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哪個少數民族風俗最多??是什麼??有懸賞

2021-05-23 13:33:41 字數 5226 閱讀 4547

1樓:夢雪奇飛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此外,廣東、貴州、雲南、湖南等省也有分佈。

壯族聚居區地處嶺南西部,地形奇特,山青水秀,自然景觀十分美麗。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多熱帶、**帶作物。農產品有水稻、玉米、薯類等。三

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

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曼」、「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

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

20世紀50年代,根據壯族人民的要求,創制了一種全民族能夠接受以拼音字母為基礎的壯字。目前仍在推廣使用。

「三月三」與歌圩

美麗富饒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彩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在壯語中被稱作「窩墩」、「窩巖」,意為「出野外玩耍」。由於這種活動相互酬唱,彼此對歌,所以古代人之為「墩圩」。

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

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不過,據古代文獻的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悽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這裡所說的就是男女青年聚會的歌圩。

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發展,並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

壯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過,農曆三月三最為隆重。搭綵棚、擺歌臺、拋綵球、擇佳偶,別有風情。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物件,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瞭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后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有精采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歌節佳期,整個壯鄉到處搭起歌臺,進行對歌比賽。

瑰麗的壯錦

壯錦是壯族的一種瑰麗工藝品,它與湘繡、蜀錦齊名,馳名中外。

傳說壯錦是在宋代一名叫達尼妹的壯族姑娘,看到蜘蛛網上的露珠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異彩,從中得到啟示。她用五光十色的絲線為緯,原色細紗為經,精心紡織而成。從此就產生了瑰麗的壯錦。

據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記載,壯錦當時出產於廣西左、右江,稱為「(糹炎)布」,其質「如中國線羅,上有遍地小方勝紋。」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到了明代,壯錦越來越流行,工藝也越來越精湛。

明代萬曆年間,織有龍、鳳等花紋圖案的壯錦已成為皇帝的貢品。清初,織錦成為壯族婦女必學的一種手藝,同時也成了壯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裝飾品。

壯錦色澤鮮豔,堅固耐用。傳統的壯錦既有幾何圖案,又有各種描繪花紋。常見的有「」字紋、水波墳、雲紋以及各種花草和動物圖象。

在蝶戀花、鳳穿牡丹、雙龍戲珠、獅子滾球、躍馬向前等20多種圖象中,鳳的圖案在壯錦中獨佔鰲頭,「十件壯錦九件鳳,活似鳳從錦中出」。這是由於壯族喜愛鳳凰,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壯錦花色品種多樣,用途廣泛,可用作床毯、被面、圍裙、揹帶、腰帶、手提袋、挎包、頭巾、衣物裝飾等。今天,壯錦不僅為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所喜愛,而且走出了國門,飛洋過海。

銅鼓之王

銅鼓,是我國古代青銅文化中的一顆明珠。一般分鼓面、鼓腰、鼓胸和鼓足四個部分。迄今為止,在廣西發現和收藏的銅鼓共500多面。

其中一面直徑165釐米,高67.5釐米, 重300多公斤,讓一箇中等身材的人躺在鼓面上伸展四肢也不會露出鼓邊之外,堪稱「銅鼓之王」。

「銅鼓之王」,它體態龐然,花紋精細,鼓面中心有八道光芒的太陽紋,外圍用突起的同心圓弦紋分成五道暈圈,各暈圈內密密麻麻地佈滿了單線旋出的雲紋和菱形套的雷紋,鼓身暈圈密而窄,也全飾以雲紋和雷紋。密佈的雲雷紋給人以玄妙莫測之感,更增加了這種權力重器的神祕色彩。

銅鼓源遠流長,影響深遠。銅鼓鑄造精緻,音響巨集亮。古代是傳遞資訊發號傳令的標誌,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

人們常在喜慶的節日裡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的活動中祭祀祖先,祈求神靈,人安糧豐。

壯族人民自古酷愛銅鼓藝術,在一些盛大活動中,常敲擊銅鼓,進行藝術表演。

花山崖畫

廣西左江,明江連亙數百里的懸崖峭壁上,有60幅古代壯族人民的藝術傑作崖壁畫。各種人物、動物和器物等畫像1770餘幅,呈赫色。因寧明縣的花山壁畫,發現最早,影象最多,畫幅最大,故統稱為「花山崖壁畫」。

花山,又名巴萊山,位於寧明城北25公里的明江東岸。崖畫就繪製在臨江的懸崖絕壁上,畫面高40米,寬170米。壁畫雖經千年風霜,圖象至今仍清晰可見,充分體現了古代壯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壁畫上的人物有大、中、小之分。最大的人物畫像身佩環首刀,站立在馬(或猛獸)的背上,很象首領。其餘的人身上不佩帶任何東西,並面朝最大的人物。

人物有的兩腿叉開,兩臂平伸;有的側身,兩臂前伸,或兩手上舉,腿略彎曲。形態生動、逼真,富有徵戰、狂歡、樂舞和祭祖的特徵。

據考證,花山壁畫是春秋戰國時期壯族先民創造的遺物,壁畫就其分佈之廣,作畫地點之陡峭,畫面之雄偉,都是國內外所罕見,在國際的美術史上享有崇高的影響。

2樓:苴汝

壯族服飾大部分與漢族相同,只是在壯族聚居的農村,特別是比較偏僻的山區仍比較傳統,多為自紡自織自染的深青色衣料,婦女多穿無領、左襖上衣,下著寬腳褲或褶裙。西南部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頭上喜歡包著方形的黑帕,而西北部壯族婦女則在衣服上繡花滾邊,腰間束繡花圍腰,著繡花鞋,喜歡戴銀首飾。男子多著對襟無領上衣,下穿寬腳褲,有的用布帕纏頭,現年輕人服飾與漢族相同。

飲食方面以大米和玉米為主食,喜歡吃醃製的酸食,有的以生魚片為佳餚,節慶時喜歡用糯米做五色飯或各種糕點,部分地區還有嚼食檳榔和用檳榔招待客人的傳統習俗。

居住:壯族住房過去主要是竹木結構的「幹欄」式樓房(分為全欄式和半欄式)和三開間的平房,近年來逐漸以磚瓦房替代。

婚俗:婚前男女戀愛自由,一般通過趕歌圩對歌、拋繡球、打木槽等形式建立感情,雙方同意後即請媒人說合,部分地區有招婿上門的習俗。

喪葬:農村一般實行土葬,部分地區有停棺葬或檢骨再葬的習俗。

禁忌:農曆正月初一不殺生;部分地區青年婦女不吃牛肉和狗肉;婦女產後三天內(有的地方七天)忌外人來訪;婦女生產未滿月不能到別人家串門。

我國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哪些?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很多,並且具有豐富多樣性,同時各具特點。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主體民族漢族以外的其餘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下面是其中部分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一、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

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教。

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分佈在中國南方的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

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粽粑。

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二、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

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為正神,眾神之首,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

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

土家族是少有的過兩個大年的民族,即趕在漢族過大年的前一天多過一個大年,俗稱「趕年」。張家界土家族人有這樣的俗語:「三十六,跌跟頭」;「人滿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

因為土家人認為,36歲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禍事的機率最大,故民間凡事總要回避「36」。

三、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2023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

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四、納西族

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五、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

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

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六、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

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

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織錦是哪個少數民族的工藝品我國少數民族做的工藝品有哪些

織錦在中國有壯族 壯錦 土家族 土家錦 傣族 傣錦 苗族 苗錦 黎族 黎錦 在不同民族 不同地域的人們數千年生活創造的過程中,織錦也呈現了多種多樣的風格,如南京的雲錦,四川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湖南的土家錦,雲南的傣錦,貴州的苗錦,海南的黎錦等。2009年,中國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成功入選 人...

在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哪個

壯族壯族 1617.88萬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少數民族10643萬佔全國人口的8.41 比1990年的1523萬增長了16.70 55個少數民族人口數分組 單位 萬人 人口在1000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 2個 壯族 1617.88 滿族 1068.23人口在1000 500萬人之間的...

刀杆節是哪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節日?

是雲南邊陲輪馬山一帶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體育節日 傈僳族刀杆節 請採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中國這個具有有就歷史的大國,共有56個民族,當然漢族應該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了,那麼大家知道中國有哪些少數民族嗎?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中國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其他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