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紡車 或石磨,石臼,水車等)的特徵及用途

2021-05-22 00:44:53 字數 2362 閱讀 5506

1樓:匿名使用者

石磨是由兩塊厚重抄的圓形石盤襲組成,稱為「磨扇」bai。兩塊磨扇上下對合du,其**部zhi位鑿有磨腔;上扇還鑿有填加糧食dao的孔道,孔道與磨腔相連。在兩片磨扇的對合面上,分別鑿成凸凹不平的鋸齒狀,稱為「磨齒」。

下片磨扇的中心,安置一根向上突出的鐵製立軸;上片磨扇的中心,則鑿有能套在下扇立軸上的套孔。使用時,推動上扇的手柄使其旋轉即可。

石磨的上扇在作旋轉運動時,由於其磨齒與下扇的磨齒相互間咬合以及相錯,而形成很微小的升降運動,於是上下扇之間便出現了瞬息的齒隙,使加工的糧食通過上扇的孔道不斷進入磨齒。石磨在使用時,將杵臼的上下衝擊力改變為齒面摩擦力,將杵臼的間歇工作改變為連續工作。這樣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石磨的發明,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石磨不斷加以改進。這項發明,在當時的世界上均處於領先地位。

希望對你有幫助,石磨我家原來有的,現在當然沒人用了。

水車有什麼特徵和用途

2樓:匿名使用者

水車是一種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水車也叫天車,車高10米多,由一根長5米,口徑0.5米的車軸支撐著24根木輻條,呈放射狀向四周。每根輻條的頂端都帶著一個刮板和水斗。

刮板刮水,水斗裝水。河水衝來,藉著水勢緩緩轉動著十多噸重的水車,一個個水斗裝滿了河水被逐級提升上去。臨頂,水斗又自然傾斜,將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農田裡。

水車外形酷似古式車輪。輪幅直徑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高達15-18米。輪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輪軸,以及比木鬥多一倍的橫板。一般大水車可灌溉農田

六、七百畝,小的也可灌溉

一、二百畝。水車省工、省力、省資金,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進的灌溉工具了。

最早的水車與羅馬 型水車有什麼不同

3樓:匿名使用者

人類學會了種植技術後,但收穫的糧食部分不能直接食用,還需要一定的加工程式後才會製作出更精美可口的食物。原始的方法是把糧食放入石臼,再用石杵在石臼中搗碎糧食。後來人們發明了用石磨,或人工推或用牲畜來拉動石磨轉動把糧食碾碎。

這樣不但糧食磨不太細,而且量很少,浪費時間。羅馬水車的出現,使人類糧食原始加工進入到了機械加工的初期。

古希臘的水車構造是在垂直軸的周圍水平安裝多片葉輪,用水槽衝下來的水推動葉輪。這種水車也用於推動石磨磨麵粉。而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建築家比托維斯改變希臘的水平式水車為垂直式水車,水從豎起來的水車下部葉輪衝下去,這種水車採用了齒輪傳送結構,水輪可以快速帶動石磨,大大提高了效率。

羅馬人把這種水車帶到他們統治的地區使用,在蒸氣機發明之前,水車被廣泛作為工藝作坊,如榨油、染坊、和抽水裝置的動力。

公元6世紀,羅馬與哥特人打仗。哥特人破壞了驅動水車的水道,使麵粉廠無法磨面。羅馬的司令官利薩留斯和技師就發明了漂浮式水車,以應急需。

這種漂浮式水車是一種特別有趣的水車,與以前世界各地的水車大不一樣。它不受江河水的降落影響,在江河的急流處拴住兩隻駁船,船上安有磨粉機,兩船之間安放水車,利用水流推動水車,帶動磨粉機。這種水車是近代水輪機的前身,一直被廣泛採用到10世紀,並在水力發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直到 19世紀,電動磨粉機的發明,人類就能夠生產出更加精製的麵粉了。

川中水車如紡車,所述的工具最早出現於什麼時期

4樓:9點說史

唐朝時期。

中國水車,舊時中國農灌工具。流行華北、東北、華中等地區。中國自古就是以農立國,與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水利作為農業中最不可缺的一環,各朝**雖致力於興修水利工程,不論是灌溉渠道或是運河都動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營建。

但是這些渠道大都分佈在各大農業區,至於高地或是離灌溉渠道及水源較遠之地,顯然是無法顧及。於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善用其智慧,發明了另一種能引水灌溉的農具水車。

擴充套件資料

唐朝時期的農業

唐朝農業生產工具與技術較前代有新的進步。曲轅犁就出現在唐朝。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唐初,有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著名的如玉樑渠、絳巖湖、鏡湖等。

天寶年間,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鬥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鬥僅五文。

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遷,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5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川中水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首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材料所述工具最早出現於( )

從「川中水車如紡車」,可知是一個形狀像紡車的水車,水車上「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在我們學過的知識中用竹筒舀水的水車只有筒車,這樣就可以判斷筒車最早出現在唐朝。

唐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