文若流水不絕」,以及:龜文、縵理、列星、溢水、冰釋、高山、深淵、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均是指劍身上的摺疊花紋而言,當我們看到古代刀劍上的花紋時,才能體會古人所言實非虛語。

秦朝的長劍

戰國後期的秦國已經是青銅劍、鐵劍並用,同時劍的型制也有變化,長度曾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劍身狹長,表面經過仔細地研磨,並有一曾鉻鹽氧化物,顯現著烏黑的光澤,能防蝕防鏽,陝西秦墓出土的諸多長劍幾乎有如新制,而其他兵器如:鈹、矛、殳、鏃等也都是應用此法。這種長度的青銅劍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由於青銅硬而脆的性質,過長的劍極易折斷,因此劍的長度歷來是受到限制的,秦代的長劍硬度一如經過處理的中碳鋼,卻能具有這種長度,出土之後頗令人不敢置信,經過學者的研究,發現其劍身有規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劍身寬度逐段變窄,而厚度則作比例性的加大,使其物理效能達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據說兵馬俑出土時有過大量碎片壓住青銅長劍的例項,移開碎片後,長劍立即**恢復原狀,可見這種青銅劍韌性之優良;此時可說是青銅兵器的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高峰。

3樓:匿名使用者

.弓箭。簡稱「弓」或「箭」。約在公元前3千年,中國就已使用冷兵器——弓箭。

它是世界上最早問世、久戰沙場的遠射冷兵器。由於早期的弓和箭桿為木、竹等材質製成,難以儲存至今。乞今發現創制年代最早的弓箭,有2023年從山西省塑峙峪舊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2千年)遺址中,出土的一件用很簿的燧石片打製而成的,長約2.

8釐米的石鏃及從湖南省長沙市楚墓中出土的一件戰國時期(公元前476~221年)的複合弓,其長140釐米,寬4.5釐米,厚5釐米,兩側裝有角質弓弭;弓臂為竹質,弓中間段用4層竹片疊成,其外粘有呈膠質薄片狀的動物筋、角,再纏絲塗漆加固而成。弓箭問世已歷經5千多年,至今仍被人們使用,並列為人們喜愛的體育競技專案的器具。

我國古代曾流傳下來了許多美好動人的有關弓箭的故事。象發生在1千3百多年前的「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唐代明將薛仁貴(公元614~683)受命率兵西出天山征討鐵勒叛軍,在兩軍對峙中,薛仁貴拔箭拉弓,連發3箭,將鐵勒叛軍的3名將領射死,鐵勒叛軍頓時大驚,四處奔逃,兵敗投降。

從此,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故事流傳至今。

4樓:匿名使用者

[戈]中國古代擊刺勾啄長兵器。其特點一般為在端首帶有橫向伸出的短刃,刃鋒向內,安有長柄,用以勾割或啄刺敵人。最早的戈由石刀、石斧、石鐮等原始工具發展為**、青銅戈等。

戈的形制尺寸多樣,據《考工記》記載,戈的規格是:戈廣

2寸,內長七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柄長6尺6寸。但實際上戈的尺寸並不一律。標準的戈,由戈頭、柄、銅尊三部分組成。

[矛]一種帶有尖銳刃器的長直形刺殺兵器。世界上多數民族過去在野獵和戰爭中曾使用的刺殺**或投擲**。出現於舊石器時代。

最初的矛是削尖了的棍棒,後來的矛是在矛杆上裝上矛頭。全長1_5一5米。在石器時代使用石矛頭和骨矛頭,從青銅時代開始使用金屬矛頭。

矛使用最廣泛的時間是在鐵器時代。羅馬步兵裝備矛頭重而長的投擲矛和長矛。中世紀時,騎兵和步兵使用矛。

在古羅馬,矛是徒步軍人和乘騎軍人的一種通用**,軍人通常將投擲矛放在鑄制的矛簡肉攜帶。15一16世紀,**的矛主要使用鐵或上等鑄劍銅製作的帶稜矛頭。矛頭的頭部稱為矛尖,套在矛杆上的矛頭的管部,稱作矛盔。

矛杆末端有金撬套箍。矛頭和矛盔相連的粳大部分製成球形。一種長杆輕便矛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槍刺的出現,而在騎兵中一直使用到20世紀30年代。

在中國。矛又名銷、鍍,後進化為槍。矛由矛劈、骸、柄、韋尊四部分組成。

矛劈,就是矛頭帶刃的部分,中線起脊,有的兩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釜],路呈圓錐形。用來安插矛柄。

柄為竹製或木製,長為2丈或2丈4尺。為了防止矛頭脫落,兩旁常有兩個環紐或留出兩個小孔,以便用繩索將矛頭綁牢在矛柄上,或用釘子釘牢。柄端有(原文缺字),用來插地。

最初用尖形約石塊或骨角做矛頭,綁在竹木杆上,商周時期,矛頭改用青銅製造,分酋矛和夷矛兩種。戰國以後,改為鐵製。由於槍的出現和興起,矛的作用減弱,晉以後矛逐漸演變為槍。

[槍]古代一種刺擊長兵器。根據李籤《太白陰經》記載:兩軍對陣時,持槍刺敵;宿營結寨時,樹槍為營;涉渡河川時,縛槍為筏。

槍的形制和矛相似,起初將竹竿、木削制尖頭,後又加銅或鐵判槍頭。晉代,槍頭改為短而尖的形式。唐和五代以至更後各時期,槍都成為軍隊的主要**。

唐代槍分漆槍、木槍、自杆槍、棒撲槍四種,漆槍短,是騎兵用的;木槍長,是步兵用的,其餘兩種為皇朝禁衛軍所用。宋朝的槍種類繁多,《武經總要》申記有搗馬突槍。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素木槍、鴉項槍、鍵槍、梭槍、褪槍、太寧筆槍、短刃槍、抓槍(兩種),藻黎槍、拐槍、拐突槍、拐刃槍等。

明朝軍隊申,槍仍屜"自刃之首",主要有舀角槍、箭形槍、龍刀槍等,還有手頭標槍。清代的長槍有嫉形槍、筆形槍、鉤形槍、矛形槍等。到清末,經戰爭的淘汰,種類繁多的長槍趨向於單一化,槍頭一般為扁形,圓底,筒外加數個銅箍,其外形接近矛頭。

這種槍一直沿用到中國工農民主大革命時期。北方革命根據地叫做紅纓槍,南方革命人民則叫做梭鏢。

[戟]古代一種戈、矛合一或矛、斧合一的長柄兵器。中國戳又稱饅。棘等,是戈與矛的合一體,這種形制是世界獨有的。

中國柄前安置直刃,一側枝生橫刃,具有鉤、啄、刺、割四種功能,殺傷力強於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聯裝在木柄上。據《考工記》記載,西周時期的規格是:

戳廣寸半,內長4寸半。胡長6寸,援長7寸半,刺長6寸,重1斤4兩,柄長1丈6寸。中國目前已發現最早的是河北棠城臺西商代遺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體銅戳。

普遍使用於商、周以至漢、晉各代。南北朝後逐漸被槍代替,變為儀仗兵器,唐代以後被淘汰。

中國古代最早的糧食作物是什麼中國古代最早種植的農作物是什麼

在遠古時期農作物並不多,第一個是粟,也就是穀子 還有水稻,就是大米,其餘還有麻和高粱。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農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現今許多的農作物都是我國勞動人民最早從野生植物中經過不斷的栽培而成的。根據現在考古的發現,我國早在新石器的早期,就已經開始種植了粟 稻。粟 現...

中國古代兵器發展史說說中國古代的武器的發展史

中國古代用於近戰刺殺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劍身和劍柄兩部分,劍身細長,兩側有刃,頂端尖而成鋒。劍柄短,便於手握。劍常配有劍鞘。中國最早的劍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劍。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劍和鋼劍。越王勾踐劍 中國春秋末期越王勾踐使用的一把青銅劍。於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出土,現藏於湖北...

介紹一些關於古代兵器的書籍,中國古代兵器的古代書籍

商品名稱 中國兵器 中國兵器收藏與鑑賞全書 出 版 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裝 幀 16開 豪華精裝 全2卷 中國兵器收藏與鑑賞全書 內容簡介 本書大量引用重大考古發現和考古研究的成果,通過豐富的圖版說明,論述了中國古代 近代兵器以及戰車 戰船 騎兵等的發生 發展的歷史,分類 分材質地對各種兵器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