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出現「三教合一」的趨向,儒 佛 道三家逐漸融合。「夫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

2021-03-23 22:15:09 字數 5070 閱讀 3831

1樓:n粗帴

d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資訊的能力,材料中「夫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含義是不管身處朝堂還是隱身山林之中,聖人的社會職責不會變化,即要心懷天下安危和黎民幸福,這也與范仲淹的名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相似,廟堂和山林分別是儒家建功立業和道家修身養性的場所,所以材料中的觀點體現的是儒學與道教相互融合,答案選d,a b c三項與上述史實特徵不符。

點評:魏晉時期是儒學第一次面臨外來文化挑戰的時期,佛學的傳入和廣泛傳播使儒學的發展遭遇極大風險,儒學能否融合佛學思想是儒學能否再次創新的一次重要機遇,同時也是儒學正統地位能否鞏固的重要一環。

簡述隋唐五代儒,道,佛三家的鬥爭與融合

2樓:瑪雅星輝必勝

隋唐時期,出現「三教合一」趨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關的思想理論,逐漸融合。「聖人雖在

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這一觀點說的是儒學與道教的調和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發展——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間傳播。儒學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隋唐時期儒學的發展:

①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

②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正統地位,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儒、佛、道三家相互影響和融合:

(1)儒家的政治倫理思想和道家哲學思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2)道教理論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為本;

(3)佛教調整了與世俗王權的關係,調整了與儒學的關係,調整了與民俗的關係。特別是調整了與儒學的關係。

儒、佛、道的融合:

1、儒教:

①早在魏晉,玄學已經將三教的思想進行了一次融合。魏晉玄學上承先秦西漢以來的道家哲學思想,並把儒家的政治倫理思想和道家哲學思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不同於先秦西漢的新道家學說。

②玄學以精神性的「無」,作為思想體系的核心,強調「以無為本」,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這些實際存在的「有」,都產生於「無」,體現在政治上,便主張「無為」,認為統治者要無為而治,老百姓也要無為而處。漢初黃老思想所講的「無為」,著重講統治術;

③玄學所說的「無為」,重點在講處世術。從「無為」出發,為維護封建的綱常名教進行辯解,認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關係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

④玄學是儒家唯心主義哲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變種,其宣揚的老莊哲學,經過曲折的演變,終於與儒家哲學相表裡,即披著道家思想外衣來宣傳儒家綱常名教的外道內儒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成為士族地主的意識形態。

2、佛教:

①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必須與中國的傳統思想相結合,才能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佛教自傳入中國的那一天起,受中國古代經濟政治及傳統文化的影響,逐步走上了中國化的道路。佛教調整了與世俗王權的關係,調整了與儒學的關係,調整了與民俗的關係。

特別是調整了與儒學的關係。

②佛教的傳入並氾濫,必然要引起中國傳統思想的抗爭,首先引起論爭的是道教,在理論上與佛教爭論的是儒家,但儒家是以直覺思維進行批判的,缺乏思辨的理論色彩。由於儒家在中國的正統官方地位十分鞏固,這使得許多佛教徒竭力調和佛、儒兩家,「內(儒)外(佛)兼修」,解釋戒殺為仁,戒盜為義。儒家注重用世,具有強烈的入世精神,佛教則解釋為出家不是不問世俗之事,而是降魔,統一了出家與入世的關係。

3、道教:

①晉朝人葛洪是最早把道教理論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的人,他所寫的《抱朴子》一書,不僅對戰國以來「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從理論上作了系統的闡**述,更重要的是把神仙信仰與儒家思想捏合起來,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為本,否則,雖勤於修煉,也不能成仙。北朝寇謙之以「整清道教」為己任,打出「專以禮度為首」的旗號,完全按照封建倫理觀念制定了一套教義,鼓吹「於君不可不忠」,「不得叛逆君主,謀害國家」,勸導人們「勿怨貧苦」,「戒勿以貧賤求富貴」。他還襲用佛教輪迴轉生思想,用「若有罪重之者,轉生蟲畜」欺騙恫嚇人民。

①劉宋的陸靜修依據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吸收佛教儀式,編制了新的道教齋戒儀式,齊樑時的陶弘景,以現實社會為模式,製造出「仙亦有等級千億」的理論,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道教兼採儒、佛、道三家之說,把它們糅雜融匯在一起,以漢民族土生土長的傳統形式出現,有利於宣傳推廣,擴大影響。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趨勢出現於什麼時候?

3樓:匿名使用者

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中國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

所以說,三教合一的趨勢在南北朝已經出現。

隋朝時,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時,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

這三教,同一平臺,同一起點,同一本源。

但目的不同,所以運用不同,過程體現有所不同,越往下越不同,越往上越相同,最好的都差不多,最差的都千奇百怪。

釋者出世也,道者遊世也,儒者入世也,禪者出世也,武醫者入世也,然目的有所不同,而本質始終如一,無非人之圓覺,天之虛中,地之誠一,終不離究極之變化也。

然大乘中觀之不生不滅與道家還虛中黃直透反太易無盡本源何異?

小乘者,舍滅也,達上一層,舍滅下一層。大乘者,中也,達上一層不捨下一層,乃至極限,命完焚身時,超脫萬千無所謂命也。道者,合留也,達上一層不捨下一層,乃至極限,各取之一瓢與此合也,豎極恆長合留也。

出世無所謂後天粗命,僅需證悟圓覺之極,一切之心極也,陽極則命自了,曰不生不滅。遊世需殘命,圓覺,虛中各取一瓢,合於一切之體現,不離豎更長,一切之中和也,號曰住世。然最終之極限直至兩者何有毫釐之差。

4樓:丫丫丫

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儒、道、佛三教的發展,可以分三個階段,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階段,唐宋是一個階段,元明清是一個階段。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中國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所以說,三教合一的趨勢在南北朝已經出現。

隋朝時,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時,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

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隋朝,強調以儒學為主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其背景是:儒學受到佛教和道教思想得衝擊正統地位受影響。

影響: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儒學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佛道思想得進一步傳播,儒學的正統地位受挑戰。

拓展資料: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釋教、道教三個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場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場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場的三教融合三種型別。對於此種現象,學者多以三教合一統而論之。

然而,從三教並立到三教合一,則有一個過程。元明間"三教合一"一詞的出現可以說是三教間關係已經具有內質的演變。

5樓:匿名使用者

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一的趨勢出現於。元朝元朝的時候出現的就是佛儒道佛三教合。

6樓:星海無胤

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到了隋朝時,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時,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7樓:樂正潔衛汝

一、「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

他指出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基礎解讀】

一、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並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併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三教合一」和「三教並行」有什麼區別

在魏晉南北朝 時期,佛教 盛行與道教 廣為傳播,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隋朝,儒家學者提出 三教合歸儒 即 三教合一 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並吸收佛教 道教 理論。唐朝,統治者奉行 三教並行 的政策,即 尊道 禮坲 崇儒 三教合一和三教並行有什麼區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與道教廣為傳播,儒學的正...

為什麼關羽被三教尊為神,關羽在三教的三個身份是什麼

佛教藉此本土化。北宋時道教被朝廷重用,關羽由於其忠義精神,被納入道教。關羽本身有讀 春秋 的行為,再加之其品格符合儒家的 仁 義 禮 智 信 所以被尊為武聖人。關羽在三教的三個身份是什麼 關羽在佛教的稱謂為 迦藍菩薩,在道教的稱謂為 武聖帝,在儒教的稱謂為 關聖帝。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人,三國時蜀...

三教九流是指哪三教哪九流,三教九流中是指哪三教和哪九流?

三教西漢 白虎通 三教 中說 教所以三何?法天 地 人,內忠 外敬 文飾之,故三而備之。漢代儒學家認為夏代崇尚忠,商代崇尚敬,周代崇尚文,他們把夏 商 週三代所崇尚的忠 敬 文這些道德規範與禮儀文飾,總稱為 三教 這是關於 三教最早的說法 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與本土儒教 道教發生論戰。公元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