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正月十六遛百病的來歷

2021-05-21 00:06:24 字數 5973 閱讀 5103

1樓:人間不值得

「遛百病」又稱「走百病」,此活動最初僅限於婦女,經過歷代充實與發展,成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習俗內容之一:正月十六晚飯後,所有家庭成員帶著節日的喜悅傾家出動,溜達溜達散散心,祈求把身上的不舒服全部「遛」掉,新的一年中百病不得,身體健壯,生活安康。

「遛百病」來歷:

明清時,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婦女夜間約齊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導,且須去橋,謂可健身卻病,稱為「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又稱「走橋」。江南蘇州一帶稱為「走三橋」。

「走百病」經過歷代充實與發展,成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近代也有白日遊走的,有抱著孩子的婦女,有被攙扶著的病人,也有拄柺杖的老人等,鄉間的道路上、樹林間、山崗上、河水旁到處是遊走的人群,他們邊走邊看,有時還邊走邊唱,精神為之振奮,通過野外遊覽,飽覽如畫美景,呼吸新鮮空氣,對身心健康有一定益處。

2樓:mr蕎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的習俗,有的在正月十五日,大多正月在十六日進行。

這天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成群結隊地走出家門。魯西南菏澤一代叫跑百病,意思是在這天跑一跑什麼病就沒有了。正月十六一大早,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只要能走的動的,都起得特別早。

跑百病時兼迎喜神爺,所以要向喜神爺來的方向跑。不僅人跑,有牛的牽著牛跑,有羊的還要牽著羊跑,而且要圍著水井轉三圈,並向井裡扔塊坷垃。

然後,將正月初一插在門上的的側柏枝子拿下來,燃著了烤火,邊烤邊說「烤烤腳,腳不痛。烤烤腚不生病」等。有的跑完百病,還要灸腰帶。

就是點一把端午節插的艾,再點上三根香,給小孩、老人灸腰帶,邊灸邊唸叨:「年下的香,端午的艾,正月十五灸腰帶,灸的小孩不生病,灸的老人病不害。

灸了腰帶還可以拿著在自己的門枕、樑頭上來回摩擦幾下,叫「正月十六天不亮,灸門枕,灸門框,金子銀子往家扛,正月十六灸樑頭,金子銀子往家流。」山東德州婦女要登上南城門,走到大祠閣,據說「爬爬城,不腰痛」。山東黃縣婦女跑百病必須過西關的月牙橋。

山東濰縣的走百病叫跑老貓,也很有特色,十六日這天,婦女敬香到東北城上的真武祠,真武大帝陪神趙玄壇所跨的木虎,俗稱「老貓」,婦女先在暗中摸一下老貓,據說這樣一來,可以一年不生疾病;然後,要在神祠前用艾灸左右兩個石人,叫灸石老、石婆,如此這般一年不生癤瘡。有一首《濰縣竹枝詞》來描寫跑老貓這一習俗:「新正節始過元宵,結對城頭跑老貓,為乞一年百病無,艾香爭把石頭燒。」

3樓:曲水流觴

正月十六遛百病是通過遊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此活動最初僅限於婦女。舊時婦女多操持家務,養兒育女,因此身體勞累,體質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這天夜裡,以驅除病邪為主要目的,出門四處遊走,意謂將家裡病邪驅散。

天長日久,形成傳統習俗。至今郊縣鄉村仍保留此習俗。

"走百病"經過歷代充實與發展,成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近代也有白日遊走的,有抱著孩子的婦女,有被攙扶著的病人,也有拄柺杖的老人等,鄉間的道路上、樹林間、山崗上、河水旁到處是遊走的人群,他們邊走邊看,有時還邊走邊唱,精神為之振奮,通過野外遊覽,飽覽如畫美景,呼吸新鮮空氣,對身心健康有一定益處。

作為武術之鄉,雜技之鄉,金絲小棗之鄉,如今的古城滄州正從大運河的臂彎中走向渤海灣,而"遛百病兒"這個充滿祝福和民俗特色的節日活動,也將越來越為世人知曉。

4樓:西伯利亞的狼

正月十五上元節前後的鬧元宵活動,不單單在一個「吃」 !其內容還包括耍雜技、表演武術、耍社火(踩高蹺、跑旱船、舞獅、舞龍、扭秧歌)等;而正月十六夜的「走百病」 、「走橋、摸釘」則更具特色了。明清兩代老北京盛行婦女們「走橋、摸釘」的習俗。

元宵節狂歡的正月十六晚間,婦女們罩上白綾衫,成群結隊,手挽手,肩並肩地出遊,頭前一人舉香開道,其他婦女隨後,謂之「走百病」。相率過橋,謂之「度厄」。據說,不過橋不得長壽。

過橋者,則可保一年無腰腿疼痛之患。而「摸釘」則是說婦女們去各城門洞摸城門上的銅釘,謂此舉「宜男」,亦即「生男孩」之意。「走百病」是通過遊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

此活動最初僅限於婦女。舊時婦女多操持家務,養兒育女,因此身體勞累,體質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這天夜裡,以驅除病邪為主要目的,出門四處遊走,意謂將家裡病邪驅散。天長日久,形成傳統習俗。

至今郊縣鄉村仍保留此習俗,「走百病」經過歷代充實與發展,成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近代也有白日遊走的,有抱著孩子的婦女,有被攙扶著的病人,也有拄柺杖的老人等,鄉間的道路上、樹林間、山崗上、河水旁到處是遊走的人群,他們邊走邊看,有時還邊走邊唱,精神為之振奮,通過野外遊覽,飽覽如畫美景,呼吸新鮮空氣,對身心健康有一定益處。

古都北京歷史悠久,從元代以來即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雜居之地,這便使北京傳統的民俗源遠流長,格外豐富多彩。拋棄「走橋、摸釘」的封建迷信色彩,「走百病」不正蘊涵著「防病健身」、「養生保健」的深遠意義嗎?如今人們豐富多采的春遊活動,廣泛開展的冬季長跑、形形色色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也正是「走百病」這一傳統風俗的延續和發展。

5樓:匿名使用者

民俗正月十六遛百病據傳,此俗源於明代。清人甘熙也在《白下瑣言》中寫道:「歲正月既望,城頭遊人如蟻,蕭鼓爆竹之聲,遠『走百病』。

」為何叫「走百病」,南大一位教授解釋說,春節飽食美味佳餚後,登高望遠,漫步散心,確能幫助消化,去病免疫,所以才「爬城頭走百病」。

6樓:六儒子畏

過年期間在家的時間太長,出來散散心。

7樓:百度使用者

ok!老狼說的好!但兩廣無此俗。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有什麼?

8樓:困難解決局

中國的傳統節日非常多,這些傳統節日的習俗也各地有異,你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有哪些?

9樓:貝斯和鼓最帥了

1、燈會:燈會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一般指春節前後至元宵節時,由官方舉辦的大型的燈飾展覽活動,並常常附帶有一些民俗活動,極具傳統性和地方特色。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國民間有觀賞花燈的習俗。

2、踩高蹺:踩高蹺,是中國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裡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

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眾喜愛。

3、舞龍:俗稱玩龍燈,是一種中國民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

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傳統的一種民俗文化。

4、舞獅子: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

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5、貼春聯: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春節的重要標誌。

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中國傳統節日及其民俗活動

10樓:匿名使用者

傳統是中華大民族過的。風俗是某個種族和地方的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活動

各地的民俗風情(傳統節日、地方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特徵?

1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民俗文化的主要特點

民俗文化是民眾的生活文化,它與民眾所處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緊密相關。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農耕生產為主業的社會,因而圍繞著農耕生活累積形成的中國民俗具有一種大農業的特點。中國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民俗具有獨特的民族氣質。

中國民俗文化特徵主要有以下表現:

多元性與複合性 中國民俗因為民族文化的關係呈現出多元複合的性格特徵。中國自立國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今天56個民族共處的狀態。在中華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民族習俗被接納到中華文化體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儲存著各自的民俗特性,從而豐富了中國的民俗文化。

中國民俗的多元特性不僅體現在各民族不同習俗上,還表現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華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樸的鄉村民俗,還有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地保持著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態。在中國統一的地域空間內共存著不同性質的民俗文化,體現了中國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們在**中國民俗多元性特點時,不能忘記中國民俗的另一特性即複合性。多元性與複合性緊密相關。中華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氣象著稱於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偉。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層面的接納,民俗化人於細微處,卻影響深遠。漢俗中複合了不少少數民族習俗,可以說從來就沒有純粹意義的漢俗,只有民俗複合時間的早晚而已。同樣,現存的各少數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漢俗影響。

階層性與地方性 首先看階層性,這是就社會民俗的縱向分佈而言。中國傳統社會中,處於社會中下層的廣大民眾,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和承載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體現了他們的認識與思想要求,具有較強的民間性特點。不僅中下層社會相較於上層社會有著層位的差別,就是中下層社會內部亦有著民俗差異。

農民與手工業者是物質財富的直接創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樸、節儉、勤勞的民俗本色。而屬於中層社會的商人與城市平民,他們的民俗觀念與民俗行為有著自己的層位特色,在行業的競爭與酬對中,他們逐漸養成鋪張、浮靡、好新慕異的風尚。居於社會支配地位的達官貴人,他們擁有明顯區別於社會中下層的生活方式,因此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

當然,在傳統社會中,各階層之間仍然有著部分具有共同意義的習俗。

其次是地方性,這是就民俗的區位性特點而言。除了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之外,各個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務地方的文化小傳統。鄉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顯的地方性,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還有一種說法是「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這是較概略的區分。

總之,民俗文化的發生、發展、演變是在一定地域空間下進行的,它受地理環境、人們謀生方式與歷史傳統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民俗文化顯現出濃烈的地方特色。

神祕性與實用性 神祕與實用是中國傳統民俗的一大特性,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質來說的,在中國傳統社會裡,民眾的實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祕的民俗行為來促成,神祕性事象無論怎樣複雜,目的也只有一個,即服務於人們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國民俗的神祕性。民間傳承著大量古老風習,「萬物有靈」的原始觀念依然濃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祕色彩。佛、道二教的傳播與流行,尤其是道教對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國傳統民俗的神祕色彩更為濃厚。

其次,實用性。實用性是中國民俗最本質的特點,民俗服務於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人們依賴民俗開展生產,繁衍後代,尋求精神愉快。民眾創造了民俗,民俗服務了民眾。

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區別於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徵之一。當然,中國民俗的實用性,不僅僅表現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許多民俗活動在民眾實際生活中發揮著效用。

穩定性與變異性 民俗文化因其傳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襲,代相傳,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但民俗作為一種基礎文化,它在傳承與傳播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相反,它隨著時空的變化不斷地發生變異,形成了與穩定性相聯絡的變異性特徵。

穩定性,是中國民俗性格突出表現之一。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農業社會,雖然發生了幾十次大規模的王朝更迭的戰爭,但農業社會的基礎並未動搖,幾千年一以貫之的農業宗法社會性質沒有發生大的改變,由此圍繞著農耕社會所形成的大農業民俗得到相對穩定的傳承。這種穩定性主要有以**現:

家族觀念的穩定性,節俗傳統的穩定性,以及人生儀禮習俗的穩定性。但是,中國民俗性格的穩定性只是相對而言,我們在討論民俗的穩定特性時更應強調其變異的特性。變異性是中國民俗的顯明特徵之一。

民俗在傳承中變異,在變異中傳承。民俗的變異性從總的方面看,與歷史性、地方性相關聯,同類民俗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都會有各自的特點。

民俗的變異性還表現在橫向的地域分佈中。我們在論述民俗地方性特徵時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變異問題。同一種民俗事象,在各地會出現不同形態,有的是因為發生的基礎不同,有的是在傳播過程中的變形。

民俗的變異性,一般說來有3種情況:一種是民俗表現形式的變化;一種是民俗性質的變異;再一種是舊俗的消亡。民俗的變異性特徵為移風易俗提供了學理的依據,人們可以依據民俗變異的規律,「化民易俗」,刪繁就簡,推陳出新,為建設民族的新文化服務。

經絡通,百病不生經絡陰陽平衡,百病癒合。請問詳細原理

何為陰陽 哲學概念的 陽 講得是 陰陽學說 的 陰陽 醫學概念上的 陽 是指 陽氣 生氣通天論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陽氣 對人的關係就如天上的太陽對天地萬物的關係是一樣的 天上沒有太陽,萬物凋零 所以人無陽氣,則生命凋零!黃帝內經 中說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

脾虛百病生,脾虛有什麼現象

身體有什麼症狀,代表脾臟功能開始下降?身體一旦變得肥胖,就容易出現各種問題,而肥胖的人,多數都有脾虛的症狀。脾臟健康的人,身材一般都比較勻稱,而現在之所以一些人覺得 十分的困難,和脾虛有很大的關係。脾虛的人,腸胃的消化能力會比較弱,新陳代謝速度慢,身體無法很好地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就容易出現營養不...

號稱 包測百病 ,基因測序為何被叫停

專業人抄士透露,基因測序涉及倫理 隱私和人類遺傳資源保護 生物安全以及醫療機構開展基因診斷服務技術管理 質量監管等一系列問題,之所以被叫停,是監管部門要對該行業進行規範。基因測序在臨床醫學上的運用越來越火,但是這一領域的行政審批監管仍存在空白。上海兒童醫學中心 哈佛大學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遺傳診斷聯...