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是什麼意思

2021-03-07 15:25:37 字數 4716 閱讀 4276

1樓:習自匡頤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篇》)

在《論語》文字中,有「為仁」(行仁)的用法,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也有「為『仁』」的用法,如「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而對於「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兩種用法似乎都能講通,這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論。

比如朱子就認為應該是「為仁」之本而不是為「仁」之本,他解釋說:「謂行仁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一事。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蓋仁是性也,孝悌是用也。」[xiii]

如果把「仁」作為「根本」、作為最終的形上「根據」[xiv],那麼在「仁」之上自然也就不能再有「孝悌」這麼一個「本」。我們在前面講過,這種先驗思路必然面臨這麼一個「倫理困境」:惡何以可能?

關於這個難題,自孟子始就在不斷地尋求解決的辦法,但始終難以令人滿意。經驗論者則可以消解(不是解決)這種困境,但是從經驗出發,卻又容易給人以仁乃是「某種『無根』的妄執」[xv]的印象。

如果稍稍把思路迴轉到第一章對「能近取譬」的分析中,我們就能贏獲某種啟示。我和自己的父母、兄弟生來就是一家子,我們是生而有緣的。這種「生緣」使得我(己)和我的父母兄弟(人)構成了我的家—境,而在我的家—境中,首先與我照面的必然是他們這幾個人,因為他們離我最「近」。

他們與我最「近」,而且與我最有「緣」,我的「能近取譬」首先也只能在這個意義上發生。父母對我的疼愛和我對父母的孝,我和兄弟之間的友悌,讓我原本地領會著仁愛,或者說是我生來就「已經置身於仁之中,已經作為仁的可能性或者實現仁的可能性而存在了」[xvi]。

孝悌就是這樣一種本真原發的生存論現象,不管是「為仁」之本,還是為「仁」之本,都是奠基於這種生存論的基礎之上。因而,這裡的「本」指的乃是生存論意義上的「基礎」。領會「仁」、「行仁」,都不能脫離這種本真的生存現象,否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能近取譬」、「為仁之方」,我們也就不能成功地踏上通達仁的道路。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為仁之方」首要的就是指孝悌這個「為仁之本」。

只有從本真的生存現象中領會到這種仁,我們才能由衷地選擇這條道路,從而立志為君子以實現自身的超越。因此我們說君子所務之本,就是那個本真的生存論基礎,君子的欲仁、行仁只有奠基在這個基礎之上才是真正的立本。由此,君子所行之道才有了源頭活水,而不再是無根的妄執。

否則,一個人不可能產生欲仁、行仁的真實訴求。

2樓:東東不敗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出自《論語 學而篇》。原文如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意思是,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原則就有了。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複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很君子嗎?」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犯上的人,很少。不喜歡犯上,卻喜歡做亂的,那是沒有的。君子專心從事根本,根本建立,道就有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說話漂亮,打扮光鮮的,就少有愛人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為 人 謀 而 不 忠 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人謀事有沒有盡忠?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守信?老師教的有沒有練習?」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說:「治理千乘之國,就要謹慎辦事,小心說話,節約開支,愛護人民,要根據時令來使用百姓」。

1.6 子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回家要孝順,在外面要尊敬兄長,要謹慎可信,愛戴人民,親近仁德之士,實行之後還有餘力,就去學文化。」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尊重賢德而輕視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輔佐君主,能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有信用。這樣的人,就是他說沒有上過學,我也認為他有文化。」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font size=4]禮的功用是以能讓人們和順相處最為貴重,上古聖王之道也就美在這和順之上。可是如果不論大小事情都一律依循著和順來進行,那也會有行不通的地方。

如果因為只知道和順的可貴,就一昧地拿它來作行事的準則,而不用禮來為之作適當的限制,那也正是這行不通之處啊。[/font]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去世,不忘追念上輩祖先,民眾的德行就會變得穩定忠厚。」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到一個國家,總能議論參與這個國家的政事。是求來的,還是另人給他的?

」子貢說:「夫子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夫子求得的方法,或許與別人求的方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父親還在,看他的志向;父親不在了,要看他的行為;三年不改他父親的規矩,可以說是孝順了。」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先王的作法,在這一點上很不錯。大事小事都用這個規則,有行不通的。為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節制它,也不行啊。」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說:「講信用接近義的要求,說話就有分量;恭敬接近禮的要求,就能遠離恥辱;結了婚也不忘掉親人,也就可以跟著他了。」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求飽足,居住不求安逸,幹事機敏,說話謹慎,去有道之士那裡校正自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怎麼樣?」孔子說:

「還可以。不過不如雖貧窮卻樂觀,富裕而好禮的人。」子貢說:

「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子貢啊,可以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前面的你就能知道後面的。」

怎麼理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3樓:所示無恆

意思是做人要踏實,腳踏實地。這樣子才會有成就。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編寫的《論語·學而篇》。

原文如下:「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白話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的祖先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後因避宮廷禍亂而遷居魯國。孔子的父親是一名武士,雖躋身於貴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歲時,父親便死去了,他跟著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

孔子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類的小官,但他卻把任何事情都辦得很好。

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與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並列),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史記。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頂峰。由於與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先後到了衛、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魯國一心一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曾整理刪定《詩經》、《尚書》等,並根據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使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講學,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4樓:demon陌

本:個人道德方面本質上的確立.道:個人在社會層面以上面所說的「本」為基礎進行行事,從而在社會中建立一種榜樣或標準.

這句話的翻譯就是: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產生了。「務」是「致力於」的意思而關於本句的核心,也就是「本」與「道」二字。

其解釋遠不是「根本」「治國做人的原則」那麼簡單。

「本」的本意是樹根,此處應意為自身修養、道德品質。「道」是一個難以理解、玄而寬泛的概念,根據古漢語中的解釋,《論語》中大多數談到「道」的地方都可解釋為「規律」、「道理」,或者引申為「真理」、「理想」。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出自《論語 學而篇》。原文如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君子憂道不憂貧是什麼意思,君子謀道不謀食 君子憂道不憂貧 什麼意思

君 子只擔憂學不到道,不擔憂貧窮。子曰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 在其中矣 學也,祿在 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孔子說 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費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親自去 耕田種地,難保不餓肚子 努力學道,卻可以得到俸祿。所以,君 子只擔憂學不到道,不擔憂貧窮。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原文是孔子說...

「道而不經,舟而不遊」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坐船不要作小船,走路不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3396337要走小路,以免發生危險 才能保全我自己,用來守護宗廟,這才是孝。出處 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 孝行 曾子曰 父母生之,子弗敢殺。父母置之,子弗敢廢。父母全之,子弗敢闕。故舟而不遊,道而不徑,能...

君子善假於物是什麼意思君子生非異地,善假於物也,是什麼意思

君子善假於物的意思是君子的資質與一般人沒有什麼區別,君子之所以高於一般人,是因為他能善於利用外物。善於利用已有的條件,是君子成功的一個重要途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內部的條件沒有達到期望的助推功能時,善於藉助一切對實現目標有利的形勢和機會,儘量規避過程中出現的最大風險,外部的力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