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讀後感

2021-03-19 17:23:55 字數 5701 閱讀 8587

1樓:匿名使用者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這是唐人楊敬之《贈項斯》中的名句,從而催生了為人說項的成語佳話。而在季羨林眼中,胡適先生就是這種無條件獎掖提攜後學青年的典範——不是偶爾為之,而是畢生為之:

一個人偶爾提攜一次後進容易,難的是畢生獎掖後進,以至於「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何其難哉!何其偉大!

不可遇,不可求!僅此一項就足以令人高山仰止。不僅如此,胡適先生絕無一點奢侈作風。

因為作為北大校長,他的辦公室「狹窄簡陋」!好一個「狹窄簡陋」!短短四個字,羞煞多少人!

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待人親切和藹,見什麼人都是笑容滿面,對教授是這樣,對職員是這樣,對學生是這樣,對工友也是這樣,從來沒見他擺當時頗為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而「年輕的後輩,在他面前,決沒有什麼侷促之感,經常如坐春風中。」而在我看來,最難能可貴的是「適之先生是非常懂得幽默的,他決不老氣橫秋,而是活潑有趣。

有一件小事,我至今難忘。有一次召開教授會,楊振聲先生新收得了一幅名貴的古畫,為了想讓大家共同欣賞,他把畫帶到了會上,開啟鋪在一張極大的桌子上,大家都嘖嘖稱讚。這時適之先生忽然站了起來,走到桌前,把畫卷了起來,做納入袖中狀,引得滿堂大笑,喜氣洋洋。

」這種幽默,後世何曾得見?這種校長、這種領導,可親可近。如此領導,校園焉能不和諧?

因而胡適主政北大的歲月,成為季羨林先生「畢生難忘的歲月」,也就不足為奇。而這種記憶,也決非季羨林先生一人的記憶,而是一個時代的一種記憶符號。而曾幾何時,包括胡適先生在內的諸多大家,卻在大陸作為反面典型,成為批判的物件……如今,抹去歷史煙雲,迴歸事實真相,胡適先生的形象就顯得愈加偉岸。

而在《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這篇短文中,我們還看到了異國他鄉的德國老師平實卻光輝的偉大形象。季羨林先生寫道:「瓦爾德施密特先生,最初兩個學期,選修梵文的只有我一個外國學生。

然而教授仍然照教不誤,而且備課充分,講解細緻,威儀儼然,一絲不苟。幾乎是我一個學生壟斷課堂,受益之大,自可想見。二戰爆發,瓦爾德施密特先生被徵從軍。

已經退休的原印度講座教授西克,雖已年逾八旬,毅然又走上講臺,教的依然是我一箇中國學生。西克先生不久就告訴我,他要把自己平生的絕招全傳授給我,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傳》,還有他費了二十年的時間才解讀了的吐火羅文。在吐火羅文研究領域中,他是世界最高權威。

我並非天才,六七種外語早已塞滿了我那渺小的腦袋瓜,我並不想再塞進吐火羅文。然而像我的祖父一般的西克先生,告訴我的是他的決定,一點徵求意見的意思都沒有。我惟一能走的道路就是:

敬謹遵命。」

一個教授只教一個學生?沒錯,就是一個學生,那就是季羨林。教授是瓦爾德施密特先生,一個只教授一個學生也是「備課充分,講解細緻,威儀儼然,一絲不苟」的教授。

這不是在浪費資源嗎?可是,這就是德國!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德國如此先進發達了。

而接替瓦爾德施密特教授的是一個已年逾八旬、已經退休的教授西克,「教的依然是我一箇中國學生」。而此時正值二戰戰事吃緊,所以瓦爾德施密特教授不得不離開課堂、走上戰場!所以已經退休而又年逾八旬的西克教授不得不重新走上講臺!

而且他重新走上講臺卻僅僅是為了教一門課,教一個外國學生!其實,他是在延續著一種文化血脈!就是這個西克教授,是研究吐火羅文的世界最高權威,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平生的絕招全傳授給一個外國青年。

而吐火羅文可是「他費了二十年的時間才解讀了的」!而尤其令人感動的卻是季羨林先生看似平淡的回憶:「現在回憶起來,冬天大雪之後,在研究所上過課,天已近黃昏,積雪白皚皚地擁滿十里長街。

雪厚路滑,天空陰暗,地閃雪光,路上闃靜無人,我攙扶著老爺子,一步高,一步低,送他到家。我沒有見過自己的祖父,現在我真覺得,我身邊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他為了學術,不惜衰朽殘年,不顧自己的健康,想把衣缽傳給我這個異國青年。

此時我心中思緒翻騰,感激與溫暖並在,擔心與愛憐奔湧。我真不知道是置身何地了。」大師的形象,在這一刻,已經定格。

一邊是戰爭的隆隆炮聲,一邊是學術的勤勤耕耘:這是一幅多麼動人,然而卻小中見大的油畫,一種多麼感人至深的意境!唯有孔子厄陳蔡,七日不火食,命懸一線,絃歌不絕,施教不輟,能夠與之相媲美。

此情此景,甚至過孔子遠矣!因為孔子當年的困頓,至多不過只是涉及師徒幾個個體的命運;而德國其時的境況,卻關乎整個德意志民族的生死存亡!當此危亡之冬,生命不息,教育不止,怎不令人而震撼而感佩而動容而崇敬!

大音希聲,大學無痕,大師永恆!同時,令人肅然起敬而由衷讚歎的是:德國,偉大!

世事如轉蓬。如今,季羨林先生也已駕鶴西遊。憑著先生的個性,想來也一定還在另一個世界和胡適先生以及其他恩師切磋學問吧。

果真如此,那氛圍也一定仍如當年胡適先生主政北大一樣:和諧、輕鬆、幽默。胡適和他那一輩人成就了北大的繁榮與盛名,季羨林先生也與北大終身相伴,並在北大乃至中國學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只是,季先生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為了自己的財產,身後的北大,居然和自己的兒子之間,爆發了力量懸殊的爭奪戰。雖然至今沒有結果,其實,這是一種無言的結局而且早就註定:

撼大樹易,撼北大難!不過,北大如此不堪,真是斯文掃地。相容幷包無,大師已消逝,北大不大矣!

《我的童年》讀後感600字 季羨林

2樓:匿名使用者

《我的童年》是季羨林先生的一篇文章,適逢先生誕辰100週年,讀來別有一番滋味。

先生在文章中講述了自己讀中學前的一些生活瑣事,雖然是生活瑣事,亦正如作者所言,「現在寫這些事情還有什麼意義呢?這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邊瑣事,使我終生受用不盡,它有時候能激勵我前進,有時候能鼓舞我振作」。是啊,兒時的生活學習經歷僅是一些簡單的生活瑣事,童年時小小的孩童還不知道樹立遠大的理想,還沒有堅定的信心,可這兒時所有經歷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先生的言行,以至於影響了先生的一生。

寫到這裡時便不由得想起了製造戰爭的希特勒,有資料顯示希特勒的童年缺少家庭親情,是在扭曲的親情環境中長大的,於是缺少愛的希特勒便成長為一個戰爭狂人。季羨林先生雖然度過了一個缺衣少吃的童年,可先生卻擁有一個充滿愛的童年,有愛他的父母,有關心他成長的叔父,疼他的同村的奶奶,所有的愛豐盈了他的心靈,這些愛讓他能正確的認識世界,讓他在愛的道路上成長為大師,成長為造福人們心靈的人。

讀著先生的童年,回憶著我的童年,心裡竟然微微發酸,童年裡有扔沙包,跳皮筋,有打豬草,摘棉花,有小鳥,有蛐蛐,有清清的小河,有藍藍的天空,有《故事會》,有《少年文藝》,有兄弟姐妹,有小夥伴,有充滿愛的大家庭,所有的經歷讓我懂得去熱愛這世間的萬物,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看著女兒的童年,不由得去深深的思考,女兒的童年有各式各樣的高科技玩具,卻少了滾一個鐵圈能樂上半天的快樂,有便捷的網路及電視帶來的豐富的知識,卻少了看童話故事長大的那種帶著些許矇昧的童真。看著女兒**化的童年,我想,這一切都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我們都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份子,不論是季先生的童年,還是我們的童年,還是孩子們的童年,最重要的是童年一定要充滿愛,因為,充滿愛的童年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季羨林三個乞丐讀後感600字

3樓:匿名使用者

兩個乞丐_兩個乞丐季羨林答案

字號:大 中 小

時間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但是兩個乞丐的影像總還生動地儲存在我的記憶裡,時間越久,越顯得明晰。我說不出理由。   我小的時候,家裡貧無立錐之地,沒有辦法,六歲就離開家鄉和父母,到濟南去投靠叔父。

記得我到了不久,就搬了家,新家是在南關佛山街。此時我正上小學。在上學的路上,有時候會在南關一帶,圩子門內外,城門內外,碰到一個老乞丐,是個老頭,頭髮鬍子全雪樣地白,蓬蓬鬆鬆,像是深秋的蘆花。

偏偏臉色有點發紅。現在想來,這決不會是由於營養過度,體內積存的膽固醇表露到臉上來。他連肚子都填不飽,**會有什麼佳餚美食可吃呢?

這恐怕是一種什麼病態。他雙目失明,右手拿一根長竹竿,用來探路;左手拿一隻破碗,當然是準備接受施捨的。他好像是無法找到施主的大門,沒有法子,只有亮開嗓子,在長街上哀號。

他那種動人心魄的哀號聲,同嘈雜的市聲攪混在一起,在車水馬龍中,嘹亮清澈,好像上面的天空,下面的大地都在顫動。喚來的是幾個小制錢和半塊窩窩頭。

像這樣的乞丐,當年到處都有。最初並沒有引起我的注意。可是久而久之,我對他注意了。

我說不出理由。我忽然在內心裡對他油然起了一點同情之感。我沒有見到過祖父,我不知道祖父之愛是什麼樣子。

別人的愛,我享受得也不多。母親是十分愛我的,可惜我享受的時間太短太短了。我是一個孤寂的孩子。

難道在我那幼稚孤寂的心靈裡在這個老丐身上頓時看到祖父的影子了嗎?我喜歡在路上碰到他,我喜歡聽他的哀號聲。到了後來,我竟自己忍住飢餓,把每天從家裡拿到的買早點用的幾個小制錢,統統遞到他的手裡,才心安理得,算是了了一天的心事,否則就好像缺了點什麼。

當我的小手碰到他那粗黑得像樹皮一般的手時,我心裡說不出是什麼滋味:憐憫、喜愛、同情、好奇混攪在一起,最終得到的是極大的欣慰。雖然餓著肚子,也覺得其樂無窮了。

他從我的手裡接過那幾個還帶著我的體溫的小制錢時,難道不會感到極大的欣慰,覺得人世間還有那麼一點溫暖嗎?

這樣大概過了沒有幾年,我忽然聽不到他的哀叫聲了。我覺得生活中缺了點什麼。我放學以後,手裡仍然捏著幾個沾滿了手汗的制錢,沿著他常走動的那幾條街巷,瞪大了眼睛看,伸長了耳朵聽。

好幾天下來,既不聞聲,也不見人。長街上依然車水馬龍,這老乞丐到**去了呢?我感到淒涼,感到孤寂。

好幾天心神不安。從此這個老乞丐就從我眼裡消逝,永遠永遠地消逝了。

季羨林 散文隨筆《霧》讀後感 600字 100

4樓:love美美的春天

近日閱讀季羨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選集,耳目一新,感觸良多。季先生堪稱學界人瑞、文壇常青樹,其寫作期之長、創作生命力之旺盛,舉止無雙。

該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從**作開始一直到新作《憚巴老》,按年代順序排列。細細閱讀,可略見其創作的線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歷史變遷,顯示「世紀老人」的風範,表現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處校園、情繫世界,他的社會活動、足跡遍世界,個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會堂,又住過「牛棚」,基於豐富的閱歷,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許多內容,絲絲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對於後來人,這是最好的、最活得歷史。

更突出的一點,就是其散文知識之豐富性、活動領域之廣闊多樣性和個人體驗之深切性無縫地融合在一起,讀來不忍釋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時代風雲的鏡子,也是抒發人們心聲的畫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風格更是平實、誠摯,是不屈不隱的本色寫作,讀其文,可見其人。文章平白淺近,沒有華麗的詞藻,不輕易表露深愛和沉痛。他晚年與貓為伴,其中一隻心愛的貓叫咪咪,是一隻渾身雪白的波斯貓。

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難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筆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話「它從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遠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來,我內心還顫抖不止。」

中國近代外交家黃遵憲倡導「我以我手寫吾口」,季先生則是「我以我手寫吾心」,文字雖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對生活的感悟卻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頓悟的譏諷,也沒有驚世駭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機智和才智取勝,但文章處處閃現其真情、真實、真摯、真切,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個特點。如季老寫於2023年的散文《八十抒懷》,讀後為之動容,他寫道:

「十年浩劫後,我成了陶淵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詩我很欣賞: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我一定要做一些對別人有益的事,絕不想成為行屍走肉」。這就是一任愛國老人的心聲。

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寫道:「……在學習你的作品時,有一個人絕不會掉隊,這就是九十五歲的季羨林」。這是季老寫於2023年的散文片斷,展現了一種知識分子孜孜以求的風骨。

執著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圖虛名,這種精神成為一種性情、一種風範、一種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優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個特點,是一種中國真正知識分子正直和責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寫道:

「我爬格子爬出來的東西不見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讓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沒有毒藥,決沒有假冒偽劣的東西,讀了以後至少能讓人獲得點享受,能讓人愛國、愛鄉、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總之一句話,能讓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現了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和潛心探索社會和人類未知的精神。

閱讀題 夾竹桃 季羨林,夾竹桃 季羨林 閱讀答案

自己好好想想吧 多讀讀文章就知道了.答案在文章中哦 加油吧 1 2 1通過夾竹桃的韌性寫出了他的頑強與生命力 2自己想 夾竹桃 季羨林 閱讀答案 你好!daisy津。感謝信任,久等了!1 第三段寫庭院中各種花卉,卻隻字未提夾竹桃,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答 寫庭院中各種花卉是為了與下文形成對照,起反襯作...

季羨林《成功》閱讀答案,季羨林《成功》閱讀答案

1 根據文章內容,把下面的公式填寫完整。3分 成功 2 作者認為成功的關鍵是什麼?2分 3 本文開頭通過 自然地引出論題 結尾提醒人們 強化文章的中心。本題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4分 4 請為本文補寫一個有關勤奮的名人事例。3分 5 文中說 天資是由 天 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

關於《夾竹桃》季羨林,的賞析夾竹桃課文季羨林寫

夾竹桃 是季羨林寫的一篇被人譽為 具有史詩性質 的散文,本篇為節選。在這篇散文中,季先生在爭奇鬥豔的萬花叢中,選擇了既非名貴 又不嬌豔的夾竹桃作為吟詠物件 按總 分 總的順序,形象細緻地描述了夾竹桃常開不敗的特點和它特有的欣賞價值,以清新淡雅 樸實自然的風格將人帶入美的境界。通過對夾竹桃的描寫,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