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為什麼毀滅了?被誰毀滅了圓明園為什麼毀滅了?被誰毀滅了?

2021-03-08 00:49:18 字數 5444 閱讀 2249

1樓:蕭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取道天津入侵北京,滿清皇族西逃,作為當時皇家的主要居住及辦公的宮殿——圓明園則必然為英法聯軍所佔領,以彰示其勝利者的姿態。

當時圓明園作為皇家的主要活動宮殿,歷經自雍正之後幾代皇帝的積累,珍藏有大量十分珍貴的寶物,但均被英法聯軍洗劫一空,據說當時的英法聯軍統帥公開下令允許士兵搶劫,能搬走的全搬走,不能搬走的全毀掉。根據官方教科書的說法是,一是圓明園這座巨大的文化瑰寶無法搬走,二是為了掩蓋英法聯軍的強盜行徑,故焚燒了圓明園以銷燬罪證,除卻這官方的合理解釋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侵略者天生的破壞慾望,每到一處,糟蹋完之後再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以尋求自身精神上的刺激,人類自猿演化而來,野獸般的野蠻基因一直存在於人類體內,在缺乏合理法律管制的時空內,這些破壞慾極強的野蠻基因便會釋放出來。在英法聯軍佔領期間,被焚燒的遠不止的圓明園一處,無辜平民百姓的房屋被燒也不在少數,大多僅僅只是為了滿足侵略者自身的破壞慾。

一方面,人們認為是:帝國主義對外擴張血與火的本性決定了他們所到之處的野蠻行徑。

另一方面,就是「磕頭外交」引起的。當時英法要求和滿清談判,「北京駐使,內地旅行,長江通商,」也就是說,人家要來和你建立外交關係,互設使領館。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旅遊,以及和中國通商。

當時,英法要求就以上三點和中國談判,按照現在的認識,中英雙方出現的種種爭端,在國與國之間關係中是十分正常的,應該通過雙邊協商談判來加以解決。

但是,中國皇帝認為中國自古就是世界的中心,皇帝為天下共主,所有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所有人見到皇帝都必須磕頭表示臣服。滿清的傳統外交主題就是讓夷狄們前來磕頭,並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費正清稱為「朝貢體系」的完整外交模式。所以,麻煩在於,夷狄拒絕磕頭,而且他們還要長駐北京。

公使駐京必然導致覲見皇上,而對皇上不行跪拜之禮將有悖於己於「天下一統」的觀念,英法聯軍當時要求和滿清談判,要談判就要見皇帝;見皇帝,按照傳統外國使節就要在見皇帝時下跪,也就是為了磕頭或不磕頭。

火燒圓明園的罪魁禍首是英國額爾金伯爵(james bruce, the 8th earl of elgin)。額爾金下令燒燬圓明園,是為了報復清**逮捕公使和劣待戰俘。2023年9月,英國公使巴夏禮(harry parkes)和額爾金的私人祕書洛奇(henry loch) 打著停戰的白旗前往通縣和清**談判,被載垣、僧格林沁逮捕。

和此前被伏擊活捉的一隊英法聯軍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監禁了一個多月。滿清皇帝和**一直把巴夏禮看著英法聯軍的最高統帥,根據「擒賊先擒王」的傳統計謀,他們在通州談判之前就計劃誘擒巴夏禮,期望巴夏禮就擒之後,英法聯軍群龍無首,必定自亂,然後乘機大舉進剿,穩操勝券。監禁期間,這些人被百般拷打,肆意**。

39名囚犯中,有20人在監禁中死去,其中包括《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包爾比(thomas bowlby)。

額爾金得知清**的暴行以後,決意報復。額爾金準備燒燬紫禁城,後來他經過幾天深思熟慮,選擇了圓明園為報復行動的目標。額爾金決定燒燬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另有深意。

額爾金認為紫禁城是中國**所在地(當時英法正與清**方談判《北京條約》);而圓明園是皇家園林,為中國皇帝私有。額爾金想通過燒燬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資訊:應該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

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2023年10月)18日被燒燬,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只有清帝國**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譯自英文)

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徑,不僅在額爾金勳爵看來違反西方的國際法,也同樣違反中國自古以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行為準則。火燒圓明園造成的傷害,不僅是英法聯軍的罪行,還有滿清皇帝和**的迂腐和無能所造成的歷史原因。

2樓:匿名使用者

**圓明園被毀之因

「有一天,有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這是世界大文豪雨果證實的歷史。

一百多年後,一個叫伯納•布立賽的人第一次重現了這場世界文明史上的災難:《1860:圓明園大劫難》。

即使在中國,至今也沒有一本論述火燒圓明園的專著;因為他打破了西方100多年來沒有人宣佈對「火燒圓明園負責」的沉默。這本35萬字的書中,有三分之二的內容是國內從不曾瞭解過的。他以一個歷史學家的身份,揭開了中國人沉痛的記憶,讓法國人和英國人驚訝地發現了他們歷史上不光彩的一幕。

火燒圓明園 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於lo月6日佔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法軍隊洗劫二天後,向城內開進。

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餘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以清**曾將巴夏禮等囚於圓明園為藉口,將焚燬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10月18日,3500名英軍衝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歷史條件

至清代中葉,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已大大落後於西方,階級矛盾日益尖銳,2023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義者挑起侵華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隨後國內又爆發了反抗清王朝統治的「太平天國」。 2023年10月,英國和法國聯合發動了第2次鴉片戰爭。先在廣州兩度挑起戰端,但未達到予期願望。

為了對清**直接施加壓力,就決計陳兵京城。侵略軍於2023年5月近逼天津,清**被迫分別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2023年(咸豐十年)7月,英法侵者**隊再次闖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進京換約為幌子,一面武力進逼,一面誘以「講和」。

目的在於陳兵京師,逼清廷就範。腐敗無能的清**遲遲不定戰守之策。侵略軍長驅直逼通州。

9月21日,通州八里橋決戰清軍失利,次日晨,咸豐皇帝倉皇自圓明園逃奔承德避暑山莊而去,造成都城無主,百官皆散,軍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機局面。 圓明園於咸豐十年,即2023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燬,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頁屈辱史。

時代背景

19世紀中期英法等國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為了掠奪更多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向海外殖民擴張,於2023年以中國禁菸運動為藉口,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由於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的腐敗,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慘敗,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強迫清朝**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攫取了賠款、協定關稅、開放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許多特權。英國資產階級以為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傾銷到中國。

但事實並非如此,據有關資料記載,2023年英國輸入中國的商品比2023年還少了75萬英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頑強抵制著外國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國增加鴉片**與發展合法**存在著矛盾。由於鴉片戰爭後英國等殖民主義者大量對華輸入鴉片,中國的**繼續外流,使中國出口茶葉、生絲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無力再多購買英國的工業品,這當然對英國是很不利的。

英國資產階級是既要維護給它帶來巨大利益的鴉片**,又要擴大對華的工業品銷售。這樣,它就要迫使清朝**開放更多的商埠,進一步控制中國海關,加強對清**的控制。

為了進一步開啟中國大門,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便以修約為名,企圖壓迫清**給其新的侵略權益。2023年5月,英國首先向中國提出要求修改已訂的《南京條約》的有關條款,美國和法國也接踵而來,均遭到清**的拒絕。英、美、法等殖民主義者掀起的「修約」交涉未能得逞,就惱羞成怒,決定用發動新的侵華戰爭來實現其無理要求。

2023年,英國藉口「亞羅號」事件,法國藉口「馬神甫事件」,聯合出兵侵略中國,在侵佔廣州後,繼續進犯北京,咸豐皇帝嚇破了膽,派他六弟恭親王奕為欽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議,自己帶著后妃、皇子、親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10月5日,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根據**外交官伊格納提耶夫提供的情報:清朝守軍集中在東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應先攻取;並聽說中國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圓明園。

於是,英法聯軍繞抄安定門、德勝門,進犯圓明園。10月6日,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立即瘋狂地進行搶劫

侵略者的覬覦與**

回到140多年前的2023年,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時看到了什麼?法國海軍上尉巴呂說:「第一批進入圓明園的人以為是到了一座博物館,而不是什麼居住場所。

因為擺在架子上的那些東方玉器、金器、銀器,還有漆器,不論是材料還是造型都是那麼珍稀罕見,那簡直就像歐洲的博物館。」參與者之一阿爾芒•呂西讚歎:「我為我看到的東西而震驚,瞠目、驚呆!

現在《一千零一夜》對我來說完全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兩天中,我在值3000萬法郎的……珍寶財富中徜徉!」

:「軍營變成了化裝舞會,炮兵們回來時,個個身上都裹著皇后的絲袍,胸前掛滿了清朝大官的朝珠……氣惱時,就把那些帶不走的東西砸碎、撕爛或者弄髒……至於銀子,多得幾乎不屑一顧,因為那東西分量太重……但內格尼羅中尉居然有辦法用**帶回500件之多的中國瓷器。而隨軍的神職人員在圓明園被焚燬前居然大言不慚地說:

「都拿走吧,再過半小時,所有的東西都將被燒掉。這是拯救,而不是搶劫。」

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呢?或者說當年英法聯軍以什麼理由或者說是以什麼藉口燒燬圓明園?

一方面,人們認為是:帝國主義對外擴張血與火的本性決定了他們所到之處的野蠻行徑。

另一方面,就是「磕頭外交」引起的。當時英法要求和滿清談判,雙方要談判的是什麼呢?就是「北京駐使,內地旅行,長江通商,」也就是說,人家要來和你建立外交關係,互設使領館。

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旅遊,以及和中國通商。

當時,英法要求就以上三點和中國談判,按照現在的認識,中英雙方出現的種種爭端,在國與國之間關係中是十分正常的,應該通過雙邊協商談判來加以解決。

但是,咸豐皇帝,夜郎自大,認為中國自古就是世界的中心,皇帝為天下共主,所有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所有人見到皇帝都必須磕頭表示臣服。而這一觀念必須得到夷狄們的認同才行呀。滿清的傳統外交主題就是讓夷狄們前來磕頭,並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費正清稱為「朝貢體系」的完整外交模式。

所以,麻煩在於,夷狄拒絕磕頭,而且他們還要長駐北京。公使駐京必然導致覲見皇上,而對皇上不行跪拜之禮將在事實上促使「天下一統」觀念的破產,英法聯軍當時要求和滿清談判,要談判就要見皇帝;見皇帝,按照傳統外國使節就要在見皇帝時下跪,也就是為了磕頭或不磕頭。

滿清皇帝和**一直把巴夏禮看著英法聯軍的最高統帥,根據「擒賊先擒王」的傳統計謀,他們在通州談判之前就計劃誘擒巴夏禮,期望巴夏禮就擒之後,英法聯軍群龍無首,必定自亂,然後乘機大舉進剿,穩操勝券。

通州談判破裂之後,按照事先的部署,清方當場拘禁了以巴夏禮為首的英法談判使團共39人,押送北京,以 「叛逆罪」投入大牢。在被監禁的39人當中,已有21人**待致死,18人存活下來。英法兩國被徹底激怒,可以說是怒不可遏。

為了報復,英國專使額爾金準備燒燬紫禁城,後來為了照顧滿清王朝臉面(當時英法正與清方談判《北京條約》),才另外選擇了圓明園。

2023年10月18日,英軍第一師約3500人奉命放火焚燒了圓明園。皇帝聞訊後如驚弓之鳥,從圓明園蒼皇出逃,從此再也不敢回北京。

英法侵略軍把圓明園搶劫一空之後,為了消贓滅跡,掩蓋罪行,英國全權大臣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援下,竟下令燒燬圓明園。大規模的焚燒共兩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燒圓明園,大火連燒3晝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焦土。這場浩劫,正如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繪和抨擊的那樣:

有一天,有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圓明園的毀滅為什麼中國人不阻擋,圓明園毀滅時為什麼中國人不來阻擋

因為當時的清朝十分腐敗無能,沒有實力,面對毀滅的外 沒有實力進行抵抗,所以只有投降,到後來才有起義戰爭 圓明園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法聯軍搶劫後燒燬的,這個時期形勢複雜,一方面太平天國雄踞江南,對清朝統治造成沉重打擊,清朝不得不調集重兵圍剿,另一方面英法聯軍又打敗了僧王的清軍,清軍忙於應付,加上英法...

圓明園的毀滅描述了圓明園 和()的景象,表達作者()的情感,激發人們

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 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圓明園的毀滅描述了圓明園 的輝煌歷史 和 被侵略者毀壞之後 的景象,表達作者 憤怒 的情感,激發人們 不忘國恥,振新中華 衰敗,破滅...

課題圓明園的毀滅,但文中為什麼要寫圓明園輝煌的過去這一段

這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圓明園當年的輝煌景觀和它的毀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仇恨。課文先概括指出圓明園毀滅的損失 不可估量 再具體介紹當年的圓明園的輝煌景觀和珍貴收藏,最後講述英法侵略者毀滅圓明園的強盜行徑。全文重點是對圓明園過去的輝煌景觀和珍貴收藏的介紹。課文先講圓明園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