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支柱分別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含義

2021-03-20 01:57:58 字數 5095 閱讀 7446

1樓:小月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

是資訊化的世紀,自然也是學習的世紀。那麼,21世紀人應該學什麼、怎樣學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到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

該報告認為,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life—long study is the passport to the new millennium),而終身學習通過「四個學會」來實現,即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這是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個人一生的知識支柱。近幾年來,上百個國家的教育發展都在借鑑這一現代教育思想。

⒈學會求知

學會求知就是學會學習,即掌握認識的工具,掌握終身不斷學習的工具,學會掌握管理知識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同時,要熱愛學習,勇於探索與實踐,富有批判與創新精神。

譬如,原國家總督學柳斌到北京光明小學聽四年級的語文課,聽的是《小麻雀》一課。課文大意是:一隻小麻雀不小心掉到地上,一隻狗衝過來要吃它。

這時,一隻老麻雀衝下來,發出淒厲的叫聲,把狗嚇住了。課文最後問:老麻雀的行動表現了什麼精神?

標準答案是:表現了偉大的母愛精神。

可是,一個男生站起來,說:「我不同意這個答案。課文沒有證明老麻雀是母的,還可能是公的呢。」年輕的女老師欣喜地表揚了這個男生,說他的分析有獨到之處。

可以說,這是現代教學,不拘泥於標準答案。在應試教育猖獗的地方,常常是一切服從標準答案,集體失語嚴重。由電腦軟體製造標準答案更荒唐,答:

「小白兔愛吃青菜和蘿蔔」是對的,若答:「小白兔愛吃蘿蔔和青菜」則不對。這不是在製造「機器人」或「克隆人」嗎?

應試教育必定讓學生厭學。我們做當代中國中小學生狀況調查時發現,半數以上的中小學生學習超時睡眠不足;因為喜歡讀書而上學的中小學生不超過10%。

孩子唱起了厭學歌曲:「書包最重的人是我 / 作業最多的人是我 / 每天起得最早的 / 睡得最晚的 / 是我是我還是我。」

另一首厭學歌曲更厲害:「太陽當空照 / 骷髏對我笑 / 小鳥說早早早/ 你為什麼背上炸藥包? / 我去炸學校 / 老師不知道 / 一拉弦 / 趕快跑 / 轟隆一聲 / 學校炸沒了!」

想把學校炸掉的學生,怎麼能不厭學呢?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斷呼籲,全世界都要同學業失敗現象做鬥爭。

其實,小學階段最重要的莫過於四個字,即興趣與習慣。沒有濃厚的興趣難以終身學習,也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沒有良好的習慣,興趣難以持久,更難以成就大業。

人生來就是一個學習者,從小就有學習需要。但是,進入學校及工作崗位之後,學習需要分化為四種不同的需要,即認知需要、發展需要、報答需要、競爭需要。最好的是認知需要,即學習就是為求知,就是為了掌握解決問題的本領,這是一個人最重要最穩定的內在學習動力。

另三種需要都有消極性,尤其以競爭需要最糟糕,因為以競爭需要為主的學習者,容易患「成就焦慮」,總怕超不過別人,總怕被別人趕上自己,勢必在戰戰兢兢之中採取最保守也最艱苦的學習方法,發展不會有後勁兒。許多校園悲劇原因皆出於此。杭州天長小學特級教師周武,發現了奇特的「第10名現象」,即學習成績在10名左右的學生成才率高於尖子生,也從另一角度解釋了這一現象。

⒉學會做事

學會做事與學會求知不可分割,是「知」與「行」的關係。它有一個重要概念是:21世紀的人才,由資格概念到能力概念、由技能到能力。

資格即職務、職稱、工齡、年齡等等,能力則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尤其是合作精神、創新精神、風險精神、交流能力等等。從技能到能力,指的是從狹窄的勞動技能到個人綜素質的發展,也叫做第二智慧,即創造力(第一智慧指對知識的掌握)。

如:我們公認比爾·蓋茨為知識英雄、世界首富,他卻靠的並非僅僅是知識,也並非單純的電腦技術,而是一個傑出現代人的綜合素質。

即使古人的成功也離不開學會做事。如諸葛亮為何能大敗曹操呢?主要原因在於聯吳抗曹。

當時,蜀國勢單力薄,於是,諸葛亮來到吳國尋求合作。吳國文武群臣譏笑他打不過曹操,讓吳國幫忙等等。諸葛亮鎮定自若,講明分則敗、合則勝的雙贏策略,終於讓孫權動了心。

吳蜀聯手赤壁之戰,讓曹操幾十萬兵馬潰不成軍。這才形成三國鼎立的格局。這是交流能力與合作能力的成功範例。

現實生活中,由於許多父母與教師忽視孩子子做事能力的培養,使他們走進校園或走向社會大吃苦頭。北京一高三女生胸有成竹考**美院,卻因公共汽車壞在路上,她一直等到考試開始還在車上。此時,滿街都是計程車,她兜裡有100多元錢也想不起打車,因為她是好孩子,從未打過計程車。

這一誤考至少要等一年。有好幾位女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入學後連連被騙被侮

2樓:紫苑小薇

教育的四個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

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到底是什麼?是「學會生存」還是「學會做人」?要參加考試,希望大家給個明確的答案

3樓:妙酒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esco)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四種本領:

(1)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習)

培養學生學會運用認知工具求知,學會發現問題,學會**知識,學會構建知識,也就是要學會繼續學習的本領;注重培養學生認知方法,引導學生通過發現、**和意義構建的途徑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繼續學習能力。

(2)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

既要學會實踐,更要學會創造。就要重視建造可供學生參與的環境,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習者通過環境的互動作用,通過實踐,通過做事獲得知識和能力。

(3)學會合作(learning to together)

要培養學生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就要學會合作生活,合作學習,從過去的集中教學方式到個別學習方式,到現在提倡的協商學習(也稱合作學習)。

(4)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

學會生活、學會自身的發展。要重視發展性教學,「知識--能力—情操」三維課堂教學目標,不僅用於傳授知識,還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養。

4樓:匿名使用者

是「學會生存」還是「學會做人」?要參加考試,希望大家給個明確的答案

新基礎教育的五大核心理念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定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定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 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的意義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

教育是人類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雅斯貝爾斯

教育是每個時代亙古不變的文化傳播手段,沒有教育的國家,缺乏教育的國家就是過家家。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教育就是家庭幸福,穩定安康的前提,沒有教育,就好比石縫中的枯草,缺乏養分,難以遍地開花。

可見人跟教育之間的關係,好比魚離不開水,花草離不開土壤,萬物離不開陽光。

網上前段時間有一個段子:說之所以要多讀書、多受教育,就是因為當我們看到一群鳥在湖面飛過的時候,

能夠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鳥!在我們去戈壁旅遊、騎著駿馬奔騰之時,心裡默唸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在那喊:

哎呀媽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這當然是一種調侃,但是不自覺間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義。

教育還是應該回到像孔子說的,孟子說的,包括蒙田說的,「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古希臘有個哲學家叫西塞羅,他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教育,不僅傳授知識,更能提高個人修為,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力,從而認知自己,並不斷提高自己。我認為,這是教育賦予重要價值和意義,也是指引我們前行。

7樓:樓主的老王

教育是每個時代亙古不變的文化傳播手段,沒有教育的國家,缺乏教育的國家就是過家家。

我們的教育還是應該回到像孔子說的,孟子說的,包括蒙田說的,「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古希臘有個哲學家叫西塞羅,他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教育是人類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教育就是家庭幸福,穩定安康的前提,沒有教育,就好比石縫中的枯草,缺乏養分,難以遍地開花。可見人跟教育之間的關係,好比魚離不開水,花草離不開土壤,萬物離不開陽光。

擴充套件資料

教育孩子的方法

1、給孩子隨星玩耍的時間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愛。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排滿各種活動。每個孩子都要有自己隨性的時間。

2、鼓勵多運動

陪孩子一起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她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的生活狀態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能夠讓孩子喜歡自己。

3、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和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

4、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

有些父母會用禮物和金錢來獎勵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那些獎勵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

請教紫砂壺的出水孔有幾種,分別是什麼樣的

紫砂壺的出水孔眼 明代多為獨孔,清代中後期為多孔,有三孔,七孔,九孔等。七十年代出口日本的紫砂壺一度用球形孔 側面 其孔要求排列整齊,與嘴對正,並依據嘴形而設定。目前而言,紫砂壺的出水孔有網孔 獨孔和球孔三種。1 網孔 常見的有7孔,9孔,14孔等 如下圖所示 2 獨孔,如下圖所示 3 球孔。如下圖...

周,秦,漢,唐朝時士兵的服飾分別是什麼樣

西周是青銅冶煉發達時期,鎧甲已經向金屬材料發展。西周軍隊中還沒有武官,天子及諸侯就是軍隊的統帥,他們出征所穿韋弁服,就是專用戎服。帥與兵的戎服區別只在與兵的裳要比帥的短些 以便於奔跑 衣裳簡陋些,衣料粗些。西周武士身著的 練甲 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範疇。東周春秋戰國時期,除大量使用皮甲冑外,...

三開道岔和對稱道岔分別是什麼樣的

1.單開道岔 單開道岔的主線為直線,側線由主線向左側或右側岔出,分為左開及右開兩種形式。2.對稱道岔 對稱道岔由主線向兩側分為兩條線路,道岔各部件均按轍叉角分線對稱排列,兩條連線線路的曲線半徑相同,無直向或側向之分,因此兩側線執行條件相同。3.三開道岔 三開道岔是當需要連線的線路較多,而地形又受到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