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經中不尚賢,使民不爭是什麼意思呢

2021-03-14 05:13:21 字數 2536 閱讀 3457

1樓:

「不尚賢,使民不爭」意思就是不尊賢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所著《道德經.第三章》。

原文如下: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白話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

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擴充套件資料

不尚賢  使民不爭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解讀

在老子的理念中,道的本體是「無」,其所表現的是「無為」,所謂「無為」就是不強妄為,信任自然。再說,「無」作為道體而似無實有,「無為」作為道的運作法則,其所表現的是似 「無」的行為,就是順其自然而不強妄為,不非有為。

所以老子主張「不尚賢」、「不貴難之貨 「、 「不見可欲」,這樣百姓就不會爭權奪利,不會為得到稀有寶物而去偷竊,也不會被顯耀事物東西所迷惑而引起禍亂。

當然,老子的主張並非沒有針對性,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國與國之間互相征戰兼併,大國稱霸,小國自保,統治者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紛紛招纜賢才用以治國安邦。

當是時,處處崇尚賢才,許多學派都提出「尚賢」的主張,然而,在尚賢的旗幟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竟相爭權奪位,搶佔錢財,給社會帶來了惡劣的影響,一時間,民心紊亂,盜賊四起,社會處動盪不安。針對社會上被人們推崇的「尚賢」主張的帶來的負面消極影響,老子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如何治理呢?老子強調「聖人之治」的原則。「虛其心,弱其志」是說治國治民要使百姓得到心靈的淨化,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心,「實其腹」「強其骨」,使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沒有爭強好勝之志。

「無智」即沒其有巧偽的心機和心態。「無慾」即沒有貪慾的擴大,保持心靈的純真、樸實,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做到了無為而治。這一章與前一章相呼應,從社會的角度,使人人都回歸純潔的、無私無慾的自然本性,這樣以自然規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這一章反映了老子對法時物慾氾濫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批評,強調淨化人們心靈,提高人們精神境界的重要性。

老子認為,物慾氾濫是因為人們失去了正常的精神世界,寧靜的心靈被那些標榜賢才、貴重財物、貪圖名利和可欲的行為弄糟了,破壞了,從而導致社會混亂,天下紛爭的局面,所以老子提出「無為而治」。

要求統治者按「無為」的原則去做、去辦事,不要亂為、妄為,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做到無私無慾,心平氣和,在觀念上淡化主觀意志,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調動和發揮心靈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老子的「無為」思想,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有其進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認為,歷史的發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規律,這規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縱,也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支配,而是客觀的、自然的,這種觀點對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觀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觀念起到了一定的破壞作用。

2樓:匿名使用者

不尚賢,使民不爭的意思是如果社會上沒有恭維有才華的人,就不會導致老百姓相爭。

註釋:尚:崇尚,推崇,看重。賢:賢能之人,德才兼備之人。民:百姓。

此句出自《道德經》第三章

原文如下: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3樓:文子

不尚賢,使民不爭;

譯文:如果社會不崇尚賢能,就不會導致百姓相爭;

註釋:尚:崇尚,推崇,看重。賢:賢能之人,德才兼備之人。民:百姓。

對賢能之人的推崇是不可少的,這可以說是社會對一個人的肯定,也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對於「民不爭」,這裡更多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寧靜,有什樣的能力就適應什麼樣的名聲,看重能力,而不只是沉迷那「聲名大噪」。

這個情況,是在理想社會,天下大同。

4樓:匿名使用者

①賢,敬辭,指能幹的,多才多能。②賢的本義:善良、勞累、多財!

賢古意,以財分人之謂賢,賢,從臤從貝。古文臤,臣為順從的眼睛,又,兩隻眼睛之意;貝為財富。賢,可理解為能守住財富的人,道德經此處的賢字,應理解為「掌握財富的人」。

應譯為:不推崇財富,使民不爭。

5樓:

不尊賢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不去特意哄抬貴重物品,民眾就不會生出盜竊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慾望,民眾之心便不會亂。因此聖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讓其吃飽,削弱其爭名奪利之志,強健其身體健康生活。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慾望牽著走,不自以為聰以便不會胡來,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如此無為無慾發展,則無所不為的發展,人類終回走向天道最完美世界,而不墮入惡性迴圈,走不出殺與被殺的怪圈。

老子的《道德經》的確包含萬千,但是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一定抱著辯證的思想去看待,也沒必要一定遵從前人的釋義,要有自己的觀點哦。

老子道德經中的經典語句及譯文《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文 道可以說就是路,但不僅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僅僅就是路這一個名。我們沒有給道取名的時候,道就已經創造了天地 我們現...

道德經中名和實是什麼關係,道德經中道和德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

老子 又稱 道德經 它成書於我國春秋末期,作者是老聃。這是一部充滿智慧的著作。老子 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內容極為豐富。在書中,老子以其獨有的視角,了宇宙的形成 萬物的本源 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和政治問題。並且提出了 道 自然 無為 等等著名的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石之作。老子 中包含...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

老子的 道德經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不用巧智人,不使人們爭名利。不從物稀力貴,不使人有盜之心,有了名利財貨,人們自然會去爭搶,會治之人,應該讓人虛心,口有虛心才能知道自身不是之處,不能有太大的慾望,做好每件事,不去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