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熠虞美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虞美人李煜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021-05-23 23:01:50 字數 6116 閱讀 5917

1樓:好心情期望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相傳也是他的絕命詞,千古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形象地將人生的愁苦寫到極致,千百年來廣為流傳。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良辰美景,誰人不憐,為何偏偏詰問蒼天「何時了」呢?誰人又能讀懂詞人此時心中的悲苦:

原本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眼前的春花秋月仍與當年無異,如煙往事卻已一去不返,越是美好的景色此刻越是刺痛他的心啊!遙想曾經終日紙醉金迷、聲色犬馬,這位亡國之君除了滿腔悲苦,心中也有一絲悔意,於是慨然恨到「往事知多少?」

「往事只堪哀」啊,當真是「別時容易見時難」,為免於徒增傷感,還是「獨自莫憑欄」吧!怎奈昨夜東風又起,明月之下,獨自登上寂寞的「小樓」,引發多少對故國的懷念,生出幾許離愁,添發幾多怨悲?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無數次使他夜不能寐,正是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欲罷難休,欲罷怎休!愁!愁!

愁!遙想那「雕欄玉砌」應該是光彩依然吧,可當年的「朱顏」卻無處可尋,「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山河」,瞬間如落花飄去,杳然不再,唯作煙夢罷了!這一「在」一「改」之間,道盡了幾多物事人非的酸楚與哀傷,又怎能不「欲語淚先流」啊?

去國之思,失國之悲,亡國之恨,獨掀萬古愁。這重重的哀愁就如無邊春水,含恨滾滾,日夜綿咽。「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肺腑之痛、熾熱之情,如泣如訴,催人斷腸,「真可謂以血書者也」(王國維)。

以水喻愁,前有古人,後有來者,而意境上卻無人能勝過李煜。白居易的「欲識愁多少,高於灩澦堆」,劉禹錫的 「水流無限似儂愁」,都稍嫌直率,缺了幾分遐想空間;而秦觀 「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參考:

《南唐二主詞新釋輯評》——葉嘉瑩)李煜的「一江春水」將滿腔哀愁形象化,「向東流」更是將愁之無邊表現得酣暢淋漓,怎一個「愁」字了得!「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更容易引起共鳴,於是此句一出便千古傳誦,堪稱寫「愁」句中一勝。

這首《虞美人》可謂哀傷入骨,顯然,此時的李煜早已嚐盡了階下之囚的痛苦,更忍受著無盡的失國之悲,回首往昔,他對自己的軟弱和縱情聲色後悔不已,正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問春花秋月何時了,其實是心中只求速死,盼望早早了結餘生,遠離這份再也承受不住的痛苦,這與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形成了呼應。末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吐露了一代亡國之君胸中的萬千愁緒,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此愁之綿綿無盡讓人心生傷感。

李煜為帝王,可他的詞句中卻毫無帝王之居高臨下,採用的是純尚自然的語言,流露的是平凡人的真情實感,如何能不富有感染力,怎能不流傳於天下?沈去矜說:「餘常謂李後主拙於治國,在詞中猶不失為南面王。

」王鵬運說:「概間氣所鍾,以謂詞中之帝,當之無愧色矣。」李煜之詞遠超出了《花間》之意境,其雄奇幽怨之風格開拓了北宋詞壇,稱之為詞中之帝也不為過。

而一首《虞美人》更是道盡千古愁情,讓後世之人嗟嘆一代風流才子、詞中帝王敏銳的才思與雅緻的情思。

喜歡李煜的詞,喜歡他明淨的語言,喜歡他字裡行間裡露出的真摯情感,讀起來仿若一條飄著桃花瓣的小溪,清澈見底,幽靜明快,雅緻清香,而又蘊著淡淡的哀傷。雖然「流水落花」已遠去,但他帶給我們的「天上人間」、「一江春水」,意境永存!

2樓:匿名使用者

是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餘味無窮。

3樓:匿名使用者

李煜《虞美人》賞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

虞美人(李煜)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樓:可愛的康康哥

此詞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原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如下: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詞句註釋

⑴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此調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後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⑵了:了結,完結。

⑶故國: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5樓:史賀楠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

詩人通過詩句表達了作為一位亡國之君對失去國家的悲傷痛苦,和對以往的悔恨之情。

6樓:嗚嗚嗚哇塞誒

它本身就是一個幹還悲秋的詩人,表達了他悲催被傷的

7樓:mxr馬新茹

表達對國破家亡的悲哀和無奈,後悔和憂愁。

8樓:墨瀾

過去的榮華和權利都已經不在了,眼前原來都是我的的這一切,現在都是別人的,叫我怎麼能不憂愁和痛心疾首呢,表達了詩人對國破家亡的悲哀和無奈,後悔和憂愁。

9樓:美羅公主

表達了亡國之君的無奈,很多事他都沒有辦法,除了憂愁

10樓:小小外語君

表達了詩人傷春感時,對古國的思妙追悔之情

李煜的《虞美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1樓:羽毛和翅膀

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12樓:笙殤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祕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資訊,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

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

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象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

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象:

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悽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覆強調自然界的輪迴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

「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迴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最後,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制,匯成了曠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喻愁,可謂「前有古人,後有來者」。

劉禹錫《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些詩句或失之於輕描淡寫,或失之於直露,都沒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得打動人心,所謂「真傷心人語」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

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捨晝夜,無盡東流。形式上,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以這樣聲情並茂的詞句作結,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書頁,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餘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

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人間詞話》刪稿之四○) (蔣雅雲)

這首詞,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後所作。開頭說,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因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往事湧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

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那裡宮殿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

一江指長江,用一江春水來比愁,跟南唐故國金陵在長江邊相結合,充滿懷念故國之情。宋代王絰《默記》捲上:「又後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

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並坐之,遂被禍雲。』王國維《人間詞話》:

「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詞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然有釋迦,**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寫這首詞有關,這真是用血寫的。所謂「有釋迦、**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就是說,李煜這樣的詞,不光是寫他個人的愁苦,還有極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國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

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過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國的美好景物已經不堪回顧。故國的景物象雕欄玉砌等還在,但人的容顏因愁苦改變,這裡還含有人事的改變,人的主奴關係的改變。

再象以一江春水來比愁。整首詞正是反映了有亡國之痛的人的感情,擔負了所有這些人的感情痛苦。這正說明這首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這正是這首詞的傑出成就。

虞美人梳樓這首詞表達下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詳細啊du,我覺得寫zhi的很好,你要是還dao想要別的版解釋,那你就問錯地方權了 虞美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出自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原文 虞美人 春...

馬詩李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過馬錶現賢才的雄心壯志及其懷才不遇的憤慨。詩中更吐露出詩人想要報效國家能有施展抱負的廣闊空間的渴望,但是這些都是詩人不可能得到的,文字中清冷大氣的場面正是詩人心境的寫照,同時詩人又寫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更表達了想要實現理想的迫切心情。僅二十字就巧妙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圖畫,傳達了詩人複雜的...

李賀的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李賀寫的這首馬詩是一首 託物言志的詩,其中們可以明顯地看出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想要建功立業,報效祖國,報效國家的偉大志向,渴望能在沙場上馳騁沙場,經絡腦用 裝飾的馬龍頭是希望自己在朝廷上受到重用 表達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但但又壯志難酬的思想感情。點贊.馬詩 通過詠馬 贊馬或慨嘆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