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萬神廟入口的16根柱子是什麼柱式,是科林斯嗎,為什麼柱身

2021-03-22 00:24:20 字數 4813 閱讀 4405

1樓:今天的邂逅

萬神廟正面有長方形柱廊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後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徑1.43 米。

於科林斯柱式在希臘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力,而到了羅馬時期,被羅馬人加以大大的利用。羅馬人將希臘多利克柱式改良,去掉凹槽,加上柱基,成為託斯坎那柱式,同時又採取愛奧尼亞柱式的渦卷與科林斯柱式的芼茛葉,結合而成為複合式柱式。

請問什麼叫多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有什麼區別啊?謝謝

2樓:點點在心

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是希臘古典建築的三種柱式。

主要區別:

一、歷史不同

1、多立克柱式

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是古典建築的三種柱式中出現最早的一種(公元前7世紀)。

2、愛奧尼柱式

愛奧尼柱式起源於前6世紀中葉的愛奧尼亞,小亞細亞西南海岸和島嶼,上面住著操愛奧尼亞方言的愛奧尼亞人。愛奧尼柱式在前5世紀傳入希臘大陸。第一個愛奧尼風格的大神廟,是在被**摧毀前僅僅存在10年,於前570年至前560年間建於薩摩斯島的赫拉神廟,建築師為羅伊科斯。

3、科林斯柱式

公元前五世紀由建築師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發明於科林斯。

二、建築特點不同

1、多立克柱式

特點是粗大雄壯,柱頭是個倒圓錐臺,沒有柱基。

2、愛奧尼柱式

柱身和建築的柱列腳座或平臺分開,有複雜的、看上去富有彈性的的柱礎。

3、科林斯柱式

形態更為纖細,柱頭以毛茛葉紋裝飾。科林斯柱式特殊的地方並非在於構造上之方便性,而是在於其裝飾性的效果。

三、應用不同

1、多立克柱式

應用於帕特農神廟、波塞頓神廟。

2、愛奧尼柱式

愛奧尼柱由於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築中,如雅典衛城的勝利女神神廟和俄瑞克忒翁神廟。

3、科林斯柱式

它實際上是愛奧尼克柱式的一個變體,兩者各個部位都很相似,其風格也由愛奧尼亞式的秀美轉為豪華富麗,裝飾性很強,但是在古希臘的應用並不廣泛,雅典的宙斯神廟 (temple of zeus)採用的就是科林斯柱式。

3樓:匿名使用者

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是古典建築的三種柱式中出現最早的一種(公元前7世紀)。(另外2種柱式是愛奧尼亞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們都源於古希臘。在希臘,多利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階座之上,特點是柱頭是個倒圓錐臺,沒有柱礎.

柱身有20條凹槽,柱頭沒有裝飾。建造比例通常是:柱下徑與柱高的比例是1:

5.5;柱高與柱直徑的比例是4或6:1。

多立克柱又被稱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衛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農神廟(parthenon)即採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

起源於前6世紀中葉的愛奧尼亞,小亞細亞西南海岸和島嶼,上面住著操愛奧尼亞方言的希臘人。愛奧尼柱式在前5世紀傳入希臘大陸。第一個愛奧尼風格的大神廟,是在被**摧毀前僅僅存在10年,於前570年至前560年間建於薩摩斯島的赫拉神廟,建築師為羅伊科斯(rhoikos)。

在這裡,愛奧尼柱被用來裝點最偉大的女神:沒有別的更顯赫的地方能夠讓它在這麼短暫的時間內展示自己了。以弗所的阿耳忒彌斯神廟是存在長達6個世紀的愛奧尼神廟,也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愛奧尼柱總是比多利克柱要纖細:愛奧尼柱為8或9個直徑高,在美國的改良格式中甚至更高。它們通常刻有凹槽。

愛奧尼柱式的主要特徵是它的柱頭,它也是許多理論和實踐論述的主題,全賴維特魯威(vitruvius)的一段簡短和晦澀的描述*。僅有的工具是一把直尺、直角器、線索(以量度半長)以及一個圓規。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它實際上是受奧尼亞柱式的一個變體,兩者各個部位都很相似,只是柱頭以毛茛葉紋裝飾,而不用愛奧尼亞式的渦卷紋。毛茛葉層疊交錯環繞,並以卷鬚花蕾夾雜其間,看起來像是一個花枝招展的筐籃被置於圓柱頂端,其風格也由愛奧尼亞式的秀美轉為豪華富麗。其優點是,在華麗美觀之餘還可置於建築物的任何部位,柱頭圖案呈環繞狀,因而適應各種觀賞角度,從而在日後的希臘化時期和羅馬時期倍受歡迎,成為三大柱式之一。

愛奧尼亞式柱頭原先只為正面設計,並沒有考慮要從任何方向來**;然而科林斯柱式卻以圍繞芼茛葉﹝acanthus﹞的方式來表現柱頭,使它能夠從各個方向被欣賞。因此,科林斯柱式特殊的地方並非在於構造上之方便性,而是在於其裝飾性的效果。 與多利克柱式的質樸壯實和愛奧尼亞柱式的挺拔秀雅相比,科林斯柱式更富有裝飾性。

不過它並不是一個獨自發展出來的系統。或許是因為科林斯柱式太過於虛飾,或許是因為希臘人太過於保守,以致於科林斯柱式在希臘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力,反而到了羅馬時期,被羅馬人加以大大的利用。羅馬人將希臘多利克柱式改良,去掉凹槽,加上柱基,成為託斯坎那柱式,同時又採取愛奧尼亞柱式的渦卷與科林斯柱式的芼茛葉,結合而成為複合式柱式。

羅馬建築柱子,為什麼是凹槽的?

4樓:小偉特攻

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

1、多立克柱式(doricorder)是古典建築的三種柱式中出現最早的一種(公元前7世紀)。(另外2種柱式是愛奧尼亞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們都源於古希臘。在希臘,多利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階座之上,特點是柱頭是個倒圓錐臺,沒有柱礎.

柱身有20條凹槽,柱頭沒有裝飾。建造比例通常是:柱下徑與柱高的比例是1:

5.5;柱高與柱直徑的比例是4或6:1。

多立克柱又被稱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衛城(athenacropolis)的帕提農神廟(parthenon)即採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2、愛奧尼柱式(ionicorder)

源於古希臘,是希臘古典建築的三種柱式之一(另外兩種是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又被稱為女性柱,柱身有24條凹槽,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愛奧尼柱由於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築中,如雅典衛城的勝利女神神廟(templeofathenanike)和俄瑞克忒翁神廟(erechtheum)。

愛奧尼柱式起源於前6世紀中葉的愛奧尼亞,小亞細亞西南海岸和島嶼,上面住著操愛奧尼亞方言的希臘人。愛奧尼柱式在前5世紀傳入希臘大陸。第一個愛奧尼風格的大神廟,是在被**摧毀前僅僅存在10年,於前570年至前560年間建於薩摩斯島的赫拉神廟,建築師為羅伊科斯(rhoikos)。

在這裡,愛奧尼柱被用來裝點最偉大的女神:沒有別的更顯赫的地方能夠讓它在這麼短暫的時間內展示自己了。以弗所的阿耳忒彌斯神廟是存在長達6個世紀的愛奧尼神廟,也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同希臘多立克柱式不同,愛奧尼柱通常豎在一個基座上,將柱身和建築的柱列腳座(stylobate)或平臺分開。愛奧尼柱的柱頭由一對標誌性的渦形裝飾(volute)置於模塑的柱帽(echinus)之上,或是從內綻放出。柱帽通常附以蛋與標(egganddart),一種橢圓與箭頭交替排列的裝飾線條。

最初渦形裝飾位於同一個平面上(如右圖所示),後來在角落上它們被安排呈角度突出。愛奧尼柱式的這個特點使得它在前4世紀挑剔的眼光中比多利克柱式更為多變適用,同時在角落將它扭轉也使得不論在正面或側面觀察,它們都呈同樣的寬度。16世紀文藝復興建築師和神學家斯卡默基(vincenzoscamozzi)設計了這種完美排列的四邊愛奧尼柱頭的一個版本,它是如此成功以至於成為了當時的標準,而當希臘的愛奧尼柱式在18世紀希臘復興式風格(greekrevival)中重新被介紹回來的時候,人們重新發現它是如此古樸和原始。

在渦形裝飾之下,愛奧尼柱可以有一個寬的柱環或帶將柱頭從刻有凹槽的柱身上分割開,或者由一個花和水果的垂花飾從渦紋的縫隙中,或從它們的「眼」中轉出。經過一些早期嘗試後,柱身上的凹槽數被固定在24個。這個標準化將刻槽同直徑的比例維持在一個相似的程度,即便柱子的高度被延伸亦如此。

羅馬人在凹槽之間留出一些柱身表面,而希臘人將它們用完只剩刀口以便雕刻。

愛奧尼柱總是比多利克柱要纖細:愛奧尼柱為8或9個直徑高,在美國的改良格式中甚至更高。它們通常刻有凹槽。

3、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order]是希臘古典建築的第三個系統,公元前五世紀由建築師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發明於科林斯[corinth],此亦為其名稱之由來。它實際上是受奧尼亞柱式的一個變體,兩者各個部位都很相似,只是柱頭以毛茛葉紋裝飾,而不用愛奧尼亞式的渦卷紋。毛茛葉層疊交錯環繞,並以卷鬚花蕾夾雜其間,看起來像是一個花枝招展的筐籃被置於圓柱頂端,其風格也由愛奧尼亞式的秀美轉為豪華富麗。

其優點是,在華麗美觀之餘還可置於建築物的任何部位,柱頭圖案呈環繞狀,因而適應各種觀賞角度,從而在日後的希臘化時期和羅馬時期倍受歡迎,成為三大柱式之一。愛奧尼亞式柱頭原先只為正面設計,並沒有考慮要從任何方向來**;然而科林斯柱式卻以圍繞芼茛葉[acanthus]的方式來表現柱頭,使它能夠從各個方向被欣賞。因此,科林斯柱式特殊的地方並非在於構造上之方便性,而是在於其裝飾性的效果。

目前可以看到的科林斯式古希臘建築,首推位於雅典的宙斯神廟[templeofzeus]。在希臘化時期,這座神廟是希臘本土最大的建築物。

與多利克柱式的質樸壯實和愛奧尼亞柱式的挺拔秀雅相比,科林斯柱式更富有裝飾性。不過它並不是一個獨自發展出來的系統。

或許是因為科林斯柱式太過於虛飾,或許是因為希臘人太過於保守,以致於科林斯柱式在希臘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力,反而到了羅馬時期,被羅馬人加以大大的利用。羅馬人將希臘多利克柱式改良,去掉凹槽,加上柱基,成為託斯坎那柱式,同時又採取愛奧尼亞柱式的渦卷與科林斯柱式的芼茛葉,結合而成為複合式柱式。

過分使用科林斯柱式的是哪一國家的建築

我鄉下有一神廟,內有十六根柱子,究竟用多少副楹聯合適?

5樓:

萬神廟正面有長方形柱廊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後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徑1.43 米。

於科林斯柱式在希臘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力,而到了羅馬時期,被羅馬人加以大大的利用。羅馬人將希臘多利克柱式改良,去掉凹槽,加上柱基,成為託斯坎那柱式,同時又採取愛奧尼亞柱式的渦卷與科林斯柱式的芼茛葉,結合而成為複合式柱式。

萬神廟的結構是怎樣的,古羅馬的萬神殿建築結構是怎樣的

萬神廟抄是祭祀巴黎守護者聖什內維襲埃bai芙的教堂,1791年成為 du國家重要人物的zhi公墓,改名為萬神廟。它是 dao法國18世紀最大的建築物。啟蒙主義的建築典範。它位於聖什內維埃芙山上,平面是希臘十字式的,寬84米。西面廊柱有六根科林斯式柱子,高19米,頂上為三角形山花。大穹頂下面由細柱支承...

羅馬萬神廟的設計者是誰麻煩告訴我

地點 rome,義大利 建造 或竣工 年代 公元118年 128年設計者 hadrian 羅馬皇帝 結構及主要材料內 磚 石及混凝土承容重牆及穹頂結構風格 古羅馬神廟 主要特徵 早在公元前就有了萬神廟,而遺留至今的萬神廟是在舊址上重建的。現存的萬神廟的主體建築由圓筒形承重牆和上面的半球形穹頂構成,穹...

對比義大利萬神廟和米蘭大教堂 外觀,雕像,壁畫歷史 ,越詳細越好

萬神廟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後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 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萬神廟平面式圓型的,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徵天宇。穹頂 開了一個直徑8.9米的園洞,可能寓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絡。從園洞進來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