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天地立心,為民生立命,為往聖繼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是什

2021-03-20 05:37:33 字數 4828 閱讀 9084

1樓:匿名使用者

閒來無事,在網上亂看一通,突然看見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

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說得太好了,拜倒!

本人不才,陸陸續續讀了30年書,不過關於讀書為什麼,讀書的目的是什麼,確實是始終混沌。小時候是被父母逼著讀書;長大些為了將來賺多多錢讀書;工作後一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二是沒背景沒靠山,想要上升只有讀書。可是人總是要有點追求吧,天天在辦公室渾渾噩噩,與同事明爭暗鬥,拿著也夠吃飯的一份薪水,日子一天天地過去,自己一天天變老,直到退休的那一天。

真不甘心!而且但凡讀了一點書,總該有點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吧。

現在的世道如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太過於在意個人的得失就不能心態平和,心意煩躁必定難成大事。所以人一定要立志高遠,心胸開闊,覺得現實不如人意時,一是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別人做不了的我做得了,別人做的了的我做的好,有這份自信時就沒有人會小看你;二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多讀些儒家經典。

千百年來孔子被尊為「致聖先師」不是沒有道理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覺得儒學的魅力。雖然科技日益發達,但是如何為人處世、安身立命,如何在積極入世的同時保持內心的平靜,儒家經典會給人提供很多的幫助。

心情煩躁時,多頌讀些儒家經典,循序漸進,潛移默化,會讓人對現實的負面釋然些,對暫時的得失超脫些,對將來的設想理智些。

回過頭來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是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非常能表達出儒者的襟懷,也最能開顯儒者的器識與巨集願,可以說是對「為何而讀書」這一問題的終極完美答案。給人們認識天地的真理確立一個切實的理論體系,給百姓在世上的安身立命建立一套切實的思想和方法,替歷代聖賢延續行將絕傳的不朽學說,給千秋萬代開創永久太平的偉大基業。

做為一個讀書人,你不覺得這四句話讀起來非常有力,正是心中想說而未能說的那種感覺嗎?不滿於現狀而又不知該如何改變,熱血沸騰幾天又歸於渾渾噩噩,人除了穿衣吃飯,更需要精神追求,給自己定個高點的目標吧,然後配以切實可行的計劃,堅持下去,堅信付出總有回報。總有一天,你會擁有足夠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心中所想,也不枉來這世上為人一趟。

2樓:匿名使用者

張載「四為句」新解

第一句「為天地立心」。目前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解釋,認為天地沒有心,但人有心,因而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為天地立心」就是發展人的思維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規律。這是一種誤解。

首先,「天地」一詞並不專指自然界。儒家經典《易傳》中有一個關於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傾向於把天、地、人看作一個整體。「天地」有「天地之間」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間社會,故「天地」一詞的確切涵義要根據文字的上下語境加以研判。

在「四為句」的語境中,「天地」應當指人間社會,而不是指自然界。有時張載把指稱社會的「天地」也稱作「天下」,故「為天地立心」也可以稱作「為天下立心」。 其次,「為天地立心」的「心」有別於「天地之心」的「心」。

「天地之心」一語見於《周易·復卦》。張載是著名的易學家,他認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這裡的「天地」,是指自然界。

顯然,「天地之心」指天地創生萬物的力量,其中似乎體現出天地的一種心意。但應注意,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無需人來「立」,否則將不恰當地誇大人的力量。據此,張載「為天地立心」的「心」,一定是不同於「天地」生物之「心」的另一類「心」。

對此,當時的二程兄弟看得很清楚,說張載《西銘》「立心,便達得天德」,認為《西銘》是要為社會確立精神價值。 其實,「為天地立心」的「心」,正是指人的精神價值,進而「為天地立心」就是要為社會建立一套以仁、孝、禮、樂等道德倫理為核心的精神價值系統。張載在其著作《經學理窟》的《氣質》、《義理》以及《正蒙》的《誠明》等篇中,對「立心」的涵義、方法等內容有不少具體的論述,如果視而不見,對「立心」的理解就會脫離張載本人的言說脈絡,流於臆解。

歸納張載的看法,所謂「立心」就是「立天理」(仁孝之理)之心,因為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從而使「天下」(社會)樂於接受仁、孝、禮、樂等道德倫理價值。如此看來,「為天地立心」的意涵很清楚,其重點既不在自然觀,也不在認識論,而在精神價值論。 第二句「為生民立命」。

「生民」指民眾,「命」指民眾的命運。這裡涉及儒家一直關注的「安身立命」問題,也涉及不同的命運觀問題。歷史上長期流行的是命定論,認為人生只能消極地聽憑命運的擺佈。

史稱,張載「喜論命」,他繼承思孟學派的「天命」觀和「正命」觀,並作了新的發揮。張載區分了人的兩種不同命運:一種是「求」而不能「得」的,也就是不可控的,主要指死生、富貴等;另一種則是「求」而能「得」的,也就是可控的,主要指道德、精神等。

張載積極主張「順受其正」,「修身」以「立命」。就是說,只要通過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夠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做到「命立」而「心誠」,確立有意義的人生。因此,「為生民立命」就是要教育民眾,使他們自覺地對自己的命運方向做出選擇,以確立生活的精神價值和意義。

第三句「為往聖繼絕學」。「往聖」,也稱「去聖」,指歷史上的聖人,在張載的語境中具體指孔子和孟子。儒家所謂聖人,其實就是指人格典範和精神領袖。

「絕學」,指中斷了的學術傳統,也就是所謂「道統」。宋**學家普遍認為,儒家學統或道統自孟子之後便「學絕道喪」,完全中斷了,所以要努力加以恢復。張載繼承「絕學」,著書立說,卻並非照搬前聖,而是力求創新,在他的學說中有不少內容是「六經之所未載,聖人之所不言」的。

第四句「為萬世開太平」。「太平」、「大同」等觀念,是周公、孔子以來的社會政治理想。至北宋時期,以范仲淹、李覯等人為代表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為朝廷提出過「致太平」的主張。

張載不侷限於當代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邃的視野關注「萬世」的「太平」基業問題,這體現了他的遠見卓識。 對「四為句」的理解,不能脫離宋初的建國背景和理學家的問題關切。趙宋統治者總結前朝長期**的經驗教訓,為了重建社會秩序,確立了「以儒立國」的國策。

在這種政策環境下,以張載、二程兄弟等人為代表的北宋理學家的最大關懷,是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秩序奠定永恆的精神基礎,而不是認識「自然界的規律」。 總之,「四為句」涉及精神價值、生命意義、學統傳承、社會理想等多方面的內容。這可以視作張載一生抱負和理想的概括,同時它也是當時知識分子精神追求和社會擔當的心聲。

我們可以把張載的「四為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 為民眾確立生命意義, 為前聖繼承已絕之學統, 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

3樓:匿名使用者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並非是國家之學或者

4樓:匿名使用者

通俗的講就是:做好人,做好事,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為國家做貢獻。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意思

5樓:淡淡清香飄千古

這句話是北宋大儒張橫渠說的。張載(2023年—2023年),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

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巨集,歷代傳頌不衰。

這四句的意思是:為天地確立起生生之心,為百姓指明一條共同遵行的大道,繼承孔孟等以往的聖人不傳的學問,為天下後世開闢永久太平的基業。

第一句「為天地立心」。目前比較流行的解釋是,認為天地沒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為天地立心」就是發展人的思維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規律。這是一種誤解。

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詞並不專指自然界。儒家經典《易傳》中有一個關於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傾向於把天、地、人看作一個整體。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間」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個人和人間社會。

張載把社會涵義的「天地」也稱作「天下」。其次,張載並沒有否認「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復卦》的術語,張載作為著名的易學家認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橫渠易說·上經》)顯然,在天地能夠生成萬物這一意義上,張載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無需人來「立」,否則將不恰當地誇大人的能力。其實,「為天地立心」是指為社會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倫理為核心的精神價值系統。

張載在其著作《經學理窟》中,對「立心」的涵義、方法等內容有集中的論述,如果視而不見,對「立心」的理解則易流於臆斷。在張載看來,「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為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從而使「天下」(社會)必然會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價值。(《正蒙·誠明》)依據這些資料來看,「為天地立心」的涵義很清楚,其重點不在認識論,而在價值論。

第二句「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眾,「命」指民眾的命運。這涉及儒家一直關注的「安身立命」問題。

史稱,張載「喜論命」。「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運。歷史上長期流行的是命定論,認為人只能聽憑命運的擺佈。

然而張載卻認為,只要通過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夠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賦予生命以意義。因此,「為生民立命」是說為民眾選擇正確的命運方向,確立生命的意義。

第三句「為往聖繼絕學」。「往聖」,指歷史上的聖人。儒家所謂聖人,其實就是指人格典範和精神領袖。

「絕學」,指中斷了的學術傳統。理學家普遍認為,儒家學統自孟子之後就中絕了,所以要努力恢復。張載繼承「絕學」,卻並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創新,在他的學說中有不少內容是六經所未載、前聖所未言的。

第四句「為萬世開太平」。「太平」、「大同」等觀念,是周公、孔子以來的社會政治理想。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覯等人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過「致太平」的主張。

張載不侷限於當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遠的視野展望「萬世」的「太平」基業問題,這是他的不同凡響之處。

對「四為句」的理解,不能脫離宋初的建國背景。趙宋統治者總結國家長期**的經驗教訓,為了重建社會秩序,確立了「以儒立國」的國策。在這種政策環境下,以張載等人為代表的北宋理學家的最大關懷,是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恆的精神基礎,而不是認識「自然界的規律」。

總之,「四為句」涉及社會和民眾的精神價值、生活意義、學統傳承、政治理想等內容。我們可以把張載的「四為句」翻譯成現代漢語: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意義,為前聖繼承已絕之學統,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意思

這句話是北宋大儒張橫渠說的。張載 1020年 1077年 字子厚,鳳翔郿縣 今陝西眉縣 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 教育家 理學創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其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 橫渠四句 因其言簡意巨集,...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是是北宋思想家 教育家 理學創始人之一張載的 橫渠四為 為北宋大家張載的名言。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將 其稱作 橫渠四句 由於其言簡意巨集,一直被人們傳頌不衰。橫渠四句 出自張載 橫渠語錄 原文如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譯...

天地男兒徐家立的結局,請問 港劇天地男兒 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被黑幫殺手殺了。徐家立曾經是個優秀的警察,但是他不甘心當個小小的督查,於是討好戴樹標,看到了社會黑暗 紙醉金迷的一面,年輕的他迷失在這裡。最終落了個悽慘下場,在衛生間被哥倫比亞黑幫殺手殘忍殺害。劇情 徐永邦 鄭少秋 痛恨身為銀行家兼香港十大首富之一的生父葉勝 關海山 當年拋妻棄子,視之為仇人。徐永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