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義大利萬神廟和米蘭大教堂 外觀,雕像,壁畫歷史 ,越詳細越好

2021-04-02 03:29:23 字數 4811 閱讀 1069

1樓:靜影

萬神廟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後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萬神廟平面式圓型的,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

3米。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徵天宇。穹頂**開了一個直徑8.

9米的園洞,可能寓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絡。從園洞進來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的寧謐氣息。穹頂的外面覆蓋著一層鍍金銅瓦。

(公元8世紀時,教皇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ⅲ)用鉛瓦覆蓋)

穹頂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磚,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大概是先用磚沿球面砌幾個大發券,然後才澆築混凝土的。這些發券的作用是,可以使混凝土分段澆築,還能防止混凝土在凝結前下滑,並避免混凝土收縮時出現裂縫。

為了減輕穹頂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1.5米。

並且在穹頂內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個。

牆厚6.2米,也是混凝土的。每澆築1米左右,就砌1層大塊的磚。

牆體內沿圓周發8個大券,其中7個是壁龕,一個是大門。龕和大門也減輕了基礎的負擔。基礎深4.

5米,底厚7.3米。基礎和牆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華石作骨料。

萬神廟門廊高大雄壯,也華麗浮豔,代表著羅馬建築的典型風格。它面闊33米,正面有長方形柱廊,柱廊寬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後排各4 根。

柱身高14.18米,底徑1.43 米,用整塊埃及灰色花崗岩加工而成。

柱頭和柱礎則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簷頭的雕像,大門扇、瓦、廊子裡的天花樑和板,都是銅做的,包著金箔。直徑為43.

4米的萬神廟大圓頂的世界紀錄,直到2023年才被在羅馬所建的直徑達100米的新體育館大圓頂打破。

外牆面劃分為3層,下層貼白大理石,上兩層抹灰,第三層可能有薄壁柱作裝飾。下兩層是牆體,第三層包住穹頂的下部,所以穹頂沒有完整地表現出來。這大概是為了:

第一,減少穹頂的側推力的影響;第二,把牆加高,體型比較勻稱;第三,當時還沒有處理飽滿的穹頂的藝術經驗,也沒有這樣的審美習慣。

神廟本身正面也呈長方形,平面為圓形,內部為一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圓頂大廳。這個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頂直徑43.3 米,正中有直徑8.

92米的採光圓眼,成為整個建築的唯一入光口。大廳直徑與高度也均為43.3米,四周牆壁厚達6.

2 米,外砌以巨磚,但無窗無柱。據說,萬神廟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勝於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築,但原有部分青銅與大理石雕刻失之於外國掠奪或移用於後建的羅馬建築,外部的瑰麗紅石也已不翼而飛,失去昔日的風采。現唯神廟入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門高7米,寬而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

米蘭大教堂(duomo)是米蘭重要地標,一直和佛羅倫斯大教堂爭奪全球第三大教堂的地位,前兩大教堂分別是排名第一的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第二的西班牙的塞維爾 (seville)大教堂,至於第三名則米蘭或佛羅倫斯大教堂則有爭議,但不論是第三或第四大教堂,米蘭大教堂的歷史價值、哥特式建築風格都有著無與倫比的地位。

米蘭大教堂是米蘭的地標,整座建築物融合哥特、文藝復興、新古典等多種建築風格,其位居米蘭市中心,雄偉的氣勢,令人望之而生仰慕之心,其中教堂正面以三角形狀構建而成,四周有數百座尖塔成林,和高達108公尺的主塔相襯,仿如相互扶持,伸向藍天,展現哥特式建築的特色。

這座教堂於2023年開始建造,當時是由統治米蘭的威斯康提(gian galeazzo visconti)下令興建,建材為來自candoglia地區的大理石。歷經

五、六百年,這座教堂逐一完成重要的建設內容。2023年主祭壇完工啟用,2023年教堂正面工程,仍以歌德式為主要風格,2023年主尖塔聖母像建成,2023年拿破崙下令建成正牆面及所有尖塔,一直到二十世紀初,今日所見的正牆面五扇銅門才裝置完成。

最高的尖塔高達108.5公尺,上方置有聖母雕像,教堂拱頂由52根多柱體樑柱支撐,其上共有135根石柱尖塔、2245座雕像,均取材自聖經故事,教堂內外所呈現的聖者及使徒像,數目達3159座,據傳均是文藝復興時代所留下的作品,教堂正面五扇銅門上,分別刻有教堂歷史、米蘭歷史、聖母生涯和君士坦丁大帝的「米蘭詔書」等。不管從那一個方向看,米蘭大教堂呈現的壯麗風貌及豐富的歷史內涵,都很令人感動。

2樓:beck一休

我也想聽聽高人的見地!

米蘭大教堂歷史,建於何年,誰建造的,屬於年終教派,裡面的壁畫的作者

3樓:匿名使用者

位於米蘭市中心,規模為世界第三大,但影響力卻不大。始建於2023年。200年後完成。

建築風格包含了哥特式,新古典式,和新哥特式。其塔尖是哥特式的,共138座,最高的108米。教堂內有一尊4.

2米鍍金的聖母像。教堂下半部分是新哥特式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

4樓:匿名使用者

聖母降生教堂—米蘭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雄踞在義大利米蘭市中心的米蘭大教堂亦稱聖母降生教堂,於公元2023年開工建造,2023年完成拱頂,2023年**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就位。2023年最後完工,歷時五個世紀。不僅是米蘭的象徵,也是米蘭的中心。

拿破崙曾於2023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也是規模僅次於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世界第二大教堂。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

塔尖最高處達108.5米。總面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35000人。

內部非常地寬廣,至身於著幽暗而莊嚴的空間中簡直快忘了自己是在一大商業都市的中心。教堂內外共有人物雕像3159尊,其中2245尊是外側雕刻;有96個巨大的妖魔和怪獸形的排水口;頂上有135個尖塔,**塔頂聖母瑪麗亞鍍金雕像,高4.2米,重700多公斤,由3900多片**包成。

西方建築發展史

5樓:王王王小六

西方建築主要包括古埃及建築、古西亞建築、古希臘建築等。

1、古埃及建築

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其建築分為3個主要時期。

一是古王國時期的建築以舉世聞名的金字塔為代表。古埃及的建築師們用龐大的規模、簡潔沉穩的幾何形體、明確的對稱軸線和縱深的空間佈局來體現金字塔的雄偉、莊嚴、神祕的效果。

二是中王國時期的建築以石窟陵墓為代表。這一時期已採用樑柱結構,能建造較寬敞的內部空間。建於公元前2023年前後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例項。

三是新王國時期的建築以神廟為代表。它主要有圍有柱廊的內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廳和只許法老和僧侶進入的神堂密室3部分組成。其規模最大的是卡納克和盧克索的阿蒙神廟。

2、古西亞建築

古西亞建築是指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孕育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建築,在建築藝術史上,他們為自己的神建立了雄偉的神廟。如位於烏爾的觀星臺,著名的薩爾貢王宮·波斯波利斯王宮·空中花園等。

古西亞的建築成就還在於創造了以土為基礎原料的結構體系和裝飾方法。古西亞建築發展了券·拱和穹窿結構。隨後又創造了可用來伯虎和裝飾牆面的面磚和彩色琉璃磚,這些使建築的材料·構造和造型藝術有機結合的成就,對後面的拜占庭和伊斯蘭教建築產生很大的影響。

古西亞建築古西亞建築在兩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築兩河下游的文化發展最早,同埃及約略同時。公元前四千紀,在這裡建立了許多小小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9世紀之初,巴比侖王統一了兩河下游,甚至征服了上游。

3、古希臘建築

古風時期:公元前8~前6世紀,希臘建築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形式。愛奧尼亞人城邦形成了愛奧尼式建築、風格端莊秀雅;多立安人城邦形成了多利克式建築,風格雄健有力。

到公元前6世紀,這兩種建築都有了系統的做法,稱為「柱式」(見古典柱式)。柱式體系是古希臘人在建築藝術上的創造。

古典時期:公元前5~前4世紀,是古希臘繁榮興盛時期,創造了很多建築珍品,主要建築型別有衛城、神廟、露天劇場、柱廊、廣場等。不僅在一組建築群中同時存在上述兩種柱式的建築物,就是在同一單體建築中也往往運用兩種柱式。

雅典衛城建築群和該衛城的帕提農神廟是古典時期的著名例項。古典時期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科林斯城形成一種新的建築柱式──科林斯柱式,風格華美富麗,到羅馬時代廣泛流行。

希臘化時期:公元前4世紀後期到公元前1世紀,是古希臘歷史的後期,馬其頓王亞歷山大遠征,把希臘文化傳播到西亞和北非,稱為希臘化時期。希臘建築風格向東方擴充套件,同時受到當地原有建築風格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點。

4、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

5、美國現代主義建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占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

西方建築雜誌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為數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2023年落成的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是美國第一座後現代主義的大型官方建築。樓高15層,呈方塊體形。外部有大面積的抹灰牆面,開著許多小方窗。

每個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裝飾物,排列整齊的小方窗之間又夾著異形的大玻璃牆面。

美國**電報大樓是2023年落成的,建築師為約翰遜,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牆 ,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鐘。

6樓:匿名使用者

西方建築發展史:古希臘:雅典衛城總平面、帕提農神廟、三種柱式。古羅馬時期(拜占庭):4-15世紀。

羅馬式(羅馬風建築、羅曼建築、似羅馬建築): 10-12世紀。哥特式:11世紀起源於法國,13世紀~15世紀流行於歐洲。

文藝復興時期: 生於義大利,15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誌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洛可可風格:18世紀—20世紀。

古典主義:流行於18世紀後半葉和19世紀。折衷主義建築風格 :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浪漫主義建築風格; 流行於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

工藝美術運動:是19世紀下半夜開始到20世紀初在建築和裝飾藝術方面一個非正式的運動。

萬神廟的結構是怎樣的,古羅馬的萬神殿建築結構是怎樣的

萬神廟抄是祭祀巴黎守護者聖什內維襲埃bai芙的教堂,1791年成為 du國家重要人物的zhi公墓,改名為萬神廟。它是 dao法國18世紀最大的建築物。啟蒙主義的建築典範。它位於聖什內維埃芙山上,平面是希臘十字式的,寬84米。西面廊柱有六根科林斯式柱子,高19米,頂上為三角形山花。大穹頂下面由細柱支承...

羅馬萬神廟的設計者是誰麻煩告訴我

地點 rome,義大利 建造 或竣工 年代 公元118年 128年設計者 hadrian 羅馬皇帝 結構及主要材料內 磚 石及混凝土承容重牆及穹頂結構風格 古羅馬神廟 主要特徵 早在公元前就有了萬神廟,而遺留至今的萬神廟是在舊址上重建的。現存的萬神廟的主體建築由圓筒形承重牆和上面的半球形穹頂構成,穹...

羅馬萬神廟入口的16根柱子是什麼柱式,是科林斯嗎,為什麼柱身

萬神廟正面有長方形柱廊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 後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徑1.43 米。於科林斯柱式在希臘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力,而到了羅馬時期,被羅馬人加以大大的利用。羅馬人將希臘多利克柱式改良,去掉凹槽,加上柱基,成為託斯坎那柱式,同時又採取愛奧尼亞柱式的渦卷與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