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尾姑媽娘娘的來歷

2021-03-09 07:57:39 字數 1645 閱讀 2564

1樓:匿名使用者

義烈廟位於圭峰半島東北隅、又稱「姑媽宮」,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系族人自發建立的一座小廟。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2023年),由邦元公會同族中長老士紳主持擴建,並塑姑媽金身寶像,因姑媽「素明大義,秉性真烈」,故正式命名「義烈廟」。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2023年),清廷為了鎮壓抗清名將鄭成功,勒令沿海一帶全部內遷,並燒燬各地防車營、居民住宅及祠堂廟宇,義烈廟也被付之一炬。姑媽神像隨民眾遷往仙遊歐厝。清嘉慶十九年(公元2023年),峰尾漁運興旺商貿發達,群眾深感姑媽的佑護之恩,又一次大興土木重建義烈廟,六年後工程告竣,在族中耆宿縉紳的策動下,眾善男信女集隊前往歐厝,將姑媽金身寶像迎回峰尾。

2023年,惠安縣文化局確認義烈廟為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義烈廟再次遭到破壞,2023年以後,峰尾鄉親與海外僑親、港澳臺族親捐資籌款,全面修復了義烈廟,進而築建戲臺、整飾埕地,使其顯得更加巨集偉壯觀。義烈廟飛瞻翹脊,雕樑畫棟,系硬山式屋頂,宮殿式建築,面闊14米,進深12米,佔地面積170平方米。

正殿供奉姑媽娘娘,左殿奉祀二路元帥,右殿奉祀列位相公。姑媽娘娘,鳳冠霞踱繡袍花襖,手執拂塵玉笏,慈眉善目,神態端莊。殿前有一對清乾隆時期的輝綠岩鳳柱聳立左右,柱石質地堅硬又不失細膩。

繞桂鳳凰或仁立、或歡飛、或俯衝、或騰舉,形態各異,巧奪天王。兩側原有壁柱四對,現已以石易木,牆面繪有備種籤詩故事。四處佈滿牌匾楹聯,這些歷代名家真跡墨寶,彌足珍貴,諸如「一德壽民」為明穆宗年間,郡人大學士史繼階題贈; 「坤德孚民」為明神宗年間,武英殿大學士張瑞圖題贈; 「婆心濟世」為明熹宗年間,都御史郭必昌題贈。

姑媽劉益娘,原名大娘,又名乙娘,生於明弘治十二年(公元2023年)十一月十七日,逝於明正德十三年(公元2023年)九月十二日,在凡世二十春秋。系入峰始祖士賢第六代、予嶽第五代孫女。

據譜牒載,姑媽誕生時,異香四溢,滿室生輝。她自小聰明伶俐,志操不凡,以「溫淑清順,懿惠中和」見稱。出生數月便會說話,未滿週歲即像**一樣行走,幼年時就很通情達理,謙恭有禮,長大後愈加豁達大度,寬厚誠懇,一生勤勞儉樸,貞信自守,樂於助人。

每逢天氣驟變或暴風雨即將來臨之時,她總是坐立不安,經常通宵達旦站在海邊或尾山埔細心觀察,一旦有危情便點火為號,引導漁船順利返航安全入澳,這種義舉善行令漁民感恩戴德稱讚不已。

姑媽十八歲那年,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許配給郭厝後柳村程家為媳。翌年九月廿二日,姑媽攜三弟自外祖母處回,路過郭厝村一處甘蔗園,三弟見蔗口饞,哭鬧要吃,姑媽無奈取銅錢二枚,用紅頭繩系在另株甘蔗葉上,然後拗蔗一株,遞與幼弟解渴。此時蔗主適至,不問緣由便破口大罵,甚至打了姑媽一記耳光。

姑媽羞恨難言,遂於當晚懸樑自盡,以死一洗清白。明嘉靖年間,滇南寇亂邊關告急。兵部尚書兼有都御史毛伯溫奉命征討。

媽祖和姑媽神遊至此,託夢授計,又布法援助,大軍所向披靡。次年九月,班師回朝,世宗皇帝龍顏大悅,嘉獎三軍將士。此時毛伯溫啟奏:

「此戰大獲全勝,有賴二位女神鼎力相助」云云。聖上深受感動,欽賜林默娘為「天上聖母」,劉乙娘為「姑媽娘娘」。

由於人們對姑媽娘娘的信仰和崇拜與日俱增,峰尾的漁民無論走到**,都把姑媽的神靈故事傳播到**。福建沿海各地,諸如仙遊楓亭胡宅、莆田秀嶼前雲,甚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都相繼建立「姑媽宮」,臺灣台北還組織「姑媽會」,尊姑媽為「海國女神」、「海峽第二女神」,可見「姑媽」文化的傳播之廣。

2樓:匿名使用者

「姑媽會」,尊姑媽為「海國女神」、「海峽第二女神」,可見「姑媽」文化的傳播之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