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具有格物致知精神找出文中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這些論據是為

2021-05-20 10:48:28 字數 4215 閱讀 5644

1樓:速出黑

論點:應格物致知精神

論據:事實論據:1、王陽明格竹2、留高低能現象3、作者美物理遇困難 道理論據:第12自段:格物致知今社重要性及意義

論證:引用論證引《》句 舉例論證:王陽明格竹留高低能作者美物理遇苦難反比論證:王陽明格竹第8段科研究竹

找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各一例

2樓:魏明倫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

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裡的竹子。

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裡,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自己。 這是事實論據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事實論據

3樓:匿名使用者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論據:

事實論據:1、王陽明格竹。2、中國留學生高分低能現象。

3、作者在美國學物理時遇到的困難。道理論據:第12自然段:

格物致知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及意義。論證:引用論證。

引《大學》裡的句子。舉例論證:王陽明格竹。

中國留學生高分低能。作者在美國學物理時遇到的苦難。正反對比論證:

王陽明格竹和第8段中科學的研究竹子的方法。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論點論據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論證「通過對傳統教育的分析和對實驗精神的闡述論證自然科學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論據「就事以上我們找到的四個事例及其告訴我們的道理」。

誰給我列個《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提綱?有的給寫個。謝了啊!~~

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瞭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並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並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提問: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瞭解自然科學?

討論並歸納: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問:「格物致知」出自**,它的意思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格物致知」出至《四書·大學》原文:「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齊家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4.提問: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5.提問:《大學》裡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6.提問: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不一樣?

討論並歸納: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7.提問: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

8.提問: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在**?

討論並歸納:只有通過實地實驗才能得到新的知識。

9.提問:實驗過程具有哪些特徵?

討論並歸納:實驗的特徵之一:實驗的過程應該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實驗的特徵之二:實驗的過程需要具體細緻的計劃,尤其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10.提問:

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

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11.提問:第9段講的是什麼道理?

討論並歸納: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

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2.提問: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是什麼樣的?

討論並歸納。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

13.提問: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了什麼?這是什麼論證?

討論並歸納: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屬於舉例論證。

14.提問:為什麼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討論並歸納: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提問:丁教授認為《大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16.提問:找出文中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討論並歸納:

事實論據:⑴王陽明對著竹子苦思冥想七天的故事;⑵作者自己在美國讀大學的親身經歷。道理論據:

⑴對「格物致知」含義的闡述;⑵對「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學中的重要性的論述等。17.提問:討論練習二。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4個實施論據

6樓:鍾離永修胥醜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論證「通過對傳統教育的分析和對實驗精神的闡述論證自然科學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論據「就事以上我們找到的四個事例及其告訴我們的道理」。

善於取捨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是什麼?

7樓:小甜甜愛亮亮

事實論據:

班超投筆從戎,為國屢立戰功,贏得後世敬仰;

魯迅棄醫從文,喚醒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靈,「我以我血薦軒轅」;

李開復捨棄政治,轉入計算機系,開啟了自己的傳奇人生;

富勒放棄出任旅長,放棄將軍軍銜,就任參謀,,成為軍事理論學家;

伊辛巴耶娃放棄體操,選擇撐杆跳,成為「撐杆跳女皇」。

道理論據:

柏拉圖說:「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或是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孫子

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佛經雲

要想穿越沙漠,就得放棄咖啡和可樂;

要想有永遠的掌聲,就得放棄眼前的虛榮。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諺語

什麼時候學會放棄,什麼時候便學會了成熟。

放棄,是一種境界,是自然界發展的一種必由之路。

船舶放棄安全的港灣,才能在深海中收穫滿船魚蝦。

要想採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放棄城市的舒適;

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兒,就得放棄嬌嫩白淨的膚色;

你不可能什麼都得到,所以你應該學會放棄。

梅、菊放棄安逸和舒適,才能得到笑傲霜雪的豔麗;

大地放棄絢麗斑斕的黃昏,才會迎來旭日東昇的曙光;

春天放棄芳香四溢的花朵,才能走進累累碩果的金秋;

放棄,並不意味著失去,因為只有放棄才會有另一種獲得。

寡情的守財奴才是不幸。 魯達基

上帝在關閉一扇門的同時,一定會為你開啟另一扇門.

『取捨』二字實在是寓意深刻:有取有舍,不捨不取,小舍小取,大取大舍;欲求有得,先學施捨。取捨不僅是一種生活的哲學,也是一門生存的藝術,是選擇、承擔、忍耐、智慧、痛苦與喜悅的達觀境界。

取捨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取與舍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世,存於心間,在存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執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取捨之中,才能達至和諧,達到統一。

你若真正把握了取與舍的機理和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取一舍的重複。

九年級上冊第十四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是什麼?

8樓:汗嘉音初睿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論證「通過對傳統教育的分析和對實驗精神的闡述論證自然科學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論據「就事以上我們找到的四個事例及其告訴我們的道理」。

格物致知,修齊治平什麼意思,「格物致知,修齊治平」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 修為,境界達到天人合一 解釋 1.格 推究 致 求得。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2.使知道事物風格的能力,然後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態 出自 禮記 大學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修齊治平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指提高自身修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國家,安撫天下百姓蒼生的抱負,泛指倫理哲學和政治...

格物致知對學習的啟發

格物致知這個成語家喻戶曉,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對古代科學發展從思想上有所影響,其基本意思是說 考察事物,獲得知識。這一詞語最早見於先秦經典 禮記 大學 是該書所提出的儒者求學八階段的初始兩個階段 古人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程朱理學所提倡的「格物致知」到底是如何「格物」,何以「致知」

格物致知 實踐出真知的意思 格物可以理解為實踐 滿意請採納 格物致知 當今的格物致知指探索事物得到知識的意思,而不是歷史上重理論輕實驗的規律。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個人感覺這是最好的解釋。像王陽明那樣對著竹子思考七天七夜是不會得到真理的 必須要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在思考之中得到心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