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會普通話,與外地人怎麼交流

2021-05-22 13:41:54 字數 4909 閱讀 3964

1樓:甜錄俗

古人不會普通話,與外地人基本都使用官話進行交流。

官話(mandarin)意思是漢語中分佈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一支話語。古代中國約70%的人口以官話為母語。官話在中國北方地區、南方的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北大部、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區、安徽北部、江蘇北部作為母語使用。

官話,過去學界又稱北方方言.

1,是漢語的一個分支.

2,現代的國語、普通話,也就是由官話演變而來。現代標準漢語(即**的國語、現在大陸的普通話)以官話中的北方話為基礎。

3,普通話的舊稱。

4,作為漢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的北方話也統稱為官話。

5,官腔。

官話的分類

官話大致分為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分別以北京話、成都話、西安話、揚州話為代表。華北官話、西北官話分別通行於中國北方的東部和西部,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分別通行於中國南方除吳、贛、湘、粵、閩、客家等方言區以外廣大地區的西部和東部。

官話的特徵

語音官話內部一致性比較大,除了南方地區的部分官話之外,大部分地區都能夠彼此通話。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的語言就是現在的文言文,你看論語就是孔子和他**們的對話錄。至於老百姓,無非就是不用很高雅的詞彙,或引經據典什麼的。至於普通話是沒有的。

當時朝代是有官話的的,一般就是看皇帝說什麼地方話。就像秦朝,那官話就是陝西話(當時的)。宋朝就是河南話。

至於地方上,那有專門搞語言接待的。至於老百姓,你外地人聽不懂誰管你,官方的事情都要有當地各級官吏下傳,自然都是本地人當小官,吏使。地方上也有些無業人專門做這種集翻譯,嚮導,陪伴於一身的工作,我記得宋時把這種人稱為幫閒,伴當。

至於遊學,住宿是沒有問題的,再說了,店小二,酒樓夥計什麼的這都是專業呀。想想徐霞客,每到地方都是必找此類人等的。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15 16:

19 曾經做為全國通行語的方言如下:

周至西晉:古代雅言(時洛陽話)官方通行,當然和今天洛陽話差別是比較大的。

東晉至南北朝:北方雅言(時洛陽雅言)官方通行。

永嘉之亂,衣冠南渡,中國官方話開始分為兩種:北方雅言和南方雅言。北方雅言是北朝標準音,和今天洛陽話差別較大。

南方雅言(時建康雅言)官方通行。

建康今為南京。南朝以南方雅言為官方標準音。南方雅言以當時建康話為標準,但是和今天南京話不同源。當時建康話屬於吳語,和今天蘇州話同源,但是差別仍然很大。

隋:北方雅言(時洛陽雅言)官方通行。

隋朝統一,北方雅言重新獲得唯一的官方地位,北方雅言和今天洛陽話差別較大。

南方雅言(時金陵雅言、揚州吳音)官方通行。

金陵今為南京。由於揚州經濟的繁榮,原南方雅言分化為兩支,一支以金陵話為代表,一支以揚州話為代表,他們都屬於吳語,比較接近。吳音和今天的蘇州話同源。

上層社會一般通曉揚州吳音。隋煬帝也學習過吳音。吳音和今天的蘇州話差別較大。

今天的南京話和揚州話屬於江淮官話。一般認為江淮官話是北方雅言和吳語的結合,和吳音不同源但是受到吳音影響。

唐:北方雅言(時洛陽雅言、長安雅言)官方通行。

長安官話是長安化的北方雅言,和今天西安話差別較大,有專家稱接近今天的粵語。

南方雅言(時蘇州吳音、金陵雅言、揚州吳音)官方通行。

唐初揚州話也是吳音的代表,但是後來揚州由於戰爭,經濟地位讓位於蘇州。由於唐朝蘇州經濟的大發展,蘇州吳音一開始流行於沿江和江南,後重新轉為全國大部分地區通行,通行主要人群是知識分子,當時的藝術工作者,歌妓等中間一般也流行使用吳音。和今天蘇州話差別較大。

金陵今為南京。和今天的南京話不同源。今天的南京話屬於江淮官話。

北宋:北方雅言(時洛陽雅言、開封雅言)官方通行,和今開封話差別很大。

南方雅言(時平江吳音、金陵雅言)官方通行。平江即今天的蘇州。北宋的江南文化承襲了唐代的強勢地位。吳音繼續流行於當時的知識分子和文藝工作者。和今天的蘇州話差別較大。

金陵今為南京。和今天的南京話不同源。今天的南京話屬於江淮官話。

南宋:南方雅言(時臨安雅言、平江吳音、金陵雅言)官方通行。

南宋的三大有通行地位的語言(臨安話、平江話、金陵話)都屬於吳音。從南宋開始,南北雅言合併為一種,結束了1000多年的標準語言**。臨安即今天的杭州,臨安雅言是受到北方雅言影響的吳音。

今天的杭州話仍然帶有北方口音。和今杭州話差別很大。平江即今天的蘇州。

和今天的蘇州話差別較大。金陵今為南京。和今天的南京話不同源。

今天的南京話屬於江淮官話。

元:蒙古語,官方通行。大都話,官方通行。

元代漢語沒有標準音,官方語言一般沿革宋朝的南方雅言,但大都話亦有通行度。

明:南方官話(時南京官話)官方通行。

南京方言從吳音轉為江淮官話,當時南京話類似今老南京話,當時外國人學習漢語較多以南京官話為主。遷都北京後,仍然以南京官話為主。

北方官話(時北京官話)官方通行。類似今北京話,開始為土話,後來隨著遷都北京,開始有一定影響力。官方語言重新開始分為南北兩支。

吳音(時蘇州白話)民間通行。繼承宋代南方雅言。明代開始,南方雅言轉為民間。

明代江南承襲了歷代的經濟文化中心地位。當時有人云: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之而雅,俗者,則隨而俗之。。

蘇州白話對各個劇種有很大的影響。百戲只祖崑曲也是使用蘇州白話。蘇州白話發音類似今蘇州話。

清:南方官話(時南京官話)官方通行。

類似今老南京話,清初流行於官方,雍正年間(2023年)清設正音館,取消南京官話的標準音地位。

北方官話(時北京官話)官方通行。雍正年間(2023年)清設正音館,確立北京官話為官方地位。類似今北京話。吳語(時蘇州白話、上海蘇白)民間通行。

類似今蘇州話,清末由於戰爭,蘇州經濟地位下降,讓位於上海。蘇州的文化影響力開始減小。上海式蘇州白話,是蘇州話和上海話的結合,蘇州經濟文化地位讓位於上海之後,上海文化開始影響中國。

粵語(時廣州白話)民間通行。

類似今廣州話,由於廣東經濟迅速發展,清末開始流行,影響力慢慢擴大。

**:老國語(北京話)官方通行。類似今北京話,兼顧南北官話,帶有入聲。

新國語(北京話)官方通行。和今天普通話相差不大,無入聲。

吳語(蘇州話、上海話)民間通行。

今天的上海話在**形成。影響力在華東地區較大,在全國也有一定影響。但相比歷代蘇州話的地位就遜色多了。

粵語(廣州話)民間通行。影響力在華南和海外較大,在全國也有一定影響。

現在:普通話(北京話)官方通行。

上海話(上海話)民間通行

上海話屬於吳語,在江南影響力較大,全國也有一定影響。

閩南語(廈門話)民間通行

隨著福建和臺灣經濟的發展和放開了方言使用,閩南語的地位正在上升。目前在福建和臺灣影響力較大,在全國也有一定影響力。

粵語(廣州話)民間通行

隨著改革開放和廣東地區的經濟發展,加上香港的地位。粵語的地位僅次於普通話。目前在廣東影響力較大,在海外的影響力也很大,在全國也有一定影響力。

四川話 (成都話)民間通行

四川話屬於西南官話。隨著四川經濟的發展和較大的人口底數,四川話的地位正在上升,在全國也有一定影響力。目前僅次於普通話和粵語。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13 21:16 漢語自古以來有方言同時也有共同語言。注:

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作為唐朝標準音,規定**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另外,江南開始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因此蘇州話和當時的首都長安話一道,也成為一種通行語。宋代著《唐韻》的基礎上,制定《廣韻》。

元代以首都大都話為標準音。不過不像我們現在推廣普通話這樣大力去普及說到普通話,就要講到白話文了。

人們會覺得,白話文在我國的出現就像平地拔樓一樣,出現的過於突兀,沒有史料記載。不過我們可以想象一下:

假如你是古人。

假如你是古人,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整天之乎者也地說話,這肯定是一個神經病。難不成普通說個話也要查字典?人們會選擇合適自己的語言來說話。

也就是說,文言文不易於口頭交流。這也正是有些人(不論古今)一看文言文就頭疼的原因。

分析你的問題,要從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較來說起。

1、文言文比白話文言簡意賅,往往簡單的幾個字就能譯成很多文字。

2、剛才說的,文言文不易於口頭交流。

據1得:既然文言文具有言簡意賅的特點,一定是當時什麼被迫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促使的。當時的情況也許沒有太多用於書面紀錄的帛、竹簡,於是,人們為了節約這些資源,就把要說的話簡述在帛、竹簡上。

久而久之,就成了文言文。

據2得:既然文言文不易於口頭交流,那麼文言文的出現,就一定不是口頭相傳的。我們可以發現,文言文都是出現在書本里的。

也就是說,文言文可能是古代一種專門用於記述語文面的語言方式。這一點和1不謀而合。當人們覺得,要讓自己的後人知道我們這一輩人生活過的時候,或是需要某些事情要特殊記憶的時候,就誕生了文字。

文字又演變,從甲骨文、鐘鼎文等等,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漢語,一定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歲月。不過我不太清楚,鐘鼎文和甲骨文上記述的是白話文還是文言文?

以上均是現有白話文後又文言文的說法。下面是現有文言文後有白話文的假說:

古時候,人們沒造那麼多的字,表達的意思也不清晰,於是,就把要說的話縮略,形成這言簡意賅的文言文。隨著造的字越來越多,表達意思越來越清晰。漸漸的,就形成了易於交流的白話文。

不過這個說法有個欠缺,就是如果是按造的字來講話的,那麼有寫字是寫不出來的。在這裡也打不出來,你慢慢想,就會想到很多。說不好聽的,就像罵人的髒話,若不是從古口頭傳到今,誰去發明它們怎麼寫呀!

當然,我認為文言文是取自於人們口頭相傳的方言。因為我堅信普通話不是方言。沒有一個地方的中國人從一開始就把普通話當作方言的。

當人們沒有普通話的時候,人們彼此的方言也是聽不懂的。不過我想,方言這個東西也和南北的差異有關。從南到北,方言也應該有一個地域上的過渡流程。

所以,一點一點,白話文和文言文就可以流傳廣開,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至於普通話,我想它最初的形態應該是在私塾裡。人們有了文字以後,就會有小孩子看不懂書。於是,相應的行業也就誕生了——教育業。

人們把說話、寫字的最正確的方式組合起來,就形成了教材和字典。一開始的時候沒有字典,「口頭字典」就應是在私塾裡誕生的。普通話只不過是把方言規範起來而已。

奶奶的媽媽用普通話怎麼稱呼,普通話中媳婦與丈夫媽媽怎麼稱呼

外曾祖母 太姥姥。奶奶的媽媽是爸爸的外祖母 姥姥 外婆 是自己的外曾祖母,自己是她的外曾孫女,也可以稱呼她太姥姥。父系社會 孫男 男兒的男兒 的孩子叫曾孫 孫女 男兒的女兒 的孩子叫曾外孫 外孫男 女兒的男兒 的孩子叫外曾孫 外孫女 女兒的女兒 的孩子叫外曾外孫。母系社會 孫女 女兒的女兒 的孩子叫...

古人怎麼說話,普通話和現在的一樣嗎

有人說漢唐時期中國說的是 陝西話 也沒有什麼錯 但是漢唐時期的 陝西話 和現在的 陝西話 全部不是一種語言 因為歷史原因當時 戰國500年讓中國的方言變化很大 後又因秦國統一之後 官方性質的大規模移民 幾乎把中國方言來了一個大調動 後來進入五代十國 大量的少數民族語言融入漢語之中 之後又各種歷史原因...

奇怪了怎麼好像就那些上海人普通話不錯

同意樓上的,而且我覺得上海普及普通話屬於蠻認真的 個人意見 上海人還是會講上海話的啦,可能只不過現在還是越小越不標準罷了.還有還有,對於北方人來說,聽上海人說話一聽就聽的出來是上海人,實際上作為上海人,聽到講的不標準的也很清楚可以知道他是哪兒來的。好像上海人講普通話有種特別的語調什麼的,可能是尾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