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文藝心理學作為一種文學批判方法來看,又什麼樣的優缺點

2021-03-22 05:15:37 字數 5530 閱讀 8667

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是簡答還是論述?

我看論述的材料差不多了,我來給你簡答一下吧:

優點:1,文藝心理學可以深層**文藝家的興趣、愛好、能力、性格、氣質等特點,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發掘藝術的潛在內涵;

2,文藝心理學可以將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轉化的過程細緻分析,從而將文學創作的微妙過程展示出來,有助於後人的學習;

3,文藝心理學研究情感、抽象思維與想象活動的關係,可以幫助人們瞭解藝術家創作的想象**,更深的理解作品;

缺點:1,過於強調精神意識的作用,有形而上學的危險,常會導致唯心或不可知論的想法;

2,流派較多,且觀點不一,容易誤導觀者的意識;

3,忽略作品本身而過多的關注作者有可能導致主體意向的偏離;

先寫這幾條,你自己可以視卷子留白情況再做增減咯。

2樓:天星虎

首先要分開來理解.........

文藝心理學

把文藝心理學作為文學批評的方法有何優點和缺點~

3樓:港龍新秀

優點:1,文藝心理學可以深層**文藝家的興趣、愛好、能力、性格、氣質等特點,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發掘藝術的潛在內涵;

2,文藝心理學可以將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轉化的過程細緻分析,從而將文學創作的微妙過程展示出來,有助於後人的學習;

3,文藝心理學研究情感、抽象思維與想象活動的關係,可以幫助人們瞭解藝術家創作的想象**,更深的理解作品;

缺點:1,過於強調精神意識的作用,有形而上學的危險,常會導致唯心或不可知論的想法;

2,流派較多,且觀點不一,容易誤導觀者的意識;

3,忽略作品本身而過多的關注作者有可能導致主體意向的偏離;

4樓:匿名使用者

我的天,我也來找資料,還以為有盼頭了,一看,也就是咱川外的學生髮起的問題,還沒人答,暈~~~

5樓:匿名使用者

····明天就要寫了嘞。

6樓:匿名使用者

我靠,一個字才0.1分懸賞,少了點吧?

文藝心理學在文學闡釋中的影響

7樓:梓喂號

朱光潛(1897~1986)做為美學家的卓越名聲已經持續了半個世紀了,在中國,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學老人。他寫的《西方美學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國惟一一部系統介紹外國美學史的著作;《談美》則是為青年人寫的,增加他們審美力的通俗讀物;《文藝心理學》建立了朱光潛先生的美學體系,在中國,能有自己體系的美學家至今寥若晨星。此外,朱光潛先生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美學著作,如果柏拉圖、萊辛、黑格爾、克羅齊、考德威爾這些西方美學大師地下有知,會感謝朱光潛先生辛勤的譯介之功的。

這些譯作幾乎成為不可超越的典範。朱光潛先生早年留學歐洲,一心沉溺美學研究,遍覽群書,博聞強記,很快便成為了康德—克羅齊形式主義美學信徒。到了晚年,他從頭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美學觀,修正了自己美學中過分形式化的主張。

朱光潛先生主張人生的藝術化,他認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靈。但是,他像許多大學問家一樣,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視了心靈的美卻忽視了外在的美。

他穿著古舊的衣服,叼著大煙鬥,從菸斗中發出的濃煙在他的銀髮旁邊白皚皚升騰。這就是他留給人們記憶中的形象。他藏在眼鏡片後邊的眼睛永遠是沉思的。

就是這位老人,他在87歲高齡仍然用顫抖的手翻譯了維柯的《新科學》。他一生追求著美,傳揚著美,最後化為一座橋樑,從他身上,人們既可以回顧美學豐富的過去,也可以展望美學光輝的未來。 《文藝心理學》從心理的角度來研究美。

什麼是美呢?這不是一個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問題。比如,鮮豔的花朵往往在人們眼中是美的,但是,我們能說花本身是美的嗎?

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為什麼在我們心裡想著別的事情或者煩惱痛苦的時候,我們會不覺得花美呢?可見,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狀態有直接的關係。《文藝心理學》就是這麼一本從心理的角度出發,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美的書。

它系統介紹了西方現代美學著作,行文如行雲流水,飄逸灑脫,是朱光潛先生代表作。寫這本書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閱幾十部書才敢下筆,但是,讀者一點都看不出其艱澀和費力的地方,相反會得到一種開啟心智的愉悅。 內容便概 1.美和概念無關,是一種在聚精會神的狀態下的心理享受。

就像一個嬰兒,父母告訴他面前的物體是一棵松樹,他便記住了松樹的形象,這個時候,他的頭腦中不會出現另外一棵松樹的形象,因為,他沒有「松樹」這個概念,所以也不知道松樹的抽象的特點,而只是有一棵松樹具體的形象。此時他獲得的知識是「直覺」,等他大了,他會進一步獲得「松樹」的理性認識。審美就是這種「直覺」下才產生的心理享受。

我們在欣賞一棵松樹的美的時候,腦子裡完全被這棵松樹的形象所吸引,忘記了周圍的一切。植物學家看到松樹,一心關心松樹的生活習性,關心它的植物特性,這個時候他是不能進入審美的,因為他持著科學的態度;另一類人,一心只想著把這松樹砍回家去會有什麼用處,結果,他也沒有享受到松樹給他的美,因為他持著實用的態度。排除了實用的和科學的態度,又不考慮事物的抽象共性,只專注它給你的完整形象,這個時候,美才能產生。

這就是物我兩忘的境界。 2.審美要有種距離。莎士比亞寫過一部關於夫妻猜疑的悲劇,叫做《奧賽羅》。

假如一個人素來疑心妻子不忠實,受過很大的刺激,一定比尋常人更能瞭解劇中奧賽羅的痛苦,他本來更應該從此劇中得到審美的享受的,可是正因為他事事都把劇情和自己的身世聯絡起來,限制了他對全劇其他內容的理解,不能真正達到欣賞。所以,人必須和美的物件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審美。人們都知道「霧中看花、水中望月」中的花和月比現實中的花與月要美,是因為人們和它們有了距離。

距離太遠以至於看不清楚了,也同樣達不到審美的效果。過分理想化的作品和人們生活離得太遠,過於寫實的作品又和人們的生活離得太近,都不能產生很好的審美效果。「不即不離」是藝術的原則。

3.立普斯的移情說。德國美學家立普斯認為,「移情作用」是美學上一條基本原理。還舉松樹的例子。

當我們欣賞松樹時,不知不覺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我們一方面把自己心中的高風亮節的氣概移注到鬆,於是松樹儼然變成一個人;同時也把松樹的蒼勁挺拔的情趣吸引於我,於是,自己也儼然變成一棵松樹。這就是移情作用。

大地山河以及風雲星斗原來都是死板的東西,我們往往覺得它們有生命,有情感,有動作,這就是移情的結果。這些例子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屢見不鮮。比如「天寒猶有傲霜枝」句中的「傲」,「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都是體現著移情作用。

4.谷魯斯的內模仿說。立普斯提出移情說後,人們就想知道為什麼會在審美的時候有移情作用出現。後起的研究者認為這是由於人的生理機能造成的。

舉個例子,比如說希臘「道芮式」石柱。佔希臘的神廟建築通常都不用牆,讓一排一排的石柱來支撐屋頂的壓力。這種石柱往往很高大,外面刻著凸凹相間的縱直的槽紋。

照物理學說,我們看到石柱時應該覺得它承受重壓順著地心吸力而下垂,但是看「道芮式」石柱,我們卻往往覺得它聳立飛騰,現出一種出力抵抗不甘屈撓的氣概。這正是立普斯的移情作用的影響。但是為什麼會發生移情呢?

谷魯斯說,移情作用就是內模仿。我觀賞石柱時暗暗地模仿它的騰起,結果便有了運動的感覺。這種運動感覺微弱「無定所」,所以外射到石柱身上去。

再比如,一個小孩子在路上看見許多小孩子在戲逐一個同伴,站在旁邊**了幾分鐘,越看越高興,最後也跟著他們追逐。看來這幾分鐘的旁觀就是對於那運動現象的最初步的美感欣賞。模仿是動物最普遍的衝動。

5.審美離不開聯想。聯想的特點是由甲到乙,由乙到丙,完全是偶然的,沒有藝術的必然性。聯想的另一個特點是,聯想力越豐富的人美的欣賞力也越弱。

尤其**,有修養的人一般只注意聲音的起承轉合,不想到意義,也不發生視覺的幻象。朱光潛批評了這種漠視聯想在審美中的作用的看法。指出,詩歌是不能丟開聯想的,比如偉大的詩人柯勒律治吃完鴉片後睡眼之中寫的名詩《忽必烈汗》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文藝心理學》提出美感經驗三段論,是整個《文藝心理學》最具特色的部分。朱光潛先生承認,美感是一種直覺,它不計功利和實用目的。但是,他認為不能因此把藝術創作和藝術鑑賞同人生分割開來。

一個瞬間的美感意象總是有幾千萬年的遺傳性及畢生的觀察、思索、體驗做它的背景。在美感經驗之後,即意象轉化為情趣後,又往往在人的整個心靈中迴流,擴充人的想象,伸展人的同情,增進人對人情物理的深度認識。這樣在朱光潛先生那裡,直覺與聯想,藝術與道德的對立消除了,形式美學與道德派美學被熔為一爐

文藝美學什麼是對藝術存在的反思

弗洛伊德在哪本書裡最先把原型作為文學批評研究

8樓:手機使用者

西方現代思潮對中國文學,尤其對當代文學的影響與滲透是全方位、多層次、無處不在的。

20世紀初,隨著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由傳統文化孕育、發展起來的傳統文學,已不能滿足和適應新型社會人們在精神、情緒和感覺方面的需求,走向衰亡。時代要求中國的文學求新、求變。在這種大背景下,各種西方現代思潮挾其經濟、政治、科技方面的威勢,大舉進入中國,中國的傳統文學在這些思潮的衝擊下不堪一擊、迅速解體,新一代作家們在胡塞爾、海德格爾、尼采、叔本華、克爾凱郭爾、弗洛伊德等人思想的影響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新文**動。

20世紀的中國文學以此為起點,開始由封閉向開放,由本土面向世界。這一時期的作家的作品,無不受到西方現代思潮的影響:魯迅的《吶喊》在現實主義基本精神與手法之外,汲取了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手法,奠定了中國現代**的基本品格;郭沫若的《女神》受到泰戈爾、歌德、惠特曼、雪萊等人的多元影響,形成了浪漫主義的風貌;冰心、周作人的散文,也是在西方散文作家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到了30年代,受弗羅伊德主義及西方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中國還出現了以劉吶鷗、穆時英等為代表的新感覺派**。

不過,這一時期西方現代思潮對中國文學的思想是有限的,它主要作用於中國文學的形式,而沒有深入中國文學的骨髓,未能真正地影響到中國文學的精神。中國作家對西方現代思潮的學習,也僅停留在表層上,沒能深入到西方文化思潮的深處。

建國後幾十年的禁錮,將西方現代思潮一律擋在了國門之外,偶爾作為批判材料和反面教材被翻譯的國外哲學著作,如商務印書館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在60年代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現代外國資產階級哲學資料選輯」等叢書,以及薩特、海德格爾等人的著作,也受到了人們的抗拒、懷疑、批判和漠視,幾乎沒有產生什麼影響。

中國文學批評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而中國作家也紛紛從紛至沓來的西方現代思潮中吸取養分,將他們從中學習到的各種寫作技巧及受到的啟發運用到了他們的創作中。80年代知名的作家作品中,基本上都帶有摹仿與學習的痕跡。

如王蒙在80年代初創作的一系列帶有實驗性質的中短篇作品,受到了「意識流」**的深刻影響;餘華的作品,受啟發於卡夫卡、川端康成和羅布—格里耶;孫甘露、格非的作品,飄蕩著博爾赫斯的影子;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等等。外國文學的影響在80年代中後期曾使中國作家感到深深的焦慮,隨著他們在創作上的成熟,進入90年代後,這些作家逐漸從外國作家的陰影中走出,在發現自己之後感到了巨大的狂喜。

進入90年代,中國的社會與文化持續發生著相當複雜多變的「轉型」,曾經風靡一時的各種西方現代思潮熱逐漸降溫,社會的價值取向也發生了逆反性的變化:隨著文學轟動效應的消失和啟蒙工程的崩塌,知識分子精神領路人的優越地位歸於消解,不再是社會精英的知識分子出現了分化,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告別了80年代的理想化,走向世俗,抨擊崇高,張揚私人化,逃闢歷史和現實,文學在90年代也逐漸由中心走向了邊緣。中國社會在90年代出現了後現代的傾向,解構性話語成為文壇主流,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如福科、拉康、德里達、羅蘭·巴特的學說,成為時代的精神主角。

中國的文學,受此思潮的影響,也出現了「後現代傾向」。在90年代流行一時的西方現代思潮還有女性主義與新歷史主義。這兩大思潮也促成了中國文壇「新歷史**」與「女性文學」興盛一時。

關於「把馬克思文藝理論作為一種文藝批評的方法的優缺點」這個論

這一時期文學創作繁榮,詩 詞 散文等都取得了高度成就。文學理論批評圍繞著當時的創作問題所進行的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一時期中一些重要的文 動和創作實踐問題,如唐代的詩風改革 新樂府運動,不同詩歌流派積累的創作經驗,唐宋兩代的古文運動,宋代詩詞發展中的問題等,在理論批評中都有深入的 和充分的反映。唐...

有很瞭解心理學的男朋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覺得挺好的啊,他好像是我肚子裡的蛔蟲,總能猜透我想什麼,知道我需要什麼,對我的愛無微不至,那種感受美美噠,他很善解人意,跟他在一起那麼久,都沒吵過架呢。我自己做心理學這行的。其實剛開始學這個,有點兒走火入魔了,跟老公聊天,動不動就 你潛意識是。你這分明是投射 我一看你就是原生家庭的問題 等等,搞得...

心理學上有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的說法 當你為未知的未來許下預言,因為你相信事情會如同預料的情

a試題分析 題中材料 當你為未知的未來許下一個預言,因為你相信事情會如同預料的情況發展,所以你採取了加強的措施,更加強這個預言的實現,最後的結果會如同你自己的預言一樣,呈現在你眼前 既表明了世界觀決定方 也體現了意識對事物發展具有能動作用,故 兩項符合題意,可以入選 哲學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故 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