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仁格竹」是什麼意思,守仁格竹的格怎麼解釋?

2021-03-21 06:47:06 字數 5454 閱讀 5394

1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守仁格竹」的意思是:明朝大哲學家王守仁年輕時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格出竹子之理的典故。

王守仁通過對格竹子之理失敗的經驗的總結,認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論中,認識的物件是自然的事物,認識的方法是外在的觀察,認識的目的是增進知識。

王守仁對朱熹的這種「格物致知」論非常不滿,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學說。所謂「致良知」,就是說認識的物件應該是自己的心靈,認識的方法應該是向內的自我體驗,並將自己的體驗即心中的天理推廣到外部事物之中。

擴充套件資料

王守仁的思想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

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守仁格竹是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守仁:即王守仁(王陽明),明朝的大思想家,學問

家。他曾經為了從竹子中參悟其蘊含的作人品質,於是,搬了張椅子放在庭院中,坐在那對著竹子悟了七天也沒悟出所以然,還把自己悟的發暈(大概是這樣,其寓意有二,自己想去吧)

3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王守仁初悟道時,他在他家的後花園裡對著竹子「格」竹想明白「理」究竟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指明朝著名哲學家王守仁每日面對竹子看 然後去想其中的道理,謂之「格」。格物,即**其中的道理。

5樓:匿名使用者

故事發生在明朝的王守仁身上,說他根據「格物窮理」的理論每天對著竹子看,想明白其中蘊涵的道理。格是研究,**的意思!

守仁格竹的格怎麼解釋?

6樓:捭闔齋主人

就是參悟的意思

格物致知 出自《大學》

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片語與

大學之學,在明明德,在親民,止於至善

並稱為儒學的「三綱八目」

我個人認為

格,就是表示參悟事物與天理之間的關係

按程朱理學來講,所有的物體都可以用來參悟

從參悟這些物體的過程中

去理解天理

換句哲學術語就是,參悟人與宇宙的關係

但是,如果按陸王心學的角度來看

格,就是去體驗

要了解一件事物的本質

就必須去體驗和經歷

然後從中獲取知識

所謂「心外無物」,可以引申為,如果你不去體驗,事物就不會進入你的思想中

比如說,你沒有看到花開,那花在你的心裡就是沒有開的這是主觀唯心主義

而程朱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

兩家都是唯心主義

當然啦,我們也不能隨便就說唯心主義是錯誤的在哲學思辨的過程中,唯心主義也是必不可少一個門類馬克思就認為唯心主義的黑格爾是他的哲學思維上的導師嘛跑遠了這裡的「格」肯定是參悟的意思

但是,如果要說王陽明一生的學說來解釋這個「格」,那應該是「體驗」的意思

個人淺見

7樓:王楨傑

王陽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學,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8樓:非戰不屈

"格"就是格物致知的格,翻譯成「參悟」好像有點遠。個人覺得應該是研究、觀察的意思。因為理學家認為世間萬物都有「理」的痕跡。

比如,你觀察竹子,發現它長得很直,就說「此竹也,無雜枝,君子之理!」,這就和理學的本源對上了。這就格物成功了。

(實際上就是在扯犢子!忽悠自己。)

9樓:那拉凝潔魏言

《明朝那些事兒》中關於「守仁格竹」典故的介紹:從小就有為國靖難、做聖賢想法的王守仁,十八歲時開始苦讀朱熹的書,認為那樣能幫他走向聖賢之路。朱聖人用四個字指出了金光大道:

格物窮理。意思就是「理」雖然很難悟到,卻普遍存在於世間萬事萬物之中,理無處不在,而要領會它,就必須「格」。至於到底怎麼格,那就不管你了,願意怎麼格就怎麼格。

那麼「格」到什麼時候能夠「格」出理呢?關於這個問題,宋明理學的另一位偉大導師程頤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貫通,終知天理。

」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會神地「格」,加班加點地「格」,便會「豁然貫通」。這下好了,王守仁就開始「格」上自己家的竹子了,就這麼沒日沒夜的「格」,不吃不喝的「格」,雷打不動的「格」,每天呆呆的看著這個有「理」的竹子,終於,王大師被「格」倒了。他第一次產生了疑問:

朱聖人的話是對的嗎?這就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後來通過與一位禪師之間發生的事情,王守仁終於領悟了一條人世間的真理:

無論何時,何地,有何種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會被泯滅的。它將永遠屹立於天地之間。在歷經十九年的痛苦沉浮與掙扎後,在那載入史冊的一瞬,他頓悟出了「理」。

簡單理解就是:萬物一體,知行合一。天人本是一體的,懂得道理是重要的,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

王陽明的 守仁格竹 到底證明了什麼?格字怎麼解釋?

10樓:百度使用者

格,就是表示參悟事物與天理之間的關係

按程朱理學來講,所有的物體都可以用來參悟

從參悟這些物體的過程中去理解天理換句哲學術語就是,參悟人與宇宙的關係

但是,如果按陸王心學的角度來看

格,就是去體驗

要了解一件事物的本質

就必須去體驗和經歷

然後從中獲取知識

所謂「心外無物」,可以引申為,如果你不去體驗,事物就不會進入你的思想中

比如說,你沒有看到花開,那花在你的心裡就是沒有開的

這是主觀唯心主義

而程朱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

兩家都是唯心主義

當然啦,我們也不能隨便就說唯心主義是錯誤的

在哲學思辨的過程中,唯心主義也是必不可少一個門類

馬克思就認為唯心主義的黑格爾是他的哲學思維上的導師嘛跑遠了這裡的「格」肯定是參悟的意思

但是,如果要說王陽明一生的學說來解釋這個「格」,那應該是「體驗」的意思

個人淺見參考資料:《王陽明全集-傳習錄》 王陽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學,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追問: 王明陽的 心學 的主要內容大意是什麼 和程朱理學 有什麼不同之處 回答: 陽明心學

王守仁在繼承思孟學派的「盡心」、「良知」和陸九淵的「心即理」等學說的基礎上,批判吸收了朱熹那種超感性現實的先驗範疇的「理」為本體學說,創立了王學,或稱陽明心學。

王學的內在結構是良知和致良知經由知行合一而構成的。在這一結構中,王守仁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釋心.心(良知)就構成了王學的基石。在王守仁看來,心是無所不包的。

物、事、理、義、善,學等都不在「吾心」之外,亦即是「心即理」。但他又認為,「良知」是心之本體,是人人生而俱來的,先驗的,普遍的「知」。這種「知」是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的本然,是「致良知」、為聖的內在可能性.同時,他又強調「良知」是外在的社會倫理道德與內在的個體心理欲求的統一(「天理之在人心」),是與天地萬物同體的。

正是這個充塞天地的「良知」(靈明),才使「我」與萬物(包括社會)無間隔地一氣流通,互不內外遠近地融為一體.也正是這種天地間活潑潑的、「個個心中有仲尼」的「良知」,才感召人們去追求那種具有「鳳凰翔於千仞」,「淳德凝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於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②的「狂者」或聖人境界。這就極大地強調了主體意識的能動性,高揚了人格精神的偉大,成了「致良知」的主體後天努力的內在要求。在這裡,王守仁突破了朱熹那種「天理」的絕對性,從而肯定了人慾的合理性。

「致良知」就是如何為聖的過程,變本然的知為主體意識自覺把握的知的過程,也就是他所說的「知行合一」。在這一「致良知」的過程中,王守仁強調認識主體生命意志和情感投入。主要表現在:

「致良知」是對「無一息之或停」的天道和作為人類童識歷史積澱的《六經》等的動態認識過程。這裡就要求認識主體要有歷史感。同時,也表現在「致良知」是主體澄靜體悟的情感心靈活動。

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人們對社會、人生的認識也就有一個「再體到深處,日見不同」而覺「有滋味」的不斷深化過程。因此,「人若復得」「良知」,「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替與天地萬物同體並一氣漳通的超然自樂的人生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主體人格精神獲得了高揚,個體的生命存在價值得到了肯定,人的心靈被提升為與天地同體無古今的永恆.而這正是生命的體驗過程。

從上文對王學的內在結構即「良知」、「致良知』等分析看出,王守仁的心學是一種體驗哲學。作為其心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的美學,也具有鮮明的體驗性質,可以說是體驗美學。所謂體驗美學就是審美主體通過生命體驗那種具有時間上的永恆性(無限性),空間上的整體性,方式上的直接性和本質上的超越性的審美意象或審美境界。

王守仁的體驗美學就是通過審美體驗去把握那種具有永恆性、整體性,直接性和超越性的「至樂」或聖人境界。

守仁格竹的故事

11樓:娜の咖啡

王守仁本來篤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但經過使他刻骨銘心的格竹子之理實踐的失敗,開始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在記載他最重要的哲學思想的《傳習錄》中,王守仁敘述了自己早先格竹子之理這件事:「大家都說要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但能夠身體力行的並不多,我年輕時候,曾經實實在在地做過。有一年,我跟我的朋友一起討論通過格物致知來做聖賢,決定先從自家花園亭子前面的竹子格起。

我的朋友對著竹子想窮盡其中的理,結果用盡心思,不但理沒格到,反倒勞累成疾。於是我自己接著去格竹子,堅持了七天,結果同樣是理沒有格出來,自己反生了一場大病。當時還以為自己和朋友沒有做聖人的能力,現在想起來,朱熹的格物致知,從認識的物件、認識的方法、認識的目的上說都搞錯了。

」王守仁通過對格竹子之理失敗的經驗的總結,認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論中,認識的物件是自然的事物,認識的方法是外在的觀察,認識的目的是增進知識。王守仁對朱熹的這種「格物致知」論非常不滿,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學說。所謂「致良知」,就是說認識的物件應該是自己的心靈,認識的方法應該是向內的自我體驗,並將自己的體驗即心中的天理推廣到外部事物之中。

當然,對作為認識的最終目的即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來說,它們之間沒有原則性的區別。

同時,如果我們將朱熹與王守仁的觀點加以對照分析,就會發現王守仁對朱熹思想的理解是從他自己的意圖出發,並不等於就是朱熹的原意。事實上,從認識物件上講,朱熹自己就講過「炊沙豈能成飯」,並不贊成泛泛觀察自然事物;從認識方法上講,朱熹是格物、致知並提,外在觀察、內在推理並重,並不是只向外格物;從認識目的上講,朱熹是增進知識、提高境界並重,並且希望用增進知識來幫助提高境界,並不是只注重增進知識。

逼格什麼意思,高逼格是什麼意思

逼格的意思 來裝逼的格調自 中文名 稱 bai du逼格 外文名稱 pretend bility 讀音 b zhi g 釋義 裝逼的格調 詞性 dao 名詞 近義詞 裝逼 反義詞 賤格 三定律 1 每個人都有逼格,逼格高的人可以在逼格低的人面前裝逼 2 逼格僅用於裝逼時,逼格的高低決定了你裝逼的能力...

高逼格是什麼意思逼格是什麼意思什麼

高逼格就是格調很高。1 逼格 名詞,意為裝逼的格調,與賤格相對。英譯 biger。其實逼格和裝逼是有區別的,前者為名詞,後者則為動詞,逼格是裝逼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2015年10月16日教育部對草泥馬 屌絲 逼格認定是網路低俗語言,將強制整改詞語。2 逼格 指的就是不同的等級,逼格 越高,說明你處在...

高逼格是什麼意思高逼格什麼意思?

高逼格就是,格調高的一種說法,先說逼格 這是個網路名詞,意為裝逼的格內調,與賤格相對容。其實逼格和裝逼是有區別的,前者為名詞,後者則為動詞,逼格是裝逼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一個人可以有逼格,但卻未必在裝逼。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高逼格就是格bai調很高。1 逼格 名詞du,意為裝逼的格調zhi,與賤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